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12-16 18:15      字数:4837
  挠诘钡胤缇埃械氖侨宋镄は瘛?br />
  白兰的姐夫,是南爱尔兰的大牧场主,还与邻居合办“威士忌酒厂”。该厂生产的酒,酒质好,销路快,远近闻名。为了答谢主人的盛情款待,沐黎在他家一间存放猎货的库房的大墙壁上,画满了画。沐黎非常满意自己的即兴创作。主人也欣喜若狂,一面举着盛满威士忌的大杯子,一面大声说:
  “这幅大壁画,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沐黎在爱尔兰挨家挨户走了一个月,画了一个月。时间会流逝,但沐黎的画,会代代相传。世界上许多名人名画都是这样保存下来的。
  难得的苏联之行
  1984年3月,沐黎参加由苏联在伦敦组织的旅游团访问苏联。它所需费用加在一起才合500美元,非常便宜。如果个人行动,绝对不够。他猜测苏联政府为了扩大宣传,对旅游团有补助或者有企业给予赞助。
  在苏联旅行,随集体大客车往返于当地博物馆、画廊、名胜古迹……看的东西很多。莫斯科的老区显得小,教堂和修道院显得格外古朴,而不少新造的大楼则赋予莫斯科现代气息。
  列宁格勒大都是18世纪的建筑。博物馆展品中,原始文化部分有几十万年前的东西;西欧艺术部分则有意大利和西班牙一些大画家的作品。沐黎特别迷恋的还是苏联展品,因为好多东西其他地方见不着。遗憾的是他们去时正碰上“特列恰科夫画廊”关门,没能看到那里珍藏着的最好的苏联绘画艺术品。
  旅游团成员每晚热衷于看芭蕾和听歌剧。那里的芭蕾和歌剧的演出水平非常高,音响质量和舞美设计好极了,票价也不贵。大家坐包厢位子看演出,非常惬意。沐黎感慨地说:
  “过去只有贵族才能坐的苏联剧院包厢,现在无论谁,只要肯花钱都能坐。世界真的大变样了……”
  沐黎说:“那次旅游团差点组织不起来,因为许多西方人士认为不能自由走访,没劲。我是第一个去交费的,不会俄语,英语在苏联又用不上。集体安排活动,减少了许多麻烦,我很愉快,很满意。”
  有一次,到莫斯科一所艺术院校访问,他走进大厅就看见墙上的宣传画。他猜测可能是学生开什么评比会时当场画的,也可能是社会上的艺术爱好者开展活动时集体画的。一幅一幅的画,内容各异。沐黎仔细看,仔细品味。其中有一幅特别引起他的注意。画的内容为:两只巨手从地球的两边伸向中间握手。两只手都带着袖子。一只袖子是美国国旗,另一只袖子是苏联国旗。在美国国旗的袖子上画了英、法等国国旗。而在苏联国旗的袖子上画的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越南、古巴等国的国旗。宣传画却把中国国旗画在美国国旗袖子上……
  很显然,这画是中苏边境冲突后两国关系紧张时创作的。因此,宣传画把我国画到两大阵营所谓的敌对阵营中。
  还有一个类似的有趣例子。沐黎去邮局寄信发现,苏联当时的邮资不依照路程远近,而是按照与本国的亲疏关系,因此“亲我者再远如古巴、越南也便宜”,“疏我者再近如中国也很贵”。
  这两件小事都在沐黎心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好在岁月流逝,曾经磕磕碰碰的小伤痕逐渐愈合。中国与原苏联各国人民的友谊将会长存。
  通过苏联之行,沐黎在艺术上收获很大。而经济方面上的当也不小。当时苏联外汇紧张,因此到处是兑换外汇的人。进电梯、上厕所、去饭堂……都有人跟上尾随。他们出的汇率比官方高出几倍。
  有几个青年盯着要与沐黎换钱。见他们渴求的样子,沐黎答应兑换。先数大票面的,100元一张的,然后10元、1元……就在这时,有人喊:“警察来了。”大家草草交换货币迅速散开。
  回到旅馆,沐黎发现,大票全没有,带回的都是小票。
  一人上当,代表团成员都吸取教训。
  当时的苏联人衣服穿得比中国人好一点,吃的却很差。大百货店的漂亮食品货柜上除了几个带泥的土豆和干巴巴的白菜外,别无他物。喝杯咖啡,里面加的不是糖,而是化不开还带怪味的代用品,从中可以看出老百姓缺少食品的程度。
  苏联食品短缺,但文化生活却很丰富。艺术创作,照样发展,这是很发人深思的。
  毕业画展放光芒
  1984年5月,皇家美术学院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沐黎和所有毕业研究生一样,提早起床,穿上有红色和金色镶边的学位黑袍,戴上帽子,十分神气地走进会场。
  大厅里播放着昂扬的音乐。皇家美术学院是英国最大的、只收研究生的学府,开设绘画、工艺、汽车设计等十几个系。每个系都由系主任带领学生进场,系主任走在前面,学生用左手搭在他肩上,顺次排列,在音乐声中进场。不能快,也不能慢,必须随着音乐节奏迈小步。队伍很长,像条长龙。
