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5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06
  膊环担嵊诓晕啵鸹逝⒍叛陡先ィ范隙赐ゾ剑蘖魈椋渡硐嫠馈V两窬饺杂卸埂6运次尴拗艺曛橐鸺种恋耐橛肫镜酰约褐倚墓⒐⒍嵩獗嶷兀怕范希庥胂娑鸬谋缑司哂心承┫嗨浦Γ谑鞘税严娑鹨鳌!鞍自泼髟碌跸娑稹保艘M斓陌自疲ń嗟拿髟拢匙乓磺挥乃计镜跸娑稹!鞍自泼髟隆保笳髯攀吮逵窠嗟那椴俸偷刺沟吹男鼗场T孪缕镜醯囊饩尘糙子脑叮致诺母猩擞脬扳辍J故嗔艘徊阍衔逗颓橹隆!?br />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音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评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首诗即景抒情,寄托遥深,确实流荡着一股俊逸之气。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
  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
  离恨空随江水长。
  贾至诗鉴赏
  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贾至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更增添了缠绵悱恻之情。
  诗首先从诗人告别洛阳时写起:“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暮春时节,柳絮纷纷扬扬,诗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这里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深得《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遗韵。开头两句洒脱灵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的感觉。回想当初被贬的情景,诗人不胜感慨,如今友人王八员外也遭逢相同的命运,远谪长沙,临别依依,感慨万端:“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相江水长。”如今,世俗人情已如浮云般消散了,唯有我们两人的友谊长存于地久,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又要离别了,那满腔的离愁别绪,犹如湘江水般悠长。第三句所说“世情”,可包括人世间的盛衰兴败,悲欢离合,人情的冷暖厚薄。。而这一切,诗人和王八员外都遭遇过,并都有过深切的感受。命运相同,相知亦深!世情如浮云,更添离情缱绻缠绵,有如流水之悠长深远。结句比喻形象,“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
  唐人抒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的诗作很多,可说各抒其情,各尽其妙。这首诗以迁谪之人送迁谪之人,离情倍添愁怅,故沉郁苍凉,情致深幽。
  郎士元诗鉴赏
  生平简介
  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进士,官郢州刺史。“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诗多酬赠之作。有《郎士元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郎士元诗鉴赏
  唐诗中有不少诗中有画之作,而这首小诗以“望”
  字统顾全篇,点染出一幅画中景,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首句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写出了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爽洁,佛寺钟声清晰可闻的怡人景象。这两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遥听钟声恋翠微”)。虽然这不是诗的主笔(望山),但它暗涉登眺,为下面两句作伏笔。
  循看精舍的钟声,诗人泊舟登岸而行。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惬意。深林中,枝叶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指向“望山”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扑入眼帘的首先是雨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用一个颜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前一亮明。继而吸引行人视线的是天空中飘荡的云彩。“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风轻云淡,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见。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第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势,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只举“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鲜明形象,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明丽;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倍感新鲜。因而末句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也就是这一笔的成功与前三笔的巧妙配合是分不开的。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诗鉴赏
  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
  笙这种乐器,列管参差如凤翼,其鸣声清亮,传说仙人王子乔善吹笙,好作凤凰鸣。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似乎就从这个传说得到联想,极言笙声之妙,超神入化。“彩霞”二字,写出了人的幻觉,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但与韩愈写琴、李贺写箜篌的诗以视觉形象摹状乐声不同,这里描摹的是奏乐的环境(不是声如彩霞,而是声自彩霞)。其所以产生如此奇妙幻觉,与“隔”字有关。“不隔”则显明朗,“隔”则显出朦胧,二者的美各有千秋。平明观花见得真切,而雾里看花则别具情态,且能发人想象。看一“隔”字,笙声隐隐约约传来,听者如闻仙乐的情态委婉传出。
  “不知墙外是谁家”,就是对“隔”的进一步抒写。诗人应该是在自家院落听隔壁邻舍吹笙,故云“墙外”。“不知”、“谁家”的悬设,不但进一步写出笙声的奇妙感、迷离恍惚之感,而且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神态,使读者想象那音乐是如何的独具魅力。
  正是这种强烈的魔力吸引着诗人,他不禁由寻声暗问到起身追踪。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虽是邻家,却门墙森严难以逾越,诗人不由望门兴叹,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间”之感。同时又激发出下句更为绚丽的幻想。
  这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里以花写乐,象第一句一样仍然是从奏乐环境着想。“碧桃千树花”与“彩霞”相呼应,眼前呈现的一片灼灼其华的绚丽景象,应当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间所能有。这种灵境中的音乐,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了。这就由奏乐环境间接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相当传神。
  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同时又避免对音乐本身作正面描绘,而只就奏乐的环境设想,由“别有天地非人间”间接表现“此乐只应天上有”,在通感运用上可谓别具匠心。
  耿氵韦诗鉴赏
  生平简介
  耿氵韦,一作耿纬,河东人。宝应二年进士。曾为左拾遗。大理司直。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耿氵韦集》。
  宋中
  耿氵韦
  日暮黄云合,
  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
  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
  荒田路径微。
  唯余近山色,
  相对似依依。
  耿氵韦诗鉴赏
  公元八世纪中叶,宋中的治所雎阳曾发生过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世之功。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耿氵韦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氵韦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 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韦亲历安史之乱,又曾在宋中寄居。而对睢
  阳一带乱后的荒寒,其感触自然不比寻常。清人说“耿氵韦诗善传荒寂之景”,此诗即为明证。
  春日即事(其二)
  耿氵韦
  数亩东皋宅,
  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
  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
  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
  惆怅复何如?
  耿氵韦诗鉴赏
  耿氵韦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这是大历二年(767)前后的事。《春日即事》这首诗,大约就写于此时。
  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屏居指不与人们交往。“数亩”句说他居住在郊外,种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很清贫。唐初著名的隐士王绩自号“东皋子”,这里有自比之意。不同的是,古代的隐士如陶潜、王绩等人都是乐于隐居的,心境恬淡和平,耿氵韦却满腹牢骚。“青春独屏居”这句话显然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该是多么不平!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下面两联,即从不同方面来叙说屏居生活的状况。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慢,怠慢,不恭敬之意。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前人评这两句诗说:
  “浅言偏深世情。”(《唐音癸签》卷七)也许正因为它以通俗的语言说穿了世故人情,当时就已经传诵人口了。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有钱人自有山珍海味,呼朋引友,盛设佳宴,甚至以丝竹歌舞助兴,饮酒自然是一大乐事。但他的酒是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