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6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52
  睢!?br />
  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如今,月圆人不圆,岂能不叫人感慨万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于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岑参诗鉴赏
  这是一首生活抒情小诗。唐玄宗天宝十年(751)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滞留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与其他幕僚一同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艰苦旅途之后,诗人突然领略了路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动人场面,不由有感而发呢?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真实再现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淳朴动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并非兴味寡然地记录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
  “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化生活为诗,读者从中可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象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表现手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生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本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
  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
  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
  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岑参诗鉴赏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今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
  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
  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
  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
  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
  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
  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
  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
  惟有青青松树枝。
  岑参诗鉴赏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
  “ 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今日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不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
  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
  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
  山上孤云随马去。
  岑参诗鉴赏
  岑参在《经火山》一诗中,就有写火山云的诗句,“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这首“火山云歌”,就突出描绘火山顶上的塞空虏云。
  开头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先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在赤亭口,再交代时令,仲夏五月。但是,开头这两句不只是交代火山云的方位和时令,重要的是描绘火山云的磅礴气势,以为后面的具体描绘作好铺垫,尤其是“火山五月火云厚”一句,写得十分贴切传神。一个“厚”字,可以使人想见火山云的形态,厚厚实实;又可以使人感受到火山云的庞然厚重,似乎与巍巍火山连为一体,覆压在大地之上;还可以使人联想到火山云的数量,不是一朵朵、一团团,而是铺天盖地的厚厚一层。用字精炼,而蕴涵丰富,激人联翩浮想。
  接下去六句诗,全写火山云的威势。
  “火云满山凝不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由于火云厚重,又凝结为一体,漫天蔽空,荼,小鸟被这强大的威势吓得逃到千里之外。但是,火云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往来飞腾,在撞击中更显示出它强大无比的力量。清晨,它阻断南下的胡风;傍晚,它又裹挟着塞雨凯旋而归。
  以上描绘火云在宏观时空中的态势,待它“随塞雨回”归之后,来到巍巍铁门关和雄伟的交河城时,仍是“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从铁门关到交河城方圆数十里以内,树木之间,城围内外,它们无处不在。
  诗的最后两句,“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则是表达离情别绪。向京师方向举目远望,千里迢迢,那是友人归去的路,也是诗人来时的路。
  此时路远人稀,唯有孤云征马,愈行愈远。骑在马上的,本是诗人为之送行的友人,但诗句中不写人,只写马,以马代人,那是因为离去甚远,人马难分或只见马而不见人了。“山上孤云随马去”,可谓全诗点睛之笔。“孤云随马去”,点明了诗的寓意,孤云是诗人之心,是戍边将士的心,希望友人把守边卫士将士们的生活和决心带回京师,告知皇上,告知僚友,告知亲人。可见,这首诗是以火云比拟戍边将士,诗人明在写云,实际是在写人。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参
  寺出飞鸟外,
  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
  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
  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
  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
  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
  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
  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
  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
  寥落见行舟。
  胜概无端倪,
  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
  欲去令人愁。
  岑参诗鉴赏
  嘉州,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寺在乐山城郊,正对大渡河口的岷江东岸的凌云山上。安史乱后,岑参入蜀任嘉州刺史,登寺观景,有感而作此诗。
  这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
  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