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生在秋天      更新:2021-12-07 09:34      字数:4842
  子晴只好作罢。
  第五十七章、元宵(二)
  晚饭后,子福忽然问沈氏,“娘,家里有松油枝吗?”
  “呀,坏了,我给忘了这事。糊涂了,去你三叔家要点吧,还有跟你三叔说一声,明天家里来客人,后天去找桂花树吧。”
  子福和子禄出去了,子晴也没敢问他们要松油枝干什么,怕露馅。一会儿,他俩就抬了一筐的松树枝回来,子晴才知所谓的松油枝就是松树枝上有一大块深颜色的松油的那种。
  天一擦黑,子福就用打火石点燃一根松油枝,然后和子禄围着自家新房的外墙,差不多二米放一根松枝,松枝都差不多一尺来长,全都点着了,一圈明晃晃的火焰烧着,子晴都有点心颤,这万一要把房子烧了,啊呸,乌鸦嘴,子晴自己就拍了自己一下。
  难怪子晴出门看见有的房子墙角总是黑的,而且是很有规律的隔一段黑一段,感情这里的人没有钱做花灯,就自己烧火玩,沈氏说了,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都要亮。
  “娘,这也不是灯,是火呀?”子晴问道。
  “这么亮,怎么不是灯?你以为是城里的那种花灯?乡下人家可不都这样,你们出去看看,外面亮堂堂的。”沈氏说道。
  是够亮的,子福带子晴、子禄、子寿出门去村子里走走,发现家家的墙角都点着灯。子晴问道:“大哥,为什么不做花灯?不就是用细竹条扎个形状,再糊上纸,点上蜡烛不就可以了吗?”
  子福摸摸子晴的头说道:“晴儿说的是城里的那种花灯,很热闹的。我们乡下这边没有,等明年大哥一定给晴儿扎个花灯。”子福许诺。
  子晴却想到了明年可以扎红灯笼卖了,大红的灯笼往门口一挂,多喜庆。
  回到家,火还正旺着,几个人围着烤火,也不知道几点了,曾瑞祥对子福说道:“把爆竹放了吧。”
  在厅堂的空地上,子福准备了一小挂鞭炮,曾瑞祥准备了一个木盆在旁边站着,等子福一点着,他就把木盆盖上去,说这叫闷炮,驱鬼的,子晴就觉得好玩,在厅堂闷了还要到东西厢房和门房,子晴一路跟过去,要是有一个没闷好,不响,不但要重闷,曾瑞祥还要对着房子四角作揖,念叨什么“对不起,不知冲撞了哪路神仙,年也过完了,恭送各路神仙回家,一定要找到回去的路…”等等。这回子晴可没敢笑,不过内伤了。
  今天真是太搞笑了,子晴自己偷着乐了半天,想着要是去祭祖还不定有什么好笑的事呢。“啊,不对,各位祖宗,小女唐突了,不该拿祖宗们逗笑。”子晴自己叨叨,生怕祖宗们怪罪。忽而,又哈哈大笑起来,等她看见一屋子狐疑的目光时,才尴尬起来。
  子晴不知道的是,她在梦里都笑的嘿嘿的,让子福觉得有些没拧?br />
  次日,吃过早饭没多久,何氏领着一大家都来了,还有沈建仁一家也在,沈建仁还是有些见识,一眼看出厅堂家具的不俗,笑说:“小妹如今比小哥我还阔气了,居然用上这么好的家具,一年的功夫,就当刮目相看了。”
  众人参观了一番房子,有人是第一次来,无不惊讶,得票最高的是灶房和净房,沈氏解释说还有很多家具没做完,本来今日木匠该进门,改明日了。连萧氏也说要回去把房子改建了。
  晚饭是早早吃的,何氏留下来住几天,沈建仁一家是去萧家那了,小舅娘萧氏要回去好好陪着老姑婆,好像听说萧家要搬走,没听真。其他人都回去了,何氏和子晴住西屋,子福带着两个弟弟住东厢房北屋,那是沈氏以前用的床,重新刷了一遍漆,南屋是木工干活的屋子。沈氏特意给何氏烧了热水洗澡,母女两个在里头细细地说了许久的话。
  接下来沈氏就开始打点子福要出门带的东西,衣裳,书籍,鞋袜,沈氏还特意买了张羊皮给丈夫和大儿子做了两双靴子,边角的就给子禄凑了一双,子晴的是那双是子晴挣钱后强烈要求沈氏买的现成的。年前打的樟木箱子装了满满一箱,临走时,沈氏是很舍不得,拉着大儿子的手不放,子福也是靠在沈氏的身上,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娘,离开自己的家,总归是不舍,再说还不到十一岁。
