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12-16 18:15      字数:4796
  一本……沐黎感触很深,说“画家有的站在人生舞台高点显露才华,有的隐居世外桃源追求心灵中的艺术。卡尔·拉森两种生活都有。”
  沐黎十分崇敬左思。离斯德哥尔摩市区不远的莫拉镇上就有左思美术馆和左恩旧居,里面陈列着他的作品和他的收藏品,有古物、油画、水彩画、钢版画、雕塑等等,都是稀世瑰宝。有的只有那里才有,所以沐黎必须赶去。他认为如果到了瑞典而不去莫拉镇会终身遗憾。
  左恩的家是一幢由他自己设计的木头建筑房屋,非常别致。花园很漂亮。整个住宅和花园连在一起就是一幅很有神韵的画。左思没有儿女,所以他和夫人去世后,把自己的庄园、住宅、别墅……都上交国家,变成展览馆,对全世界旅游爱好者开放。沐黎舍不得离开那里,决定在白烨树林中的木头建筑小屋住宿一夜。那是专为游人准备的。那一夜,沐黎亲身感受了当年左思过的宁静生活。在这以前,沐黎记得只有徐悲鸿先生曾经介绍过左思。以后,未见别人再提到过左恩的名字,更不用说他的作品和生活了。他能有机会去左思故居看看,揣摸他当年的宁静心态,可算三生有幸。
  从莫拉镇往南,换三次车才到古特勃格市。那里有很大的美术馆,所陈列的展品属独家仅有。如琼森BJORN S.JONSSON的《雨窗地图》;拉森的姆子》和若干浮雕和壁画,尤其壁画线为木炭线,特别引人注目;左思的《红裙女》、《三裸女在河边》、《红裙女下楼》、《铁匠家》等,沐黎还是第一次看到;利杰弗德兹(BRUND LILJEFORDS)的动物画——狐狸、猫、鹰、兔……更是入木三分。而今,油画爱好者特别喜欢沐黎的动物画,赞他画的动物“传神,有特殊灵性”。
  芬兰
  “西尔加班轮”往返于瑞典和芬兰之间。沐黎下午4点半上船。
  过了一夜早上醒来,轮船已安全驶进芬兰的赫尔辛基码头。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芬兰最大的海港,水陆交通极方便。全市以新式建筑闻名于北欧,老的东西不多。它夹在俄国和瑞典两个大国中间发展自己的文化,利用木材设计制作的现代家具、艺术品,非常精致。市内有著名音乐家西比利乌斯的纪念碑。
  活了92岁的西比利乌斯是芬兰的乐坛大师,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意识。芬兰人为有大音乐家西比利乌斯而自豪。
  沐黎在赫尔辛基市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看画廊和博物馆。他很喜欢芬兰画家加伦·卡莱拉美术馆里的作品,还特别去郊区访问他的故居。故居建筑很别致,有卧室和画室,陈列的作品都属加伦·卡莱拉早年之作,还有石版和各种工具。他从非洲带回的矛、鼓、兽皮等都保存完好。芬兰的雕塑不少,但比起挪威和瑞典来则不那么震撼人心。
  芬兰的国家博物馆内陈列的展品大都是历史文物,基本没有画。不过展厅正中有一幅很大的湿壁画,是加伦·卡莱拉的作品。那幅画初看一般,换一个角度望去却很生动。沐黎发现了它的新颖之处后在画前驻足,从左右远近不同视角看了好一阵。
  从赫尔辛基乘船北行是有名的苏门林纳岛。岛上有要塞和北欧艺术中心。北欧艺术中心陈列着现代作品。赛那尤斯画廊里的展品,属私人赠送,比较一般。沐黎看完后匆匆赶到离它不远的曼纳林博物馆去。
  曼纳林在苏联的十月革命后,历尽艰辛。他原是芬兰的白军领袖,为争取芬兰独立,不惜付出一切。芬兰独立后,他是首任总统。1906年至1908年的两年内,他曾骑马访问中国,沿途购买了不少中国字画和文物。随后又到日本,经西伯利亚回国。沐黎通过展品判断,曼纳林很喜欢中国。博物馆里还有大量照片和幻灯片,史料价值极高。可惜二楼的实用美术馆不开放,沐黎不无遗憾。
  接着,沐黎去了沙佛林纳市和由颇勒市。在由颇勒市,他参观了现代美术馆。现代美术馆的规模还可以。里面有法国画家皮让·恩奈斯特的素描《铁役女体》。沐黎自幼喜欢素描,有扎实的功力。他在考察过程中,很难看到素描展品,所以特别欣赏。
  沙拉·希尔顿美术馆非常出色。它的现代画廊相当大,有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和意大利现代派画家德·切里柯的作品;有美国雕塑家伊·克兰霍尔滋的别具匠心的金属皮雕塑;有欧托以卡的类似水晶雕的《湖滨宫》;有法国恩·须法的《大三菱镜》,是极具光学原理的雕塑作品;还有劳尼·柳柯的一座取名为《上下班时间》的雕塑中,有“有轨电车和人”。
