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2      字数:4810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西山
  常建
  一身为轻舟,
  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
  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馀清,
  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
  日入孤霞继。
  渚日远阴映,
  湖云尚明霁。
  林昏楚色来,
  岸远荆门闭。
  至夜转清迥,
  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
  宿处蒹葭蔽。
  圆月逗前浦,
  孤琴又摇曳。
  泠然夜遂深,
  白露沾人袂。
  常建诗鉴赏
  据《唐才子传》,常建大历中为盱眙尉,仕途颇不如意,后寓鄂渚(即鄂州,今武汉),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题作《西山》,是游西山夜泊之作。
  西山在今湖北省鄂城市以西数里处,山势陡峭,上有九曲岭,下瞰长江,风景优美。诗当作于寓居鄂渚之后,乃其晚年作品。
  作者在诗中处理感情变化时,相当精微。开篇四句,写落日时分,只身驾着一叶扁舟,来到西山脚下,他放眼望去,那烟波浩瀚的江面上,帆影片片,水天相接处尤其显得辽阔高远。这是来到西山时,作者最初的感受也是最为赏心悦目的画面。“一身为轻舟”,即“言独身泛舟,身犹舟也”(沈德潜评)。轻快的小舟与轻松的心情浑融一体,似乎消除了人与舟的界限。
  这一段看似单纯叙事、写景,从中却透露出作者泛舟长江后,小船刚刚泊定时,那种轻松、舒畅而又欣喜的心情。
  如果说前四句在情绪上显得开朗、兴奋而昂扬的话,那么,接下来八句,当作者进一步细心审视西山景致时,由于暮色渐浓,情绪也随之由欣喜逐渐趋于低迴,这是情感上的一次变化。当他放眼四周时,那已近黄昏的夕阳真是无限美好,余晖映照着山林、峰峦和各种物象,一切都沐浴在绚丽的色彩中。你看,那江中显得有点发暗的亭亭(即渟渟,水不流通貌)
  碧流,日落后天上出现的云霞,以及远处小岛的阴影,倒映在湖水中的明亭的云彩,这一切,天上水中,远方近处,景象是多么清丽多姿。而,暮色毕竟来临了,这一天最后的景致虽然无限美好,但终是这般短暂,转瞬即逝。此时,整个楚地的山林昏暗起来,而长江对岸的荆门也因夜暮降临而关闭。于是,作者在暂得欣然之后,收视返听,掩起了自己的心扉,似乎在作深沉的回味和思考。这里,“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的幽暗色彩,与第一段的“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的阔大气势,形成了对比,作者的情绪由开始的昂扬,自然而然地转入了低迴。
  从第二段到第三段(亦即最后八句)的过渡,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也许,作者在领略傍晚美景之后,正在举杯畅饮,等待夜中美景的到来。此时,凌厉的北风从江面吹起,作者骤然惊视,啊,这夜晚的景色又变得这般如此清远,情绪也由刚才的低沉,而抖然振起。这清冷幽远的夜景,使诗人留连往返。
  他看到,岸边沙上宿着大雁和白鹭,自己的小船停泊在芦苇之中,而透过芦苇,一轮明月遥挂在前头水滨。
  此时,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即兴取琴弹奏,琴声颤动而悠长,与水声、风声相和鸣,他要借这月夜清景,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怀。然而弹着弹着,夜渐深渐冷,江面上的白露也沾湿了自己的衣袖,景象更加清冷,心情再次转入低迴。全诗到这里自然结束,在明月的映照下,我们似乎还听见那悠扬的琴声和澎湃的水声交织一起,留下了无尽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全首诗就象一曲无声的音乐,情感节奏在起伏变化中,显得抑扬有致。先是昂扬向上,接着逐渐转入低迴,然后又稍稍振起,形成高潮,最后又渐入低迴。
  如此写来,就显得轻重疾徐,变化有致,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流水帐。读者也在情感的波动中,十分欣喜地走完了一段美的历程。
  为了表达情感的起伏,作者在观察景物和选取意象时,相当迭宕精细。第一段重在表现阔大的气势,作者选取了西山、落日、帆影、长天等意象,造成“远接”之“势”。第二段,作者以“清”、“丽”二字来概括西山暮景,而林峦、碧流、孤霞、渚日、湖云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就很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特点。第三段,又以“清迥”来概括夜景,其中北风、雁鹭、蒹葭、圆月、琴声、白露等意象,组合交融,表现得恰如其分。各段为表现特定感情的这些意象,毫无重复,它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而置入了诗的旋律的。随着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和诗思的变化,诗中意象也自然流动腾挪,表现了一种难于诉诸言表的感受与心境。
  为了使一些意象更加深入地表达情感,作者还采用了特别的修辞手法。如“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二句:第一句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用一“逗”字,使得本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使之变得格外多情、生动、活泼起来,同时透露出诗人的欣然之情,第二句采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只能诉诸听觉的琴声,变为似乎从视觉上也看得见的动态的形象——“ 摇曳”,这就使琴声具象化,将人物、琴声、圆月熔为一炉,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
  我国古典抒情诗在思想内容上重寄托,然而这首诗我们却很难说出它确切的寄托是什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好诗。它象一篇简短而又内涵丰富的山水游记,以极为清新流丽的笔调,为我们写出了西山美景,使人如身临其境,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愉悦。正如清人李渔所说:“ 作词(按此指戏曲,同样适用于诗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便是好词。”(见《闲情偶寄》)
  这首诗堪称情、景俱佳的好诗。
  吊王将军墓
  常建
  嫖姚北伐时,
  深入强千里。
  战余落日黄,
  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
  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
  残兵哭辽水。
