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人生几何      更新:2022-05-05 13:49      字数:4873
  ——天宇不安
  34。一如当年刚毕业时的心情,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自然有他的局限。然而千年来时代像传又有他的道理,即便是气功,也不完全是为科学啊。当今社会太浮躁了,西医是极功利的,但他近期效果好。中医非得扬短避长,真的是自取灭亡啊。恩,说岔了,麻人旺的设置可能让本文可看性增加,向奇幻靠拢,但却降低了说服力,弊大于利啊。一家之言,请别见怪。
  ——中庸人
  35。有些事是现在的科学所解决不了的,有人非说中医的治疗是什么“暗示心理”,这是我所不能苟同的,难道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所有病症都是通过暗示治好的吗?我曾经得过“甲肝”,吃的中药,十五副药喝了十五天,就好了。要是西医治,也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了。
  如果是骨头断了,中医可以不开刀就接上,西医能行吗?有些人就是一味的去赞扬外国的东西,而把老祖宗的都忘了,甚至鄙弃他,我看这些人根本都不算是一个中国人了!
  ——不乖不给你哦
  36。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提中医“经不起科学验证”,“科学”,这是什么东西?“科学原理”又是什么东西?有很多根本不是一个体系的,却非要用同样的东西来强行往上套,套上了就是科学,套不上就是伪科学,就是迷信——我有时候就想,如果让那些家伙用数学原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他们套不上去会不会就说语言文化也是伪科学呢……
  中医有中医自己的科学体系,中医的基本就在于阴阳、五行、经络等,这些就是中医的科学原理。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个东西叫做“公理”,老人家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为什么中医里有经脉?一回事儿……
  ——缘起无名
  37。 现代医学的“金标准”是“随机、双盲、对照、可重复”验证。就此来说,中医一直经不起验证。中医理论繁杂玄玄,可操作性很差,现实中医生用药基本上是经验加直觉。它当然能治好一些病,但是到底是药物的什么成分起了作用?或者是疾病自愈还是“暗示心理”的作用?一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证据。从这一点说,中医是“非科学”的。当然,非科学不等于伪科学,只是它无法“证伪”。
  ——裘千丈
  38。当现代中国人开始集体扔掉马褂长衫去穿西服之后,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精华都被遗落了,中医是其中的一种,从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现代知识青年的他,对于这种过多过滥的祟外抑中的思想的一种反思。仅从这一点上来讲,作者是让人尊敬和赞扬的。做为读者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多支持,多发表意见,相互交流,以实际行动和作者一起努力把五千年中华文明里的精华传承下去。
  —— 三月茶
  39。真正现代的西医通也没几个,首先熟悉生化学、营养学的西医有几个,现在都是见症下药,而不是从大局生化、生物营养方面考虑下药的,造成诸多后遗症,尤其是严重性的退化性病变癌症等,绝大多数医院医生没考虑用营养扶正祛邪,各位看书的医生有哪位系统研究过用高素质营养品联合药物的治疗方式!!
  癌症等西医方式的治疗方法在短期内能暂时杀灭病变得失控细胞,但也损伤了整个人体的生化环境和营养补充渠道;看看用的药和射线疗法都是伤害消化系统和各类器官的,可没人想过用高浓度、快吸收的各类营养来修复人体,已受损伤的消化系统和各类器官靠那所谓的医院营养餐能吸收多少。问问自己医院有几个完成生化和新式营养学的正规化营养师。
  就说西医吧,这两百年就把自己有的药草学给基本封杀了,变成现在非主流的另类疗法,这百年来疫症死的人少并不是西药了不起,而是人类的卫生环境起了决对的变化,现在证实人体结核病的菌类并没有被药物完全杀灭,而是用菌类膜包着自身潜伏起来,到能抗药性足够时,重新活跃,活体潜伏期已发现的现有80年之久!!
  ——sunny_god
  (每一个书评都是读者的一份心意,我这里只收集了一些与中医有关的书评,其他的就不一一罗列,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写出来,有精彩的就再添加。支持不同的见解,但不支持因见解不同而产生的互相攻击漫骂,大家看书图的就是愉快,对吗?)
  好书尽在cmfu
  作品相关 相关名词解释
  (起6M点6M中6M文6M网更新时间:2005…6…16 22:01:00  本章字数:7029)
  中医学整体观的思想,是把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到全身,局部的改变常常是内部病变的反映。因此,在诊病时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必须“观外揣内”。
  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精: 广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狭义:特指生殖之精。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递相资生、促进的关系。
  相克:木、土、水、火、金之间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气的生成来源:先天之气、后天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其中,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
  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养供给。
  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阴阳转化: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脾统血:“统”,即统摄之意,脾统血是指脾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溢出脉外。
  血为气母:气存于血中,血液不断地为气提供水谷精微,补充气的消耗。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1分)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热因热用:指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辨证求因:辨证求因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综合,判别其病因、病位、及邪正盛衰,揭示疾病的本质、特征和在这个阶段的主要 结,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诊断必须做到望、闻、 问、切四诊俱备,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诊病方法。这样才能搜集到病人全面的、详细的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亦称神气。狭义是指人的       精神思维活动,亦称神志。
  解颅:是指小儿囟门迟闭,二、三岁以上仍然骨缝未合的一种病       症。属肾精不足,发育不良。
  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谓之崩,长期淋漓不断为漏,统称为崩漏。
  谵语:是指神识不清,语无论次,声高有力的一种临床表现。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遍诊法:为《内经》中的三部九候法,切脉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处,合共九处。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者,称恶寒。
  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缓解者,称畏寒。
  恶风:指病人遇风吹时有怕冷感觉的现象。
  寒热往来:指病人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一种现象。
  自汗:指病人是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的一种现
  盗汗:指病人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有潮热现象,属阴虚。
  胀痛指疼痛且有胀的感觉。是气机郁滞不通所引起。
  剌痛指疼痛如针刺状。是瘀血阻滞所引起。
  走窜痛指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若关节游走性疼痛则属风胜之行痹;若胸胁脘腹走窜攻痛,则属气滞疼痛。
  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多属血瘀或寒凝。
  冷痛指疼痛有冷感且喜暖。属寒凝经脉或阳虚不温。
  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喜冷恶热。属火邪窜络或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