  子福走时,拍着子禄肩膀说道:“大哥走了,你一定要看好弟弟妹妹,放学回家不要在路上耽搁,早点回家多帮娘做一些事。”子禄眼圈红了,只会低头答应着。
  送走子福,子禄也要去私塾了,子晴给做了一个书包,练手的,本来想做双肩包,还是技术不过关,来个简单点的,用的是墟市上自家织的最粗糙的布。
  “二哥,怎么样?喜欢吗?要知道这可花了我一天的时间才做好的。”
  “喜欢,只要是晴儿做的我都喜欢。”子禄一向话少,不过子晴看出来了,背上书包要去学堂,子禄的心情还是很兴奋的,在子晴和子寿的面前转了好几圈才出的大门,出了大门又跑回来说道:“晴儿,你那里有什么力气活等我放学回来再做。”说完又一溜烟地跑了。
  子晴开始忙着育西瓜苗,上次的黄瓜苗都长出了二片小叶子,这次家里有徐师傅在,过几天李师傅也会来,子晴不想被人发现,找了几个坛子,就在木房内泡种,晚上就拿稻草保温,偷偷摸摸干了两天,还好没被发现,这回不能埋在小院子内了,只能埋到老菜地,那边现在是空地,外人一般不过去,不易被发觉。子晴再等子禄放学回来偷偷抱了几捆稻草去盖上,早上一起来就去揭开。
  院里的油菜条也差不多了,卖了八九两银子了,子晴问她娘还能再抽条吗?关键是子晴不知道油菜翻到地里要用多久才能沤成肥料,老爷子近期因为何氏在,也不怎么过来。
  子晴正发愁找谁问去,曾瑞玉来了,他说十来天差不多了。看了地里的油菜,说还能掐几批。曾瑞玉这次来是田里的油菜和麦子要下肥了,忙了六七日才完。
  子晴攒的鸡粪都倒到空菜地去了,还有过年这段日子洗鸡洗鱼洗肉的血水,全倒去沤肥了。又过了七八天,子晴见油菜条再掐不出什么来,就央她三叔把油菜地翻了,那边的空地也平整了,给她三叔凑了十天的活,三叔拿了三串钱喜滋滋地走了,让子晴的心里很是有些酸楚。看来,还是要有地有头脑,自家这块荒地买的真是太值了,人家都嫌太沙了,不肥,子晴种西瓜种土豆正好。十五两银子一年就翻了十多倍。
  第五十八章、夏玉出嫁
  转眼就到月底了,曾瑞祥带着子福回来了,原来是给夏玉送嫁,子晴还以为是正常休假呢。老房那边这些天一直也没来人,子晴都忙忘了二姑要出嫁的事。
  十来天没见子福,子晴一直跟在他后面,问东问西的,连曾瑞祥都有些吃醋了,笑道:“这孩子,怎么我回来都不见她这么粘我?跟她大哥比跟她爹还亲。”
  沈氏笑着回了一句:“你一年才在家呆几天,孩子们能认识你就不错了。”
  曾瑞祥听了暗自有些神伤,这些年确实苦了沈氏,拉了沈氏的手陪笑,心中暗自做了一个决定。
  子晴才知道原来她爹爹不是在县城的私塾教书,是在官学,这官学是政府出资办的,是本县学子经过考核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进去的,大哥因为爹爹在那教学,可以免费上学,但是食宿自理,但是一年花费并不比乡下少。
  如果子福通过了秀才,就可以到安州府办的官学就读了。不过,子福说安州府有一个白鹭书院也很有名,那里的师资不次于州府官学,有不少外地学子慕名而来。相对的,束脩也不便宜。总之,要不是曾瑞祥在县里的官学教书,子福一年还要再交四两银子的束脩,难怪穷人家的孩子都上不起学。
  第二日吃过早饭,一家子都到老房那边,家里已经来了不少客人,春玉一家前一天就来了,村里请来的厨师已经开始忙碌了,说晚上是酒席正餐,大概有二十桌,原来这边的红喜事是吃两顿。
  田氏这边的姐妹兄弟不少,老爷子这边的两个姐姐,那个姐姐虽然没了,可是还有个儿子,萧家一大家以及嫁出去的女儿,老爷子的姑家姨家等等,子晴好多没听说过的亲戚都来了。子晴才知道老爷子有个姨嫁入地主家了,不过姨已经没了,来的是她儿子儿媳,穿戴自是和一般的村人不同,不过也只是略强一些。
  因有村里的专门负责灶房的人在忙,这样一来,周氏和沈氏就不用进灶房了,陪着田氏招待客人,子福抱着子喜,子晴去找萧秀水,后房的厅堂也摆好了八桌。