  沐黎怀着丰收的喜悦去特库市。他知道那里的艺术博物馆无论是展品还是建筑本身都是第一流的。芬兰大画家加伦·卡莱拉的作品尤其吸引着沐黎,他拍了好几幅照片。
  特库市不是芬兰大音乐家西比利乌斯的出生地,他甚至根本没有在那里居住过。但是那里却有一座西比利乌斯的博物馆。沐黎好奇地探询,才知道那座博物馆是根据西比利乌斯的一位老朋友的建议,在离特库市音乐院不远的地方建造的。
  博物馆内陈列着西比利乌斯生平资料、照片和用过的东西,还有各种乐器。除此,还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不停地播放音乐。参观者走进博物馆就会沉醉在最美的旋律中,心境清新。
  特库市有座古老而简朴的大教堂,庄严肃穆。离教堂不远,是维诺·阿尔腾能美术馆,芬兰大雕塑家阿尔腾能的作品很有个性,沐黎特别喜爱。市里还有座特库城堡,据说是芬兰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曾为公爵皇族的住所。不幸在一次大火中遭严重破坏,后来找了许多专家根据记忆按原样修复。
  丹麦
  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也是北欧最大的城市。哥本哈根地处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水路四通八达,是丹麦的交通枢纽。
  沐黎到哥本哈根后,住在约瑟夫·凯特纳先生家。他是沐黎一位英国朋友的岳父。
  约瑟夫·凯特纳家只有老夫妇两人,住三房小型公寓。公寓安静、舒适、设备齐全。沐黎独住一间,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每天清晨,主人预备了丰盛早餐;沐黎吃后,9时外出,晚上11时回来休息。白天,手持一张哥本哈根市卡,在全市各画廊和名胜古迹到处跑,大饱眼福。
  北欧四国首都相比较,沐黎认为斯德哥尔摩给他的印象最深,其次算哥本哈根,然后是奥斯陆和赫尔辛基。
  哥本哈根的展览馆规模不大,陈列品却不少。丹麦画家克鲁耶很善于用抒情色调画夜景。他的《海边夜色白衣人》在展览馆中最出色。
  有家奥德罗普加德藏品馆,内有不少法国印象主义大师的作品。丹麦人对世界美术瑰宝的重视程度令沐黎非常吃惊。
  大美术馆里也陈列不少法国雕塑家的作品。沐黎看着看着,舍不得离开。
  卡尔波的作品,结构紧凑,生动活泼。
  巴利亚斯的作品,功力深厚。
  丹麦雕塑家开·尼尔森的雕塑群像,非常精彩,而其中又要数《女鹅》、《母子群》、《躺女》等最富魅力。
  丹麦另一位雕塑家格哈德·翰宁的作品与开·尼尔森的风格相近,但格哈德·翰宁作品的面部带些亚洲味。
  西列罗的皇城堡大厅,非常华丽。它的特色是石膏墙的装饰,里面有技巧不凡的宫廷画家的作品,如《美人鱼》、《持枪女骑》、《骑驴女》、《众女》等,还有不少表现宫廷贵族生活的作品,很有气势。
  沐黎说,从作品判断,丹麦的雕塑优于丹麦的绘画。因此,哥本哈根市到处都有雕塑,为城市增色不少。沐黎在大街上,一直走走停停,欣赏精湛的雕塑艺术。尤其到了晚上,在特别设计的灯光的照射下,一座座雕塑更显艺术魅力。人走在其中,简直是最美的享受。
  引起沐黎最大兴趣的是一家中国孔雀剧场。场内欧洲人穿上中国服,跳中国舞。虽然有些怪味,但是观看的人满满的,笑声掌声十分热烈。
  通过中国孔雀剧场可以看出丹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沐黎愉快地看着,也随着其他观众热情鼓掌。
  第四次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沐黎已去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几次了。不过每次走的地方都不一样。这次,他选择了不来梅、埃森、纽伦堡、法兰克福等未曾到过的城市。他发现这几个受战争破坏最厉害的城市的建筑十分有意思。建设者们在新建高楼大厦的同时,总是精心保护旧建筑的残存部分,把它照原样修复。因此,不少地方是新老并存,有的虽只有极小部分的老建筑,但也让留着,让人一看,就记住战争的残酷印痕,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医治战争创伤的顽强毅力。新建的美术馆、博物馆、大楼……充满生气,非常漂亮。