  沐黎所在的绘画系最先进场。沐黎又是仅有的来自中国的研究生,内心格外自豪。用他的话说,有点像龙头。
  毕业生来自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研究生都是在本国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地位,受政府或大公司资助去深造的,因此学成回国的热情高涨,个个欣喜地从校长手里接过证书。
  大家到指定位子坐好后,沐黎才发现后面有小部分位子空着。经过了解,才知道那是小部分英国毕业生拒不出席而空出的座位。
  原来,英国学校有条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要自己去找工作。那一部分学生因为经过努力、奔忙,未找到合适单位,心里不愉快,所以拒不出席,以示对抗。
  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活动中还有项重要活动,就是在学院巨大画厅内举办作品展览。沐黎曾在那里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影响很大。去看画、买画的有艺术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富翁。沐黎的画不仅销售一空,还预订出去不少。
  毕业作品展于5月17日下午6时开始。全体研究生都有作品参加,大都是设计图。沐黎选了三幅油画参展。
  油画一:《孙中山伦敦蒙难》
  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很有意思。他的英国导师建议他能绘一幅反映中英友好的画。沐黎回顾了近百年历史: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上海租界……很难找到“友好”的题材。好不容易才想到伦敦英政府在1906年为营救孙中山先生而表现出了友好姿态。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孙中山组织革命力量推翻清朝统治时,不幸在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秘密拘捕,使馆准备用大木箱把他偷运回国处以极刑。一位英籍清洁工人被孙中山的凛然正气所感动,帮他悄悄送张条子给英国朋友康德利医生。那正是星期六晚上,星期天不办公。康医生使不上劲,只好私人花钱雇了保镖秘密围堵中国驻英大使馆,以防偷运成功。星期一早上,英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中国外交官员,让其交出孙中山。
  这件事,引起极大轰动。孙中山获得自由后,有近半年时间在大英帝国博物馆读书,写了《三民主义》。在那里读过书的还有马克思、列宁等伟大人物。而今他们坐过的位子都原样保存,供人参观。
  为画《孙中山伦敦蒙难》,沐黎拜访了康德利医生的后代,了解康医生的生活、品德。
  那幅画构思独特,内涵深邃。它以大英帝国博物馆的阅览室为背景。孙中山在中心位置,占一席不大的地方埋头读书。从他的书本上冒出烟雾,越升越高,直至球形尖顶,又逐渐显现出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上有孙中山各个革命活动时期的头像。画面右下角有许许多多民众,隐喻我们国歌中唱的“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沐黎对采访他的记者说:
  “任何革命的成功,除了杰出的领袖外,还需要有敢于献身的民众。如果少了民众的投入,革命和变革都会遭到失败。”
  沐黎的毕业作品《孙中山伦敦蒙难》巨幅油画,算是比较恰当地表现了中英人民的友谊。新闻媒体高度赞赏,画当场被“英国莱斯特州政府”买走。注明“长期陈列”。
  油画二:《和谐——巴罗士夫妇》
  这是一幅反映普通英国家庭温馨生活的油画。无论是人物情绪,还是环境气氛,都让人感到宁静,充满爱意和生机。参观者非常喜欢沐黎这幅表现家庭生活的画。该画也是当场被买走。
  油画三:《希腊风景》
  这是沐黎去希腊考察时的即兴之作。沐黎十分喜爱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尤其喜爱其首都雅典。那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沐黎早在读中学时,就非常向往希腊。后来真的到了那里,特别激动,于是画了这幅画。此画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当场被著名的“英国理工学院”购走,长期挂展。
