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09
  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
  “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指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献赋”句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赏识。“羞将”句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
  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寓于“景语”中,便不觉其庸俗了。由此可见钱起艺术技巧的娴熟。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独游屡忘归,
  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
  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
  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
  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
  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
  何时更相遇?
  钱起诗鉴赏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今天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今天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裴迪书斋望月
  钱起
  夜来诗酒兴,
  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
  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
  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
  清光几处愁。
  钱起诗鉴赏
  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唐代著名诗人。钱起的这首诗,写一个初秋的晚上,在裴迪书斋赏月的情景。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此时,在座的人们显然被如水一般皎洁的月光吸引住了,刚才那种饮酒吟诗的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无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也只能说是对月亮而不是月光的正面描写。在表现月光时,他仍不得不借助“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样一些侧面烘托的诗句。钱起显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他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鹊惊”句就是从这里来的。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显得别有情趣。比起曹诗,钱起的这句诗写得更为凝练,更富诗意了。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全诗意境清新,状物入妙。在咏物诗中,堪称佳作。
  皇甫冉诗鉴赏
  生平简介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酬张继
  皇甫冉
  怅望南徐登北固,
  迢遥西塞恨关东。
  落日临川问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
  皇甫冉诗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一篇小序,说明作诗的起因。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张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作为酬答。
  首句直起。“怅望南徐登北固”,南徐为润州别称,北固山亦在润州,下临长江。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三、四两句宕开。
  张继原诗有“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浔阳为江州别称,与洪州相邻),皇甫冉在此紧扣潮水做文章。“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临川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别称,亦与洪州相邻。二句说本想托潮水捎带音信,但寒潮无知,不但没有带来安慰的回音,反而带来了惹人忧愁的夕阳余照。
  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
  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
  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
  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
  知君名宦未蹉跎。
  皇甫冉诗鉴赏
  孔巢父,少时苦学,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永王李璘起兵,辟署幕府,不应,隐迹民间,璘败,因此知名。广德中,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荐为左兵卫曹参军。这首诗即作于代宗广德年间,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时。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与韩翃的名句“星河秋一雁”异曲同工,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北虏”,指吐蕃。广德年间唐军真正的“出征”,似乎只有二年九月的一次,《旧唐书·代宗纪》:“九月乙未朔,丙申,诏征河中兵讨吐蕃。”当时吐蕃强盛,经常侵入内地,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吐蕃在广德时,已尽占河西、陇右之地,故称为“北虏”。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下句中“南河”指何地,不易确定,唐时虽有南河县,但地在广西,与孔巢父所去之地了不相涉,故推测“南河”为“河南”之倒文。这两句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南河,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金圣叹批得妙:“唐诗难看,如‘塞草青青战马多’句,正极写上句边心之杳杳,犹言满眼纯是战马,并不见一乡人也。不会看唐诗人,乃谓竟写马多矣。”(《金圣叹选批唐诗》)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曹丕《与吴质书》:“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典论·论文》:“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此用其意。下句说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我军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视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皇甫冉诗本属王维一路,但这首送人之作却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心和比较积极的入世态度,殊难可贵。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皇甫冉诗鉴赏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