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1-12-25 18:20      字数:4735
  的资本,所以暂时起用李纲作宰相。李纲执政后,力谏高宗还都开封或西迁关中,以示必战,鼓舞人心。并且举荐抗战派代表人物宗泽为东京留守,积极备战;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以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联络两地忠义民兵,以夹击金兵。宋高宗南逃 宋高宗和亲信大臣黄潜善、汪伯彦等只想逃往南方,偏安一隅,不想与金继续对抗,对李纲、宗泽等主战派为抗金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大加阻挠和破坏。结果李纲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他所规划的一切都被废除。河北招抚使司和河东经制使司被取消,张所、傅亮遭贬。爱国志士陈东等人上书反对投降,主张留用李纲,竟惨遭杀害。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刚一听说金军又南下,立即南逃扬州。宗泽先后二十多次上书,吁请高宗回开封,出兵黄河以北伐金,均未被采纳。他忧愤成疾,与世长辞。临死前,口诵杜甫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三呼“过河!”然后死去。
  宗泽死后,投降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破坏原有防务措施,各地义军纷纷离去。金军乘虚于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渡河大举南进。次年正月,攻占徐州,直逼扬州。宋高宗狼狈逃到杭州,并派人向金军首领金兀术求和。但金兀术置之不理。高宗无策,一路逃窜,最后逃到海上。金军入海追击,因遇大风而罢。黄天荡之战 建炎四年(1130年)初,金兀术大掠杭州后北返。在将渡长江时,为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在黄天荡(今南京市东北长江干流)。宋军有八千人,凭借有利地形与金军激战,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临阵击鼓助威,金军大败。兀术向韩世忠乞求过江,愿归还所掠财物,被严词拒绝。金军被围四十八天,最后凿渠逃脱。这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金统治者发动的侵宋战争,旨在掠夺人口、财物,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仍处于奴隶制的金国在占领区实行落后的政策,它下令“以人口折还债负”①,即把负债者变为奴隶,并捕捉壮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区换战马,这些作法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使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激起了风起云涌的人民抗金斗争。这时,各种忠义社、山寨、水寨等抗金人民武装遍布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淮北等地,总人数达几百万人。其中著名的有八字军②、五马山寨义军、红巾军等。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对牵制金人南侵起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斗志。可是他们高涨的抗敌热情却遭到以宋高宗为首的投降派的打击,他污蔑义军是“盗贼”,阻挠、破坏义军的抗金行动。义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顽强奋战,最后终因力量不足,在金人的围剿下先后归于失败。
  2。岳飞等人抗金与“绍兴和议”
  金军退回江北以后,知道一时灭南宋不易;在攻占开封等地后,立原宋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知府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初都大名,后都开封。金划中原和陕西地区归伪齐,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和攻宋的桥头堡。这时,由于南宋各地军民的奋战,东起淮河,西至秦岭,局势日趋稳定。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宋高宗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③。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在南宋与金对峙期间,南宋的许多爱国将领排除以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设置的种种障碍,进行了坚决的抗金斗争。岳飞北伐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农民出身。二十岁时从军伐辽,后在宗泽等部下与金军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军官。建炎元年(1127年),他曾越级上书,斥责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政策,要求北伐,因此被革职。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以小股兵力屡败金军,逐渐成为宋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南宋采纳了岳飞的建议,派岳飞军北伐伪齐。两三个月内,岳飞相继收复了襄阳府(今湖北襄樊)、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南)和唐(今唐河)、邓(今邓县)、郢(今湖北钟祥)、随(今随县)等州,以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子,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并列为南宋初年著名的四大将。岳飞所部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绍兴六年(1136年)初,岳飞与韩世忠、张俊等奉命北伐。岳家军很快收复了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卢氏县;攻至蔡州(今汝南)境内。黄河沿岸人民积极支援岳家军,进军相当顺利。岳飞高兴地对部属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①但由于南宋投降派得势,岳飞被召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北伐半途而废。这时,经过几年的战争,金军主力和伪齐军队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于是改变政策,于绍兴七年(1137年)废掉伪齐政权,表示愿将伪齐旧地划给南宋,但南宋要称臣纳贡。对此,南宋军民强烈反对,但高宗却喜出望外,满口答应。绍兴九年(1139年)初,秦桧代高宗拜受金诏书,双方议和;金将今陕西、河南地区划归宋,归还宋徽宗棺木;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对签订这种屈辱性条约,爱国军民都十分愤慨,岳飞也上书坚决反对,重申北伐主张,这就加深了他同投降派的矛盾及秦桧对他的仇恨。刘锜顺昌大捷 绍兴九年(1139年)夏,金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争,反对与宋议和的金兀术掌握了军政大权,决定再次南侵。次年五月初,金撕毁和约,兀术任统帅,分兵四路攻宋,战线由淮河下游一直延伸到陕西、开封、洛阳、陈州和陕西的许多地方,相继陷落。六月初,金兀术亲率步骑十余万人攻打顺昌(今安徽阜阳),其主力是号称“铁浮图”和“拐子马”的所谓“常胜军”。宋将刘锜所部不足二万人,乘金军初至,重装力疲,便突然进击,以近身搏斗,大败金军,金军退回开封。“顺昌大捷”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役给予金军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韩世忠、吴璘等人也在其他地区大败金军,阻住了金军的南侵。岳飞郾城大捷 在金军进攻顺昌、陕西时,岳飞奉命驰援顺昌并出师中原。