  在展览会上,所有参赛者及参赛者的朋友都非常关心展品的“销售情况”。沐黎的三幅油画,卖得最快。
  皇家美术学院还有一条规定:“所有毕业生必须献给学院一幅纪念品,长期保留。”
  汰黎留下的是他为《ATLAS OF CHINA》一书画的关于“中国农民起义”的钢笔画插图。那本书不仅让英国读者喜欢,而且加深了英国读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进步的了解。
  毕业后,汤沐黎又申请延长一年,准备周游世界作更细致的考察。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周游世界
  周游世界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对汤沐黎十分厚爱。除了为他的创作和画展提供便利外,他的导师还为他筹集一笔旅游经费,动员他去世界各地考察。要当世界级画家,必须了解世界。
  西班牙
  早在中学读世界地理的时候,沐黎就知道西班牙地处欧、非两大洲的中介位置,形成自己交融发展的文化。所以他对西班牙之行,特别感兴趣。在首都马德里、工业城巴塞罗那、古都塞维利亚……都花时间作了比较细心的考察。
  他去西班牙南方古城柯德巴考察时,看见那里有座很有名的教堂,非常特别。沐黎在教堂里,仔细观察了各个角落,他发现历史的进程在教堂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原来,西班牙最早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外部省。在建筑那座教堂时,就受当时罗马帝国文化的影响。教堂宏伟,是一座由巨大的长方形石柱、石梁建成的三角形宫殿。
  罗马帝国是多神论的,所以教堂里还有许多神的雕塑:海神、天神、美神……
  在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兴起。因此,那座教堂神殿里巨大的长方形石柱便改成“长短一样,交叉的方十字形”。但是,石柱底座依然留着,至今还看得出。
  罗马帝国垮台,异教徒入侵,那座大教堂又采用异教徒的标志,重建了某些部分。不久,基督教势力重返,再把异教徒重建部分削去。
  后来,阿拉伯人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成立了辉煌一时的摩尔帝国,又把教堂里长方形的柱子改成马蹄形、半圆形。
  不管怎么改,都残留着遗迹。沐黎仔细观察、研究,但印象最深、最惊奇的是在罗马建筑风格的石柱上装有阿拉伯人的头像,而且,墙壁上镶嵌的也全是穆斯林的经文,没有人物形象。
  最后,西班牙人摧毁了摩尔帝国,赶走了阿拉伯人,于是大教堂又被改回原样。教堂顶被截,造了基督教塔。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建筑形状。
  细心的汤沐黎,熟悉世界历史的汤沐黎,居然从大教堂的变化遗迹,清清楚楚地看出它的变革经过。沐黎说,那座教堂,外形上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它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人,不同历史阶段艺术的汇总。
  参观那座大教堂的人不少。西班牙导游面对一批一批参观者用英语讲解。沐黎自己研究完了大教堂演变过程后,也去听导游介绍。导游说得津津有味,越说越有劲。当他讲完大教堂被几番折腾的经历后,风趣地说:
  “说不定哪天,中国人也会来这里,在这座大教堂内加上一座中国城楼……”
  听众哄然大笑。
  导游强调说:
  “你们别以为不可能,现在中国人正在开展乒乓外交。”
  导游信口开河,根本想不到中国的汤沐黎就站在他的身后。但是,沐黎认为:“世界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中国人有责任、有能力走向世界,认识世界,为世界创造财富,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出力。中国城楼不需要加在大教堂之上,我画的天安门、长城、敦煌、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