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1-12-25 18:20      字数:4794
  孔游缦叩某ざ蹋菰诤幽鲜导什饬康慕峁愠鲎游缦呙恳欢瘸と傥迨焕锇耸健U飧鍪炙洳缓茏既罚词鞘澜缟系谝淮问挡庾游缦叩募锹肌K雇毫铊逗献鳎瞥伤嘶胩焱牵ɡ寐┧ぢ肿U獠唤鍪潜硎咎煜蟮囊瞧鳎彩羌剖钡囊瞧鳎鞘澜缟献钤绲挠没底奶煳闹印K喑傻摹洞笱芾肥且徊勘冉献既返睦ǎ浔嘈刺謇峁挂辔蟠赜谩R窖А∷宕匠苍阶吨畈≡春蚵邸肥俏夜谝徊肯曷鄄∫颉⒓膊》掷唷⒓鸷驼锒系闹鳎橹谢辜鞘隽擞贸ξ呛鲜质踔瘟仆馍硕铣Φ取8檬槎院蟠窖в跋旌艽蟆K逯撂瞥醯拿剿锼煎悖?81—682年),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两部著名的医学著作。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由于他对医药学的重大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唐高宗时,苏敬等人奉命编纂了《唐新本草》,这部书图文并茂,记载药物八百多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唐玄宗时,王焘撰《外台秘要》,收集了六千九百多个药方,汇集了前代药方的精华。建筑 隋朝著名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今河北赵县)安济桥,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桥梁之一,又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桥全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大桥洞跨径37。02米,高7。23米,在大桥洞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桥洞,既可节省工料,减轻桥的重量,又便于排洪,而且增加美感。该桥跨度之大是空前的。这样的设计与施工技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是难能可贵的。隋唐时期的国都长安城(隋名大兴城)是由名家宇文恺等设计建造的。总的特点是建制严密,规模宏伟,为秦汉都城所不能比。城内建有皇城、宫城。据考古勘测,长安城南北长8651米,东西长972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笔直,布局东西对称,街道呈棋盘式,宫殿、衙署、坊市分置,里坊呈封闭式,市场集中。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至今尚存的有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相传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唐武宗时被毁,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唐代建造的佛塔很多,至今尚耸立于西安的,有著名的大、小雁塔。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652年),是高僧玄奘按照印度风格设计的。塔呈方形,砖砌七级,高六十四米。唐人考中进士后,多于此处题名,以为纪念,称“雁塔题名”。小雁塔建于景龙(707—709年)年间,为密檐式砖构建筑,原为十五级,最上两级已塌毁,其下十三级完好。现高四十三米。基底四周装饰精美砖雕。
  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读书的人增多,抄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出现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末唐初。唐太宗曾令印行长孙皇后的《女则》。玄奘也曾印刷佛像。但当时还不普及。唐中叶以后才逐渐推广。元和、长庆年间,白居易、元稹的诗已被大量印刷出售。文宗太和年间,印刷的历书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唐朝末年,成都已大批印书,成为全国印书业的中心。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印于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该书卷首有画,画和文字都很精美。但已被斯坦因①盗走,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的龙池坊卞家印《陀罗尼经》。印刷术后来传到国外,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复习题:1。唐朝的主要宗教有哪几种?* 2。唐朝有哪几位最负盛名的诗人?请简述其情况。3。什么是“古文运动”?唐朝古文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几位?* 4。《史通》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5。《通典》的作者是谁?此书有什么特点?6。唐朝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7。隋、唐时期有哪几位最有名的医学家?各有什么主要著作。重要名词:* 玄奘初唐四杰*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李白*杜甫* 白居易阎立本* 吴道子*一行和尚安济桥*敦煌千佛洞* 龙门石窟乐山大佛① 《柳河东集》卷一《贞符》。 ② 《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 ③ 《刘梦得文集》卷十二《天论》。 ① 李耳亦名老聃(dān丹)。 ① 《大云经》即《大方等无想经》。唐薛怀义等以经中有“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语,乃造《大云经疏》,以为武后受命之符。 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①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① 唐宋八大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① 1986年2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四川测绘研究所的专家新测数据:大佛从头顶到脚板底高58。7米,头高11。7米,脸宽7。8米,鼻长3。5米,耳长6。43米,头上的发髻共有1200个。旧说大佛高71米。 ① 斯坦因,英国人,原籍匈牙利,考古学家。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第七章 宋辽金元(960—1368)
  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社会是以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开始于秦朝,止于清朝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 北宋辽西夏(960—1127)
  一、北宋的中央集权
  1。北宋的统一
  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①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谏官不仅任谏职,而是常常与台官一道,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在地方上,宋初将全国分为十道,太宗时,又改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还有增加。各路大体有四司:安抚使司,掌一路兵民之事,简称“帅司”;转运使司,掌一路财赋,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一路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一路常平仓、义仓、赈灾事,简称“仓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还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②;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设立州通判一职,用以监视知州,所发文书要知州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县的长官称知县或县令,还有管户口钱粮的主簿和管军事、治安的尉。这样,宋朝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另外,宋朝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节度使兼管其他州、军(称为支郡)的作法,一般节度使除管所在的大藩府外,不再兼领支郡。并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这就大大减少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可能。宋朝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中央集权。军事制度 靠军队起家的赵匡胤深知军权的重要,因此,他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去掉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不久,又在一次酒会上迫使原禁军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并顺势取消了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另外,遇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平时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①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
  宋朝还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①财政与司法制度 唐末五代时期,财政制度混乱,各地藩镇的财赋收入多自己留充军费,很少上交朝廷。宋太祖有鉴于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建立起了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薄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样,“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②,地方政府的财权大大削弱。五代时期谈不到有司法制度,藩镇跋扈,任意杀伐滥刑,视人命如草芥,刑部形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