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雨帆      更新:2022-04-16 12:06      字数:4728
  死喽杂诰竦淖非蟊亟既死嘞蚋呓锥窝萁⒔跃薮笫敌Ю娴某晒枰跃咛宄氏帧?br />
  这种呈现的终极结果,便是未来的人类和他们所拥有的智慧与心灵的力量。
  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越来越多地发现观念创新以及Idea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改良和民众生活提高以及文化产业扩张等等广泛领域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对于精神与理念的认知与应用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对于人类的精神追求与精神价值实现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忽略的。而这些信件本身亦表明出这一趋势本身——人类在今天和未来对于精神占有所呈现的越来越强烈的追求。可以这样预见,亚马,在你所处的未来时代,人类将比今天更富有思想力和理念指导下的行动力,而不会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种种盲目以及缺乏理念与精神的单调生活。
  有必要指出,在今天,人类这种对于精神的追求已经产生出相当非凡的结果:在欧洲,共同体使人类获得了一种类似于理想国的社会模型,这个人类理想国似乎正在被欧盟所努力地建设中。就在几天前德法两国总理还在讨论关于成立共同政府内阁的议题,即德法两国将在不久建立起一个共有的政府决策体。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原有概念与存在意义将被一个全新的自足与共享的社会系统所替代。继欧元统一之后,欧盟更进一步向全欧洲的共生共享系统努力演进、以期完全替代原有的国家形式。我相信这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实践,也是宇宙精神法则的体显,更是人类的未来之途。
  人类需要这种由梦想伊始、通过努力践行而实现的伟大成就,因为这一成就将见证宇宙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力量和信念。《礼运》中记载了孔子对于人类大同的预见和梦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而不必归于家,力恶其不出于自身也而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所谓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更深推及,则正是自然宇宙本身的精神体显。人类世代以来,无论东西方,总有一些杰出的思想在发散着宇宙智慧的力量,推动人类迈向未来和极终的目的地。
  人类精神的富有可以令生活更有意义且生动可爱,精神不朽的生命则可以将人类延伸到更加恢弘的宇宙深处并引导我们取得更多的智慧。我认为对于精神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场宇宙自足生命系统的展现,也是人类的终极使命。人与自然一体的本质意义亦在于此。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有形而上的思想,不会嫌多,而只会嫌少。生命的奥秘与趣味在于物质世界给予我们以生命的启迪,而类物质世界则给予我们灵魂的不朽和永恒。人类的任何一分子,均拥有对于这二者获取完整认知的权利,至于没有能认识到或者仅仅只认识到其中的一部分而使我们变得盲目或者无知,都只会是这一分子所作出的努力不够所导致,在某种意义上讲亦是他自身的命运选择——宽怀而伟大的宇宙给予以我们每一个人类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一如它的宽容。它如此宽容,令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感到渺小与卑微。
  就在这渺小与卑微的后面,我还看到了宇宙的伟大同样也体显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思想、哲学、文学、戏剧、科学、探索和发现以及所有的爱和宽容的美德,所有的这一些,不就在我们无穷无尽的每天的生活中吗?
  未来人类精神财富的占(7)
  所以,生活本身便是一种伟大,而思考则是这种伟大的体现。
  今天,我和你母亲到碧桂园的家看你。你的游戏机玩得十分出色。听说你的成绩还行。我没有看成绩单。寒假已经开始了,我想计划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出去旅游一次,去哪里呢?下午的时候我还与几个热爱DV电影的朋友相识并聚会,我想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自由的DV电影俱乐部,就像发动广告产业运动一样,通过这个俱乐部将我和这些朋友所喜爱的梦想逐一实现。这些新朋友们,我想,在他们中间,应该会有一些可以出现的奇迹。奇迹就在我们身上,只要勇于创造就可以得到。
  我们是自然宇宙之子,我是,亚马,你也同样是。不要忘记为你的梦想去努力实践将是最好的人生经历。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就是使用生命所赐予我们的触角去观察并体验这个世界同时思考它。不放弃对每一件小小的事物进行思考,相信在你所看到的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看不见却存在的力量,相信你自己的心灵和感悟,相信正义和宽容就是你所执有的秉赋,相信你的生命拥有着伟大的使命也拥有着创造的奇迹,这样,你将有可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生。在你的未来,拥有梦想,拥有不妥协的态度,更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无论经历多少次失败都有应坚持它。这样你才可以真正实现并得到它。这应是我们共同的态度。
  以上是送给你的祝福。
  你的父亲。
  2003年1月20日凌晨于西斯廷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1)
  第九封信: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
  亲爱的亚马:你好!
