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783
  口中吐粘涎者脾热。口吐紫血者胃络受伤。口唾淡血者脾不摄血。口张大开者脾绝。口
  出鸦声者肺绝。环口黧黑者死。口燥齿枯者死。口如鱼嘴尖起者死。口中气出不返者死
  。凡唇焦赤者脾热。唇燥烈者亦脾热。唇焦而红者吉。唇焦而黑者凶。唇干而焦者。脾
  受燥热。唇淡而黄者。脾积湿热。唇淡白者血虚。又主吐涎失血。唇红紫者血瘀。又主
  虫啮积痛。唇红而吐血者胃热。唇白而吐涎者胃虚。唇红如朱者。血热而心火旺极。唇
  白如雪者。血脱而脾阳将绝。唇紫声哑者虫积。唇茧舌裂者毒积。上唇有疮。虫食其
  脏者为狐。下疮有疮。虫食其肛者为蜮。唇燥舌干者。心脾热极。唇肿齿焦者。脾肾热
  极。唇蹇而缩。不能盖齿者脾绝。唇卷而反。兼连舌短者亦脾绝。唇口颤摇不止者死。
  唇吻反青气冷者死。凡病齿燥无津者胃热。齿焦而枯者液涸。切牙 齿者。风动而口筋
  牵引。但咬不 者。热甚而牙关紧急。前板齿燥。
  脉虚者中暑。下截齿燥。脉芤者便血。上齿龈燥者胃络热极。多吐血。下齿龈燥者肠络热
  极。多便红。经行多而齿忽啮人者。冲任涸竭。病必危。虚损久而齿忽啮人者。心肾气
  绝。病不治。
  【兼勘】叶香岩先生曰。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凡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垢
  由肾热蒸胃浊所结。其色如糕者。则枯败而津气俱亡。胃肾两竭为无治。齿焦肾水枯
  无垢则胃液竭。多死。有垢则火虽盛而液尚未竭。当微下之。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
  。宜辛凉泄胃。齿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宜甘咸救肾。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
  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症多险。宜救肾。热邪耗
  胃津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齿缝流血而痛者。胃火冲激也。宜清
  胃。不痛而出于牙根者。肾火上炎也。宜滋肾。此皆叶先生经验之心得。足补俞氏之未
  备。
  【荣斋按】本节首段观察吸呼的方法,不完全。尚有最精要、最切合实用的,如∶
  气短、气喘、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等六种,均应当深刻了解。而“气粗”“气
  微”两种,本节也说得欠详细,兹一并补充之∶
  (一)气粗──呼吸有力而不和平,每于阳明热甚时见之,病标在肺,病本在胃;
  胃中积热,气不清降,肺被迫而气粗,阳明实症也。(二)气微──呼吸低微,主诸虚
  不足,然正气固衰,邪气亦衰了;这常见于热病已愈,正气未复的时候。若在杂病,以
  失血症为最显,在伤寒,以两候后为多见。(三)气短──呼吸比平常人短些,也是虚
  症。它与气微的差别∶气微的呼吸是静的、是无声的,气短是躁而带粗的;气微是气不
  足以息、言不足以听、状态则自然,气短则气若有所窒,语言像不能接续,状态很勉强
  。气微者,多属外感病末传,气短者,多属内伤病初起。所以气微为病退之时,气短为
  病进之候。(四)气喘──为气急之总名,其原因是体温高涨,其关键在乎胃和肺;
  但也有阴不足者;务须注意其兼症。(五)鼻扇──此症是鼻孔弛张不已,可以
  一望而知;凡气急非必危症,若兼鼻扇,则多数有危险,大多属于肺脏窒息。(六)肩
  息──气管窒塞,体力微弱,吸气时非出全力不可,因而牵动其肩;是谓肩息。病灶在
  肺,病源在肾,所谓肾不纳气也,哮喘病剧烈时,往往见之。(七)息高──呼吸及胸
  而止,其肺部之起落,仅在胸膈以上。伤寒下后,见之者死,杂病久病衰弱甚者,不在
  危殆之例。(八)气息岔涌──此是一种特别急性肺病,其喘息大起大落,胸博腹部皆
  膨胀,如抽气的风箱,而鼻孔若感异常狭窄;小儿患此者极危。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三节·看舌苔法
  属性:《内经》云。心在窍为舌。舌者。声音之机也。又云。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
  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由是推之。舌为心肾脾胃之外
  候。心主血。故舌色本红。成无己所谓舌者心之苗。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舌上有膜。
