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3      字数:4860
  冒钟兄隆保ā抖攀殿肪戆耍晌娇萧臁C魍跛脢'也说:
  “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
  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诗鉴赏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然而,诗人一贯持有的高尚节操,使他难为“摧眉折腰事权贵”之举,因此时遭冷遇,颇不得意,良多感慨。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
  (《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颜观色,养活一家老小。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
  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
  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八月”果熟,“ 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1631·《唐诗鉴赏大典》
  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
  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託。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
  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
  万朝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
  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筯无消息,
  此日尝新任转蓬。
  杜甫诗鉴赏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
  “ 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1634·《唐诗鉴赏大典》
  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
  “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
  “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左拾遗属门下省,它与中书省左右分处。“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两省即在殿内。唐制,四月一日以“内园”樱桃“荐寝庙”,更“颁”“赐”
  百官。(李绰《岁时记》)杜甫早朝大明宫后,例蒙·1635·《唐诗鉴赏大典》“颁”“赐”。“赐霑”、“擎出”,都是写实。
  “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末两句把当年“赐霑”与“此日尝新”结合起来,引出无限感慨。大明宫中朝圣“赐霑”的往事,一去不返。诗人久离朝班,虽“金盘玉筋”,断“无消息”,但情景历历在目。如今人在西蜀,又值春末夏初,村人相赠,再度“尝新”,免不了生起天涯流落之感。但诗人对此完全无可奈何,只好一“任”“ 蓬”“转”萍飘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
  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
  (《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霑”,“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
  国初以来画鞍马,
  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
  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
  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
  婕好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
  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
  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
  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
  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战骑一敌万,
  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
  迥若寒空动霞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
  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
  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
  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
  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
  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
  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
  龙媒去尽鸟呼风。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九马图”后所作的题画诗。
  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
  “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幹)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