顺昌大捷后,岳家军出湖北,入河南,在各地义军的配合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陈州、郑州、洛阳。七月,兀术亲率精锐突袭在郾城的岳家军指挥中心。岳飞派亲军和马军迎战,战士们手执刀斧,勇猛冲杀,有进无退,一直战到天黑,把金军“铁浮图”、“拐子马”等杀得大败。兀术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①下令随军老幼撤离开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战后,岳飞奏请高宗下令各路宋军火速并进,攻占东京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朔之地。高宗却命各路驻军回撤,使岳家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接着,又连下金牌,令岳家军班师。岳飞在高压之下,愤极泣下,叹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①遂撤离前线。当地百姓在岳飞马前恸哭,苦苦哀留;岳飞等人也悲愤流泪,却又无可奈何。宋军南撤后,已收复的土地又重新落入金人手中。岳飞被害 高宗、秦桧一心想向金人投降,因此将坚决主战的岳飞等人视为眼中钉。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秦桧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人的兵权,任韩、岳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明升暗降。同年八月,又罢了岳飞的官。九月,秦桧串通张俊,诬告岳飞谋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爱将张宪下狱。朝野上下皆认为岳飞无罪。秦桧派其死党万俟■(mò qí xiè莫其谢)主持此案,多方罗织罪名。金兀术也提出以杀岳飞作为“议和”条件。最后高宗、秦桧终于在十二月除夕前,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及张宪。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其家属流放岭南,受株连者甚众。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坚持抗金并为之奋斗了十八年,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死引起广大人民的悲愤,“天下闻者,无不垂泪;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②绍兴和议 高宗、秦桧在谋害岳飞的同时,又加紧同金人议和。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签订了和约,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称臣;皇帝由金册封;宋每年向金输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以淮河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境)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但中间唐、邓二州和商、秦二州的一半属金。此事史称“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在宋、金力量大致相当的形势下签订的。此后南宋统治者满足于偏安江南,不愿北伐、收复失地;金政权内部则矛盾激化,国力日渐衰弱,因此双方基本上维持了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
  3。宋与金的再战再和
  在“绍兴和议”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宋、金之间虽不再连年进行激烈战争,但小战还时有发生。较大战争也发生过三次,战后又订有“和议”。采石之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军数十万分四路大举南侵。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的中路军由于南宋淮河一线的守将闻风而逃,顺利进抵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十一月初,完颜亮大军准备从采石(今马鞍山南)对岸渡江。这时,负责长江防务的刘锜回镇江养病,宋军无帅,形势危急。被派去参谋军事的虞允文毅然担负起指挥重任,迅速组织军队,沿江布防。当金军渡江时,虞允文亲临前线,一面派兵迎击上岸金军,一面命水军和当地民兵驾船攻击金军船队。南宋军民奋勇杀敌,并用“霹雳炮”轰击金军,金军大败,退至扬州。不久,金军内讧,完颜亮被杀,金军北归。①张浚北伐与“隆兴和议” 宋孝宗时,用抗战派将领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隆兴元年(1163年)夏,张浚派李显忠、邵宏渊二将分道北伐,攻取了灵壁(今属安徽)、虹县(今泗县)、宿州。不料正在此时,李、邵二人及其部属之间发生摩擦,将士不听指挥,为金军所乘,在宿州南的符离地区被金军击溃,北伐即告失败。此时孝宗对北伐发生动摇,主和派又占上风,宋、金之间再次进行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冬,双方签订“隆兴和议”:宋不再向金称臣,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少输银五万两,绢五万匹;恢复绍兴时划定的疆界。此后,宋、金在四十年间未发生大的战争。韩侂胄北伐与“嘉定和议” 宋宁宗时(1195—1224年),金受蒙古族侵逼,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南宋宰相韩侂(tuó驼)胄主张乘机北伐。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宁宗下诏伐金。开始时,宋军取得一定胜利,收复了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和虹县等地。但不久大批增援金军赶到,许多宋将望风溃逃,负责川陕一带防务的宋将甚至叛变投敌,韩侂胄本人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北伐又遭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中以礼部侍郎史弥远(后任宰相)为首的主和派屈从于金人的要求,杀死了韩侂胄,以此为条件,再度向金求和。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史弥远一伙同金订立了“嘉定和议”: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钱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嘉定和议后,宋、金两国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二、金的政治与经济
  金在建国之初,是奴隶占有制社会。在灭辽和北宋以后,尤其是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号中都)后,疆域大为扩展:东至海,西逾积石(今青海贵德西),北达外兴安岭,南抵淮水。广大先进地区的影响,使女真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在此期间,其政治、经济制度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1。官 制
  中央制度 金建国之后,废除了部落联盟时的氏族议事会制度,改行勃极烈制度。勃极烈是女真语,为“治理众人”之意。皇帝之下设各种名称的勃极烈,以皇帝为首,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掌握军国大政。这种制度仍有氏族议事会的某些特点。金太宗时,开始在汉族地区实行汉官制。到熙宗时正式废除勃极烈制,采用唐宋官制。中央置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尚书省设令一员,为百官之长。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员,平章政事一员,与尚书令同为宰相,辅佐天子,执掌国政。另设都元帅,统管军事。又设御史台,掌监察;后废都元帅,改设枢密院。金正隆元年(1156年),又废中书、门下省,由尚书省总管政务。尚书令、枢密使都听命于皇帝,分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