  常建诗鉴赏
  诗所凭吊的王将军,即唐朝将军王孝杰(?—697)。
  王孝杰的一生相当奇特,仪凤中,他以副总管从工部尚书刘审礼两讨吐蕃,战败被俘,赞普见他貌似其父,免死,不久便放了他。武后长寿元年,他为武威道总·1459·《唐诗鉴赏大典》
  管,又讨吐蕃,大立战功。万岁登封元年,又在素罗汗山与吐蕃战,败。重被起用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纵观王孝杰一生,一生征战,有胜有败,但不失爱国之心。他最后一战,以身殉国,可歌可泣。常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王孝杰作为英雄来凭吊、来歌颂,识见不俗。
  诗吊王孝杰,不是泛泛下笔,而是选取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战,意在渲染王孝杰为国捐躯的悲壮,以寄寓诗人深沉的哀悼之情。诗风苍凉悲壮,是一曲挽歌,也是一首颂歌。
  开篇两句,诗人以汉代名将霍去病借比王孝杰的骁勇善战。霍去病官为嫖姚校尉,曾六次率军北伐匈奴,长驱千里,一直深入到狼居胥山。强,是超过之意。诗以霍去病的战绩,借比王孝杰率军北讨契丹,深入敌后超过了千里。当然,王孝杰的战绩不如霍去病显赫,这里仅是借此映衬而已。紧接下来“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两句,是以高度概括凝炼的笔触,来正面描写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面。“战余落日黄”
  是描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直到战罢,落日还昏黄无光。鼓声是进军的号令,“军败鼓声死”是写唐军一直在进击,没有退缩,直至全军覆没。“鼓声死”三字,不仅透出了军败的不幸消息,而且写出了悲剧意味和悲壮气氛。接下来“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又是一个借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汉名将李广爱兵如子,深受士兵拥戴。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军。’”结尾“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两句,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王孝杰兵败殉国的惋惜、痛惜、哀思。辽水即辽河,在今辽宁省,当年契丹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后改称辽。
  殷У摹逗釉烙⒘榧范猿=ǖ氖泄俚钠缆郏骸埃ǔ#┙ㄊ瞥醴⒖底囱耙熬叮倮镏猓焦榇蟮馈K云渲荚叮湫似В丫溟矗垡獗怼!!H灰黄∩普撸接嗦淙栈疲芄纳馈敖裼肷焦砹冢斜蘖伤J羲技瓤啵室嗑!?br />
  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吊王将军墓》的构思,的确用心精苦,不落俗套。全诗八句,前后四句的结构大体相似,都是先有两句以他人借比,再来两句正面实写,虚实结合,不重在写过程,重在渲染悲壮氛围。在遣词造句上奇警精确,“黄”、“死”、“鬼”、“哭”几字,写出了王孝杰的含恨壮烈而死,把全诗悲壮、哀悼之情烘染无遗。(《塞上曲》)、“坟上哭明月”(《昭君墓》)(《看镜有感》)诗虽然写的是悲剧,却因其壮烈,而令人产生一种悲壮感、崇高感,颇得盛唐气韵。
  刘方平诗鉴赏
  生平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诗鉴赏
  《月夜》又题《夜月》,写的是诗人刘方平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开篇二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而两句的着眼点又各自不同。首句为近景,是从空间的下方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月普照的景色。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一个“半”字,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在这迷人的夜晚,天空月朗星稀,只有北斗、南斗等晶莹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与明月交辉,令人感到宇庙广袤,视野开阔。这一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月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人难寐的信息,为下文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用倒叙手法从心灵和听觉感受的侧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夜深更阑,诗人却毫无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 惊蛰后的虫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人间,使诗人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而惊心。在这春夜里,对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虫,成了报春的使者,从而使人感到“虫声”的可亲,可爱,悦耳,动听,而无声无形的“春气”也在“虫声”鸣唱中变得可触,可感,牵人情愫!“偏知”二字说明诗人平素对自然界物候变化不注意,只有今夜才感觉颇深的典型感受。
  “新透”二字显示了虫声的巨大魅力,状出了“春气”不可阻御的伟力,将融融春意、盎然生机,一下子融“透”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景中仍然深寓着诗人深沉的情思。特别是后两句,诗人见月色难寐,闻虫声更是辗转反侧,正所谓“春色恼人眠不得”,“偏知”二字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的信息—— 不知,还罢;一知,就深深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至于这“情”的内涵,可能是诗人怀人伤春的恋情,也可能是感世伤时的积郁;可能是思念故乡的乡愁,也可能是感叹时光飞逝。这些都无确指,写得极其含蕴,而其惆怅的情绪,却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造境方面,清丽淡雅,静中有动,以动显静,意韵流长。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诗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许多诗人都赋有《采莲曲》的形象,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勤劳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