  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之浅深也。脾主湿而胃主燥。肾主
  五液。舌上生苔者。由胃热蒸脾湿所结。故苔白而滑。或灰滑。或黑滑者。皆脾湿上潮也
  。若舌生黄苔。则热已入胃。其则焦黑。或生芒刺。或糙或涩或燥或干。甚或卷短者。
  皆由胃热已极。燥气上灼。肾阴下竭。不能由廉泉玉英输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故舌本
  主心肾所属。舌膜主三焦内膜所统。舌苔主脾胃气蒸。心属上焦。故舌尖主上焦。肾属
  下焦。故舌根主下焦。脾胃属中焦。故舌中主中焦。而各脏腑之表里寒热。气血虚实。
  毕形于舌者。皆由脏腑之经气。由三焦膜络为之传递。以分布于舌本也。故舌上有苔。
  则辨其苔之现色。无苔。则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质。于诊法上为第三要诀。其诊法。已
  详前六经舌苔中。及后列辨舌举要。兹不赘。
  【秀按】元人杜清碧舌镜。尚嫌其简。国初张诞先舌鉴。似嫌其繁。繁简得中。其
  惟俞氏之辨舌乎。
  【廉勘】茂名梁特岩先生曰。舌居肺上。腠理与胃肠相连。腹中邪气。熏蒸酝酿。
  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参之望闻问切。以判表里寒热虚实之真
  假。虽不中不远矣。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舌膜与消化部各器具连。故能显胃肠等消化
  部之病。又与循环器呼吸器有密切之关系。验苔之法。以润燥为两大纲。血热而多。则色
  红。血寒而少。则色淡。(与牙龈唇色、盖皆相同。)若胃有燥粪。胆汁无事。则逆流
  而上。其色即黄。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与心肺肝胃大小肠等相关。故
  苔色为治病一要据。西医柯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脑蕊。能主尝味。亦有苔。
  用以察病。最为有益。合而观之。辨舌为诊断上之最要。中西一致。实有可据。张诞先
  着舌鉴。列图疏方。繁而寡要。惟叶香岩先生温热论。辨舌色独出手眼。洵不传之妙法
  也。故从石芾南重订本。附录其说。以见向往钦佩之忱。
  (一)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燥热伤肺津也。宜轻清泄热。为其上者上之也。如杏
  仁桔梗牛蒡之类。辛润以解搏束。桑叶蒌皮之类。轻清以解燥热。佐山栀皮连翘壳之微
  苦微燥。以燥属金。微苦能胜之也。舌苔白而底绛者。湿遏热伏也。须防其变干。宜辛
  淡轻清。泄湿透热。不使湿邪遏热为要。如三仁汤蔻仁易蔻皮。稍佐芦根之类。以清化
  之。初病舌苔白燥而薄。为胃肾阴亏。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参,麦冬等味以救阴
  。银花知母芦根竹叶等味以透邪。尤须加辛润以透达。若神即昏者。加以开闭。如普济
  丹、宁上丸之类。迟则内闭外脱不治。舌苔白燥而浓者。调胃承气下之。佐以清润养阴
  之品。如鲜生地、元参、梨汁、芦根之类。若舌苔白腻不燥、自觉闷极。属脾湿重。宜
  加减正气散、三仁汤之类。去杏仁、芦根、滑石。加省头草、神曲。辛淡开化。芳香逐
  秽。舌胀大不能退场门。属脾湿胃热郁极。毒延于口。前法加生大黄汁利之。舌胀自消。
  舌苔白浓粘腻。口甜。吐浊涎沫。为脾瘅。乃脾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满则上溢。
  亦宜加减正气散。加省头草神曲。
  舌苔如碱色、或白苔夹一二条黄色。乃宿滞夹秽浊之邪。前法加宣中消滞药。否恐结闭
  。不能透出膜原。白苔浓如积粉。四边舌肉紫绛。乃湿土郁蒸之温邪。发为温疫。仿达
  原饮。三仁汤。加减透邪。以防传陷。苔白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投
  苦泄清下。此湿郁未达。或素多痰饮。虽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开泄。如杏、蔻、
  橘、桔。轻苦微辛以宣通气滞。
  (二)舌苔黄浊。胸膈按痛。或自痛。或痞胀。此湿热混合。宜苦降辛通。如蒌、
  贝、温胆。小陷胸。半夏泻心。黄芩滑石汤之类。然黄要有地质之黄。乃可用苦辛重剂
  。若消黄光滑。乃无形湿热。已见虚象。宜蒌、贝、栀、翘。之类。微辛微苦。轻清开
  化。大忌苦辛重剂。舌苔老黄灰黄如沉香色。而有地质。不滑而涩。或中有断纹。或中
  心浓 。此邪已传里。与宿滞相结。脘腹必满必痛。皆当下之。若未见此样舌苔。恐湿
