第 192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789
  这首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至德中途中
  书事却寄李僩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
  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
  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
  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
  应怜世故一儒生。
  卢纶诗鉴赏
  卢纶,系“河中蒲人”,“避天宝乱,客鄱阳”。
  “蒲”即今山西永济,安史乱中,正是战火纷飞的地区。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战局曾出现过转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想回山西老家看看,途中写了这首诗给友人。
  诗的首句“乱离无处不伤情”,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次句紧承,以“看碑”一事实写“伤情”。碑者,古代用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来用石块代替,碑上有的还用文字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最初随埋土中,后来又立于墓道之口,称为神道碑。
  作者面对返乡途中途经的这座古城,别的一概不写,只写看碑一事,这就说明,不管这座古城是曾受兵燹之灾或仅只是受战争余波的影响,现在正不知又添多少新坟。“况复”二字,更暗示一路行来,看到这样的景象已非一次,实在不胜感叹!
  颔联承前两句的意脉,用写景来叙事抒情。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从古城远望,目光凝视着远处绕着寒山的一条崎岖小径,不由自主地想到:明天一早,他就得沿着这条小径独自远去。这是从视觉落笔。忽然,月色中传来一阵凄清的雁鸣,更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感到这一阵雁鸣非同寻常,充满着惊恐之情。
  这是从听觉落笔。这里用雁的长飞,衬托自己的行踪漂泊不定,这是当时不少诗人在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一诗中有“江上月明胡雁过”之句,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一诗中有“一雁初晴下朔风”之句,都含有这层比兴之意。而相比之下,“月明秋水雁空惊”,直接移情于物,感情色彩显得更浓。其实,雁之空惊,正好反映出了诗人自己的心理情态:久经乱离,一直是睡不安稳,提心吊胆。
  颈联转入回乡后心理情态的描绘。经过乱离,虽已形容枯槁,而能得到重返家园的机会,毕竟还值得庆幸。但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名微身贱,听到别人向自己打听姓名,终觉羞于启齿。这里,不由使我们联想起诗人南下流离途中,写下的“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诗句(《晚次鄂州》)意思是说,战事一起,田园家计,事业功名,全付东流;现在战云大有向长江一带伸延之势,前途不堪设想。这两句,实际上可作“身贱更惭问姓名”的注脚:身贱,正是因为“旧业已随征战尽”。这两句诗人以曲笔取势,“重喜返乡国”乃欲擒故纵之笔,逼出“身贱”
  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乱离之苦。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只是一事无成的浩叹,这正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对战乱切肤之痛的诅咒。
  尾联拈出“世故”二字呼应首句,深化了主题。
  “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郗太尉(鉴)拜司空,语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语中的“世故纷纭”,意即“变故层出”。尾联两句的意思是说,今日主人若是跟我一块儿喝酒的话,对我这个备尝国家变故之苦的儒生,应该有所同情吧。
  这首七律属于朋友间酬赠之作,情感真挚深沉,生活气息浓郁;全诗充满悯乱哀时之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写作手法上,开端一槌定音,结尾呼应自然,全篇意脉相连,细致绵密。在抒情风格上,以“清”取胜,感慨虽极深沉,抒情却不取金刚怒目之态,而取委婉从容之致。娓娓道来,富于人情味。这和盛唐时期近体往往以“雄”取胜相较,可谓别具风致。
  山店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
  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
  几家松火隔秋云。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一说王建作,但是不少选本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我们暂且从之。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你还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 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行路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
  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障,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
  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给人一种身历其境、情随境迁之感。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
  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诗鉴赏
  《全唐诗》在本篇题下注“至德中作”,其写作年代当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飘泊不定。在南行途中,他写了这首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清朗,举目远望,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尚不可及,船行还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绪。诗人在战乱中流徙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恨不得早点得到一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丰厚。
  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用说,此刻江上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呼,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燥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飞向故乡, 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飞,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心观赏异地的秋色,却充满对久别的故乡的思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隙。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也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真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为何诗人有家不能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呢?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又推进了一层: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付之东流,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不是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本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意脉相连,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
  风尘何处期?
  卢纶诗鉴赏
  这是一首着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