  美术馆和博物馆里陈列的东西也不少,不过藏品不很广泛。比如法兰克福美术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意大利和比利时两位神秘主义大画家的作品。
  雕塑馆的陈列品中,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连中国和埃及的东西都有,却没有近代的雕塑品。不过,能在废墟上重新建起新馆,已很不容易了。
  沐黎以前曾路过法兰克福,这次走了不少老区街道,发现市容幽美。适逢那里正在搞什么热闹非凡的活动,有全副武装的警察、消防队,还有杂技、舞蹈表演,围观的人很多,个个面带喜色。沐黎也挤在人丛中看热闹。他发现警察的人情味非常浓。当路边的小孩想骑他们的马时,他们居然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上马背,大人小孩都乐开怀。
  纽伦堡市更是一座美丽的老城。城里到处都有城堡、教堂、老房子和广场,这在德国境内尚属少见。值得一提的是,市内还有精工雕塑。本来沐黎心情非常愉快,但后来却为住宿花了不少时间。原来旅馆有条怪规定,青年旅馆不让26岁以上的人住。有的旅馆因房子不多,就高挂客满牌。沐黎没有时间为找住房奔忙,请游客站代办,费用包括早餐在内。第二天清晨才发现,不仅没有早餐供应,连服务人员都没有。沐黎一气之下,到旅游站抱怨说:
  “可以把旅馆的牌子砸掉,太不负责任了。”
  在欧洲,大城市旅游业发达,旅馆收费昂贵,制度也严。像那家失职的旅馆,是要对住宿客人赔不是,并受到惩罚的。
  沐黎跳上了去苏黎世的火车。不断变换的沿途景色,驱散了滞积心头的阴云。
  瑞士
  在瑞士的苏黎世美术馆里,大画家何勒德的装饰画特别引人注目。他的画面表现技巧高、变化多,善于利用线条,起到穿透力强的作用,有侧射意境。沐黎站在每一幅画前,仔细研究了线条浓淡、色彩冷暖、底面干湿,尤其对衣服线条粗、肉体线条细、高地平线重复造型的构思更为震惊。他在《日记》上写道:
  “何勒德画衣服喜欢用二面线,而人体只用一面线。目的是强调外部轮廓,让人体和背景色调相同或接近,让人体产生隐人感……画上的衣服和背景用的是对比色块。有的线深近天,有的线深近地,反复用线构成和谐氛围和色彩韵律。能取得如此特殊效果,可想见当时创作过程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何勒德1853年出生在伯尔尼,1918年在日内瓦去世,享年65岁。他最初画的都是抒情作品,后半生才改变画风,标新立异画了许多装饰画。因而在他去世后,褒贬各异,甚至还受过舆论冷落。但是,沐黎认为,何勒德通过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个性,所以他的画能流传至今,相信还会有崇敬他的后来人。用沐黎的话说,“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追着看他的画,获益匪浅”。他还高价买了一本厚厚的画家生平画册,一直带在身边。
  在苏黎世两天,都逢大雨。坐三小时火车就从瑞士国的这一端到了另一端的日内瓦市。那里却是晴空万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特别精彩的街头雕塑。他一座一座认真细看。
  日内瓦市在日内瓦湖畔。湖里天鹅成群,悠游自在。
  从日内瓦市登上游艇,与天鹅同游三小时,就到了另一个城市洛桑。它的背后是皑皑白雪。城区漂亮。
  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它的名气虽没有日内瓦市响亮,但也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家家户户都放满鲜花。街上到处是拉管风琴的老艺人,还有穿着古装的童子军乐队,碎石子路,钟楼……古色古香,多姿多彩。
  伯尔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