  聚太阴为满。寒热湿错杂为痛。或湿阻气机为胀。仍当从辛淡温法开化。若苔黄薄而干
  。与前白薄而干者同治。
  (三)热邪传营。舌色必绛而无苔。其有舌绛。中兼黄白苔者。及似苔非苔者。
  此气分遏郁之热烁津。非血分也。宜用前辛润达邪。轻清泄热法。最忌苦寒冰伏。阴柔
  滋腻。致气分之邪。遏伏内陷。反成纯绛无苔。其有不因冰伏。而舌纯绛鲜泽。神昏者
  。乃邪传包络。宜犀角、鲜地黄、银、翘、郁金、鲜石菖蒲、竹沥、姜汁等味。清化之
  中。佐辛润开闭。若其人平素多痰。外热一陷。里络即闭。须兼用宁上普济丹丸之类
  。迟恐闭极昏厥。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此平昔津亏。湿热熏蒸浊痰。蒙闭心包。
  宜轻泄热。佐宁上丸开之。舌色紫暗。扪之湿。乃其人胸膈中素有宿瘀。与热相搏。宜
  鲜地黄、犀角、丹皮、丹参、赤芍、郁金、花粉、桃仁、藕汁等味。凉血化瘀。否则瘀
  热为伍。阻遏机窍。遂变如狂发狂之症。舌紫而肿大。乃酒毒冲心。前法加生大黄汁利
  之。舌绛欲伸退场门。而抵齿难骤伸者。此痰阻舌根。肝风内动。宜于清化剂中加竹沥
  、姜汁、胆星、川贝等味。以化痰热。切勿滋腻遏伏火邪。舌绛为燥。邪火伤营也。宜
  犀角鲜地黄汤。其有因寒凉阴柔遏伏者。往
  往愈清愈燥。愈滋愈干。又宜甘平甘润。佐以辛润透邪。其津乃回。若舌有碎点黄白者
  。欲生疳也。舌与满口生白衣如霉苔。或生糜点。谓口糜。因其人胃肾阴虚。中无砥柱
  。湿热用事。混合蒸腾。症多难治。酌用导赤合犀角地黄之类救之。舌生大红点者。热
  毒乘心也。导赤犀角。加黄连金汁治之。或稍加生大黄汁利之。舌心绛干。乃胃热上铄
  心营。宜清心胃。舌尖绛干。乃心火上炎。宜导赤以泻其府。舌绛而光亮。绛而不鲜。
  甚至干晦枯痿者。或淡而无色如猪腰样者。此胃肝肾阴涸极而舌无神气者也。急宜加减
  炙甘草汤。加沙参、玉竹、鸡子黄、生龟版等味。甘平濡润以救之。
  (四)黑为肾色。苔黑燥而浓。此胃肠邪结伤及肾阴。急宜大承气咸苦下之。苔黑
  燥而不甚浓。调胃承气微和之。或增液承气润下之。若舌淡黑。如淡黑色而津不满者。
  此肾虚无根之火上炎。急用复脉生脉六味辈救之。舌苔灰黑青黯而滑润者。及舌虽无苔
  不燥。而有如烟煤隐隐者。无热不渴。或见肢凉。此虚寒症。水来克火之象。急宜理阴
  煎之类温之。若舌短缩。为肝肾气竭。难治。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四节·按胸腹
  属性:内经云。胸腹者。脏腑之廓也。考其部位层次。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其下有
  一横膈。绕肋骨一周。膈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脐四围又属小肠。脐下两腰属肾。
  两肾之旁及脐下。又属大肠。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
  于膀胱。故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属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
  连肋骨。属胆。胸与腹向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络居之。即上焦也。膈下
  为胃。横曲如袋。胃下为小肠。为大肠。两旁一为肝胆。一为脾。是为中停。即中焦也
  。脐以下为下停。有膀胱。有冲任。有直肠。男有外肾。女有子宫。即下焦也。
  故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
  腹诊。其诊法。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坚软。拒按与否。并察胸腹
  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其病之寒热虚实。又如轻手循抚。自胸上而脐下。知皮肤之润
  燥。可以辨寒热。中手寻扪。问其痛不痛。以察邪气之有无。重手推按。察其硬否。更
  问其痛否。以辨脏腑之虚实。沉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沉之法也。惟左乳下虚里脉。
  脐间冲任脉。其中虚实。最为生死攸关。故于望闻问切四诊之外。更增一法。推为诊法
  上第四要诀。先按胸膈胁肋。按之胸痞者。湿阻气机。或肝气上逆。按之胸痛者。水结气
  分。或肺气上壅。按其膈中气塞者。非胆火横窜包络。即伏邪盘踞膜原。按其胁肋胀痛
  者。非痰热与气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