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节
作者:雨帆      更新:2022-04-16 12:06      字数:4704
  亚马:你好!
  所有这些信件几乎是集中在一个时期写给你的,与其说是我想急于为你写些东西,不如说是我想把一些思考的所得记录下来并留赠给你。我认为它们对我来说很重要,同时对你的未来亦将如此。至少来说,在你成长之后,在面对越来越多看似复杂和忙碌的现实世界中,你还有这样的一些信件可读,它们或许可以让你内心清醒一些。
  在写了这么一些信件之后,我忽然有了一个决定,打算把它们出版出来。不过也有一个这样的问题随之而来:谁会来阅读它们吗?我和你所谈论的种种,尤其是类物质以及心灵这样虚无的世界,现实中的人们会有多少对它们感到兴趣?然而我仍决定这样做,因为这个虚无的世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实在太重要,这个世界就是诞生我们生命并决定这些生命一切意义的所有本源。我相信在很多年之后,当你同样也拥有心灵的阅历并阅读这些信件和思考它们时,你会理解并明白我的决心。
  这同时还是我在好几年间所看到现今出版界的作为以及人们在选择所读书目之后所作的一个决定的原因。在那么多教人务实和追崇物质成功的工具书之外,能不能也有一本关于类似于哲学和它的世界观的小册子?
  人类的所有思想,均是包容在一个巨大而多元的哲学体系中,它具体呈显出来的便是完成人类认知宇宙精神本体的种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哲学思考的本身,方法则是这种由思考而指导行为的实践途径,更可以体现为人类具体的现实行为。联接这些思考和行为之间的所有网络,就是人类的思维。当这种解构我们自己的方法畅行于世的时候,人类对于宇宙世界以及自身规则与未来命运的看法是否也将变得更加清晰?
  事实似乎并非完全如此。在今天充满实际应用和指引人们如何实现利益追逐的工具书中,我们很难找得到这个人类时代所需要的更大人文思想与智慧。这种纯物质观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就好比金钱之于人类,当它遍地通行之时,其实并不代表黄金在地球上的增加,也不意味着人们由此而获得了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这又与一件华丽服饰之于女子只能对她在物质态中的表面作出某些改变而无法变更她的内质一样。我想,出版这些信件的目的也就在于对人类生命价值与黄金物质之间进行一些讨论,或许能使人类获得一些新思维方法。
  在谈到关于书籍所涉及的人文话题,在这里我还想稍微延伸一下。我曾注意并观察到广州天河书城以及其它书店的销售状况,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国古籍图书以及西方哲学书籍的书架前都门前廖落,这使我颇为忧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哲学思想在今天的式微与薄弱。这样的状况再持续二十年,可以预测,对于中国以及世界人类数千年文化与哲学的继承将成为一种难以兑现的虚脱。那个时候真正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也许不会再是中国血统的中国人了——我在猜想,最后来继承中国文化的将会是人类中的先进分子而非以是否中国人为前提。
  写这封关于思维方式的信的原因还有一个偶尔的契机,一位朋友与我谈到了人类思维的问题,提到了一本关于思维的工具书,其中举出了一些思维的模型,这使我意识到对于类物质以及有关心灵的话题中,必须有一些如何获取心灵思维以及如何在物质态世界具体应用的方法引导。这样才能使有关类物质和心灵的论述不再那么虚无、能够对人类的现实与未来有所实务的贡献。
  现在对于我而言,一个新课题似乎被提了出来,而且似乎将颇有一些现实应用的价值,相信也会有许多人乐意看到这种被称之为类物质或心灵的力量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有效的应用——如果它能带来显著的财富则更好(很显然它必定能够带来财富)!一直以来,我似乎都不是那么一个善于应用和注重实效的人,在许多年的与他人合作同事的过程中,我获得的评价亦是如此。因此,在此我必须先给亚马以及可能读到这一小册子的人们提一个醒:有关应用的一些方法将不一定是真正的方法。人类要以在物质世界所形成的那些实用观点与方法来对待并解析类物质和心灵的世界实在是勉为其难。我不禁想到先哲们所称言的关于“道”的种种论述,“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人类对于自身和自然客观环境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对于“道”则应当如何呢?对于类物质和心灵世界的认知和应用之法又应当如何呢?老子有过这样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相信便是人类在类物质与心灵世界里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只是这种方法本身就虚无得不得了——效法自然,便是这一切方法的根本吧。
  思维的生命态(2)
  我相信如果能做出一些努力也未尝不可以到达一个令我们自身更加清晰准确地认知并理解并宇宙世界的程度,我同样相信人类的理解力和思维力与自然宇宙精神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通与响应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共同来深入研讨这一课题。
  在进行这一研究之先,我们必须做一项必要的心理准备,即尽可能屏蔽掉过于急切的功利心理以及我们在物质世界所惯常使用的得失判定的基本准则。这一屏蔽是为我们能够顺利进入到类物质和心灵世界的首要条件,即你必须不再在乎是否得到什么而仅仅需要作一些与物质所得无关的思考。
  顺便问一句:你经常会令自己处在这一状态中吗?