  在写这封信时,时间已经是中国春节后的第四日了,时日流逝得那么快,以致使我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便已经看到你的长大了。时间是一个让人类发生巨变的力量,并且是一个令我们无法理解并控制的力量——你看看,仅仅就是时间,就拥有着如此的力量,何况还有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呢?有时我想,自然宇宙的所有智慧和生命,以及诞生这一切的无限阔大的所在,大概都是存在于时间这个巨大的虚无的力量中吧。
  时间便是宇宙的生命的永恒体显吗?抑或就是宇宙生命的本身?我们看到所有的一切都与它有关,我们也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无法离开它而独立生存,它是那样的虚无却又那样的真切,不断诞生一切同时又不断更新着这一切,使所有的所有在它的面前俯首称臣。多少人,他们不相信它的力量,忽略它的存在,不珍惜它的赐予,缺乏与它的沟通,那么,便有这样的一日到来,为这样一个失去价值的生命体宣判。
  这是我在这封信中开端时想谈到的感触,它也是我的思想中最深处的一些东西之一。当我在前几封信中言及到宇宙精神与类物质世界的种种,我想,这种宇宙的精神又从何而来呢?时间在宇宙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时间与宇宙生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如果失去时间,宇宙中的一切都将不会存在。那么,从这一意义上讲,时间本质上就是每日与我们相处一起的宇宙精神的呈现,也是宇宙精神与类物质力量的代表,在我们人类所认知的种种物质世界的力量之外,在我们刚刚开始探索类物质的神秘世界之初,我们会发现,时间便是这个自然宇宙中虚空与力量的表达和体现——它就这样改变着我们以及这个宇宙的一切。
  这不是一段即兴而起的诗歌,而是对于宇宙世界的一个由人类理性与想象力混和的见解。我相信时间的本质,绝不会是我们习惯上对于腕表以及时钟等等所形成的认识,而是一个完全的力量所在,这种力量,便是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对于宇宙万物,即便没有人类作出对它的浅薄努力,时间仍将改变一切。
  这便是虚空和无能的能量,同时这也是人类精神的力量。因此可以这样来说:时间即是思想,亦是宇宙的本质精神。
  希望这是一段能够启发你的信件开头。
  这个春节到来的前夕我还在重庆、上海和大连之间奔波,这一段时间中所听到的好消息似乎更多一些。2003年伊始,我感到那个一直以来所寄望的梦想将要实现,这个梦想的预期就是将观念这一能量作为推动事物进程和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普世的现实应用——它们表明我的预测。现在,我已看到许多企业家们以及广告行业和人类社会整体正对这一能量在予以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应用。
  这一预测源于我很早以前的心灵和感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总是被大多数人视为不切实际的人——目前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如此。所幸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对于现实社会的务实观点俯首贴耳的人,但也并没有与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发生根本冲突。在现实面前,我认为我与所有的人类分子并无二致,差别只在于观念。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认识到拥有未来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世说纷纭的世界上葆有一个真实自我的极不容易。有许多人,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所采取的态度往往并非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是遵崇了世俗的意愿。
  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呢?奉行一种趋同的生活价值观似乎没有什么过错,这似乎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与思考原则,然而,这种趋同观点所带来的另一结果就是作为生命个性意识的丢弃与精神的丧失。
  我将这种个体意识与个性以及意志力的丧失统称之为精神匮乏。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个体精神丧失是不知不觉的,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人类的共性往往产生巨大的同化力而导致个体精神的湮灭。有很多这样的测试方式可以获得同化力的结果:影院里的情节设定对观众所产生的统一情绪调动,我们可以统括为“影院效应”。这种“影院效应”无论过去现在都在被政治需求、营销需求所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
  对精神匮乏时代的批判(2)
  或许可以这样来看,同化是人类社会生命系统的生态模式,然而仅仅是生态模式而已,个体精神则表达出这一系统的价值模型。我相信这是宇宙精神的本质规则,正如稍前所讨论到的宇宙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即自然宇宙的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原理,亦表明大同即是不同的宇宙统一法则。将这一法则演绎并应用到人类的体系,可以理解为“大同由天,不同在我”这样的意识精神。人类自身所形成的同化力似乎并非依循自然宇宙的规则,这种同化并不具备自然宇宙所特有的巨大包容性,恰恰只是人类在自然时态中一个阶段所呈现的人择原则,在某种特定时间里呈现出特定的人类需求。所以,这种同化大多以排斥其它异类为前提,因此极有可能导致谬误的产生。在这一同化力之下的精神丧失往往最后产生出人类的精神愚民,这一状况下,人类个体的价值也就面临消亡。
  因此,我对此得出的推论便是:追求同化并非人类的职责,而追求个体精神的实现则恰恰是实现人类同化必不可缺的重要形式。在这一前提下,人类个体精神的葆有才是人类社会体系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
  几天前有两位原来在广州一同求职就业的老友来看我,在西斯廷一起吃牛扒喝咖啡,许多年不见,彼此相看时都不免有些心得。在我看来,两个朋友并无太多变化。其中一位谈到他所热衷的NBA篮球赛事,说到他之所以热衷NBA的理由是因为现实生活过于平静而内心却充满着激烈冲突与较量的渴望导致。我非常认同这一点,这位朋友是一位斯文并颇为讲究自我光荣的人,喜欢鉴赏而同时又颇多感悟,许多年来一直如此。如果说存在什么不足和欠缺,依我所见,便是思辩多于行动,甚至是一个吝啬行动与实践的人。
  在现实价值观大大趋同的今天,能够评点生活与艺术一二的人已经不多,而评点又仅仅只是人生知性的一个表浅层面。从另一角度而言,这种缺乏行动参予的评点恰恰表达出一种观众型的典型心态:完全不承担责任。既然不在当事人之列,也就无须拿出特别的力气,同时还拥有对于事件完全评价的权利。这种观众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先生所评述过的“看客”相同。对于任何事物都发表看的评论,对于亲手去做则是绝对不干——将这种看客的斯文表面剥离开,“懒惰”这一本质便昭然若揭。从精神的层面上说,看客的出现仍然是个体精神匮乏的表现,它与其它精神匮乏现象所不同的是,这种匮乏的精神大多穿上了文化虚荣的外套。
  随着对于人类精神领域的探讨,我们也看到,在与精神匮乏的相反一面,人类精神存在与葆有也就有了一个可参照的原则。这一原则便是:精神葆有量与生命本体的行为驱动力成正比,同时兼具对行为力的核心指导性。在这一原则下,我们可以将人类精神匮乏的种种现象区分并归纳出来:仅仅有行为力而缺乏精神的核心指导、仅仅有思辩力与事物一般评价能力而缺乏行为实践力皆可以归结到精神匮乏的族群中。
  这是不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一个精神或思辩的游戏规则?不是。如果将这一原则放置于人类社会实践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简朴的标准:思维力与行动力的等值效应。这一标准告诉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