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2-05-10 16:12      字数:4822
  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李白诗鉴赏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这首诗记叙诗人寄宿五松山下一位荀姓老妈妈家中所受到的款待和由此而产生的感受。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因为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更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当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丰收的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渲染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诗人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递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贫苦的荀姓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表明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具体描写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象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漂母”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
  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就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她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如此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始终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一样地桀傲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老妈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表现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以平铺直叙的写法,象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洗刷耻辱,战士们凯旋而归;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表现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甚至荒淫逸乐起来,如花似玉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非特指春天。仅此一点,就表明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抛之脑后。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然而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幻灭。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从前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
  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
  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
  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
  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
  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
  萧条徐泗空。
  李白诗鉴赏
  这是李白途经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寄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
  诗起句“虎啸”二字是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宕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破产不为家”五字,表明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非同寻常的人物。
  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化为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急忙“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已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将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以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
  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诗人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将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此两句,句法类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承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下句偏偏越过张子房,说见不到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言下之意是:当代并非没有象张良那样具有英风的人,而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委婉曲折地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谁说“萧条徐泗空” ,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望鹦鹉洲悲祢衡
  李白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大约作于乾元二年(759)
  冬或上元元年(760)春。
  鹦鹉洲在湖北汉阳的西南,是长江中的一个小洲。
  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称赞他。曹操因被其辱,把他送与刘表。刘表又不能容,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鹦鹉洲由此而得名。
  后来,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李白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经历与祢衡相似,因此,这时,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了。
  诗的前四句,首先刻画祢衡,叙述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勾勒出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留有才学之人,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写祢衡的名作《鹦鹉赋》,盛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多么令人痛惜啊!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将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想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痛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将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连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这首诗,前八句怀古,后八句抒概,表达了对祢衡的敬仰和哀惜,也抒发诗人心底怨愤难平之情。高步瀛评论此诗说:“此以正平(祢衡)自况,故极致悼惜,而沉痛语以骏快出之,自是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
  这两点既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与李白相同之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
  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
  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
  长歌怀旧游。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这里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处,今天每看到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描绘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表现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怀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都融注于眼前景物中,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
  “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涵盖古今了,但意犹未足,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