  另外,我们还必须做一个这样的思维准备:即是准备将各种人类的思维方式纳入我们将要进行的思维之中而我们自己不致迷失,即需要我们在不放弃自己的思维习惯之外有容纳更多思维方式的能力。我相信这需要一个人思维本身的力量而非经验的力量。顺便提到一句:我相信类物质的心灵世界将可以容纳人类思维的全部而非某一部分更非一己之见,这是心灵世界的奇妙之处,因为它便是自然宇宙的化身。
  其三,是对于我自己的要求:我将尽可能把握住这一研究和探索的思维的准确与稳定性(请注意这一思维尽管源出于我这样一个个体然而却可以进入到我们人类彼此共通的类物质世界),并努力争取清晰地抵达到那个类物质心灵世界以获得其思维方式的发掘。
  ——当我们做好了这些准备,就启程吧。
  最近我见到一本关于思维方式书的书《六顶帽子的思维方式》,这是一部流行的实务型思维工具书,在任何一家小书店都可以买到。翻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到作者首先就将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弟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古希腊系的哲人们的思维模式作了一个总括:辩论性思维。作者从一开始就告诉人们人类仅仅拥有这种思维模式。这部书的起点似乎不错,一下就击中了人类思维单一性的要害。作者还指出这种“辩论性”思维的局限性并批评这一思维所存在的创新和创造力的缺乏。在人类思想史上,作出这样的批评是大胆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作者提出批评的理由是:辩论性思维是对“是”与“否”的问题的解答,作者认为这种局狭的是非型思维显然排斥了事物本身所存在的多元复杂特性,从而使这种思维拒绝了更多信息的介入,其结果也就在不自不觉中封杀了人类通过对事物进行思考时可能出现的其它见地。因此,辩论思维本身就与人类所期望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天然的对立。为了纠正这一思维上存在的错误,作者提出并倡导另外一种称之为“平行思维”的方式,他认为这是人类获得客观事物系统解答的一把正确的钥匙,这种平行思维,也就是六顶帽子的思维模式。
  我饶有兴趣地读到作者对于人类思维所阐述的种种(尽管不多)。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由作者所提出的两种人类思维方式(这里暂且不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否可予以确定):辩论思维和平行思维。
  作者也承认,时至今日,人类所共用的思维方式仍是采用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辩论性思维,而且引导这一思维形成的基础方法是逻辑学。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对这本书的观点稍作一些修正和补充,以免我们在以后的讨论中陷入迷途:由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最早采用逻辑学原理获得的辩论型思维模式,而非简单的辩论方式。如果说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型的话,辩论则是人类在进行思维探讨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讨论方式之一,这种辩论亦可以发生在所谓的平行思维模式之中。这种思维方法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人类获取事物变化本质认知的愿望以及所应用的具体思辩方法。逻辑学的初始与基本原理,便是采用“排除法”的原则。直到今天,麦肯锡咨询机构在全球所倡导并应用的工作方式也与之完全相同。
  思维的生命态(3)
  因此,作者所提出的平行思维并不与辩证思维方式相冲突。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的辩证思维体系本身就已包含了作者所提出的平行思维方法,如果说辩证法是思维方式的一种更不如说它同时还是人类哲学本身以及自然宇宙的法则之一。而平行思维,仅仅是这一哲学体系之中的其中一个思考方法,这二者并不在一个高度上。事实上,作者所做只是一个错误的简单类比。在平行思维方式之外,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其它方式比如交叉性或复合性的思维方式等等。鉴于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系统多元和局部单点的辩证法则,所以在思维的方式上我更乐意使用“系统思维”这一思维方式的概念。我会认为它将比作者所提倡的平行思维令我们获得一个多维空间的思维体而非简单的思维线或面。这样的一个多维思维体便是思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有着思维本身的生命力的。也就是说,这将意味着思维并不简单是一种方式或方法而是另外的一种生命态的存在。
  我相信这将是人类在对思维的认识上所必须表达出的进步,即抛弃掉我们原来对于思维仅仅是当做人类思考所运用的方法的观点。也正因为思维所呈现出区别于我们人类物质态生命的另外一种生命态,所以也才会拥有思维力和思维度真正的解。
  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人类所遵循的往往是由表及里的规则,请注意,这与事物生成的规则恰然相反。而正因为如此,“辩”的概念在这里便显得十分重要。它所代表着的一个思维因子是:事物的表象是否是事物本质的真正体现?思维因子总是附着于事物体并努力深入某一事物的本质,以探寻事物成因的本源为使命目的。因此,解析这一思维因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相信思维因子恰是事物体系中基于宇宙精神本体而本原存在的一种精神态,同时也是人类生命态基于这一自然宇宙精神的本体而拥有的一个思维生命的本能(当物质生命态拥有本能时我们难以回避精神思维态也存在类似的这一本能的前提)。也就是说,任何自然宇宙所产生的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了一个思维的独立生命态,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人类思维这一生命态则依靠大脑以及人类的行为实践被激活。
  这是一段似乎难以理清的系列概念和推论,简而言之,总的概念便是:思维不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生命态。思维属于类物质世界的生命存在形式,更是自然宇宙精神通过其所创造的任何一事物所呈现的宇宙精神态。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解,人类所感受到的思维对于现实物质世界所表现出的种种超越和它的无限延伸性才可以被我们真正理解。
  让我们再回到这场思维讨论的起始之处,思维所触及的事物的“表”,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论的起点,正是这个客观事物的“表”激发并衍生出人类缜密的思维系统。人类在获得这一系统之后反过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进行一场由“表”及“里”的识别和判明(必须说明的一点是人类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表及里的认知与解析的循环过程),这个的识别与判明的过程方式便是平行或系统思维的过程方式。这一方式的基本法则便是排除法,在对客观事物产生成因所实施的种种排除过程中,辩论有可能产生。那本书的作者,我相信他仅仅只是看到了人们对于排除时所采取的方式,或许作者会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粗暴方式,然而他可能忽略了辩论仅仅是辩证思维中所采用的诸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而已,有时是无须辩论而只须举证便足以说明了的。
  人类的认知思维与事物由内及外的生成发展规则逆向地进行着由表及里的层层深入时,这一过程便类似我们所常说的剥笋原理。这就像每一个人类儿童都乐于参与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