  子晴找秀水问明白了,原来不是萧家要搬走,而是秀水的大哥定了三月初八成亲,已经在城里买房子了,成亲后就搬去城里,也不要家里的财产,估计是萧老头的遗产他准备独吞了。谁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秀水的二哥一看这情形,跟他娘要了点银子自己跑出去闯荡了。
  “老姑公没了,不用守孝吗?”子晴一直有这疑问。
  “过了两个新年了,他们说可以借一个,我也不懂,反正他也不小了,都十九了。”原来是这样。
  子晴见秀水的神情蔫蔫的,陪着说了好些话,直到酒席开始。
  正宴说是申时三刻开始,村里的妇人又端着自己的碗进来了,两个厅堂还是摆不下,在后房的木板房又摆了几桌,子晴见每家都随礼了,田氏在门口收礼,子福在一旁登记。
  子晴偷着问沈氏,怎么自家做上梁酒村人就不随礼?原来本地风俗,娶亲上梁不随礼,白事、嫁女随礼,不过村民的礼都很薄,无非是两条毛巾,或是一个木盆,亲近一点的人家就给一块布料,多数是手巾,子晴估计得有百八十条了,够夏玉用很多年了。
  沈氏一听就笑了,说:“这手巾不会全给你二姑带走,你阿婆还要用来回礼呢,谁家嫁女再给回去,很可能这手巾转一圈还是会回到自己手里。”
  子晴想到现代送礼的月饼白酒饮料等转一圈又回到自己家,敢情古今一理。
  子晴到夏玉房里看看嫁妆,也不知田氏什么时候给做的家具,两个红箱子,一个衣柜,衣柜上面还雕着几棵大白菜,漆成绿绿的,子晴知道这是有大财的意思。还有两个木盆、两个小马桶,一个妆奁,都是红色的,四床盖被,被面是红缎面,包被是细白棉布,四床垫被。
  夏玉穿上新的大红棉袄出来见了女客,男客都在后房。秋玉拿了个蒲团跟着,见到比她年长的亲戚都要跪拜,本家的堂嫂和女长辈也如此,村民除外。春玉拿一个托盘跟着,被跪拜的人就放一个红包,上面好像都有名字,看来是早有准备。子晴发现二姑的红棉袄印的是许多铜板和卍字,而且在棉袄的正前方和正后方还各缝上了一个真铜板,箱子上摆了双绣鞋也是大红的缎面,绣的是并蒂莲花。
  饭后,家里的亲戚和近支族人的女眷都留下,说要哭嫁,请了三婆婆来主哭,子晴纳闷,哭嫁不是应该上花轿前哭吗?怎么还要提前一天啊?
  这时所有的未嫁女和平一辈的都在房中陪着夏玉,长辈则陪着田氏坐在田氏的房中,一会儿,就听见呜咽声传来,那是田氏的,接着立刻就听见三婆婆唱到:“女儿要出嫁,娘来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殷勤来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三婆婆唱一句,夏玉接一句,“知道了。”三婆婆唱完这个,又接着细数这些年的养育之恩,数一句,夏玉接一句,什么“一尺五寸把儿养”,什么“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子晴也不知道唱了多久,不知三婆婆喝水没?正想着,谁知这边有人代唱了,是春玉代夏玉开口了:“我的爹呀我的娘,一个柑子十二瓣,爹娘女儿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女儿今后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兄弟姐妹莫生疏。”然后也是细数爹娘的养育之恩,子晴只见大姑一边哭一边鼻涕眼泪往外甩,满屋子的呜咽声传来,还真是被感染了,笑不出来。
  也不知到几点了,终于结束了,一家人赶紧回家睡觉,说明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过来。这哭嫁子晴再也不想听了,太压抑了。
  第五十九章、送亲
  次日,一早起来,沈氏给大家都换上了过年时的新衣,还把周掌柜带来的堆花拿出来要给子晴戴上。
  子晴忙说:“娘,我想把它送给二姑,新娘子戴着更漂亮。”沈氏用手指戳了子晴两下,转身走了。
  子晴才知道,今天大哥要带着二哥和她去送嫁,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