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美丽心点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4818
  足。如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肌体恶寒。恒多泄泻。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气。感邪虽重。反无发热燥渴苔刺等
  症。此为虚中夹实。若遇此等。宜急峻补。虚症补回。感邪未尽。稍从感症法治之。但必辨虚多实多。或标急
  本急。细参现症脉舌。如虚多实少而为本急者。先补其虚以顾本。实多虚少而为标急者。先去其实以治标。若
  补后虚症不退。及加变症者危。去邪后正随邪去。反现脱象者死。
  【廉勘】凡时感病。夹脾虚者难治。夹肾虚者尤难治。盖外感邪气。多从汗下清泄而外解。若夹脾虚者。脾
  阳虚则表不能作汗。脾阴虚则里不任攻下。或得汗矣。则阳气随汗而脱。或得下矣。则阴气从下而脱。即纯用
  清泄。中气亦不克支持。药愈凉而邪愈遏。脾气不得上升。往往中满便泄。气怯神倦。卒至自汗气脱而死。又
  夹肾虚者。有阴虚阳虚之分。阳虚者。一经汗下清利。则脱绝之症随见。阴虚者。一经汗下温散。则枯竭之症
  随见。往往邪未去而正气即脱。到此虚实关头。必须时时诊察。
  第二章·六经方药
  属性: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证立方。六法为君。十法为佐。治寒伤已无余蕴。虽然。病变不常。气血
  有素。穷不常之病变。须门门透彻。葆有素之气血。要息息通灵。斯可言医治之方药矣。姑详述之。
  【秀按】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又以六经钤
  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法。故历代名贤。奉为正宗。正宗则诚正宗矣。然就余临证
  经验。尚不敷用者。以其间兼证、夹证、变证、坏证。证证不同。还须旁采耳。余临证时。凡遇纯实证。每参
  以张子和法。纯虚证。每参以张景岳法。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每参以张石顽法。庶几搏采众法。法法不
  离古人。而实未尝执古人之成法也。
  【廉勘】张长沙着《伤寒杂病论》一书。集汉以前之大成。至宋始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元张子和。
  专着《儒门
  事亲》一书。明张景岳。着有《类经全书》及《质疑录》三种。前清国初张路玉。着有《千金方衍义》、《医通》
  两书。皆博古通
  今。可法可传之良书。先祖虽服膺四张。而景岳路玉之书。尤喜研求。故内伤杂证。较为专长。盖因当时会
  诊。与城中金士哦。下方桥陈念义两前哲居多。故崇拜明清二张。良有以也。余则师事樊师开周。专从叶法。
  凡类于叶法者。靡不讲求而研究之。噫、祖书徒读。愧守箕裘。医术歧趋。悲深风木。想先祖有灵。应亦责我
  背道而驰乎。
  【荣斋按】本章分六节∶(一)发汗剂,(二)和解剂,(三)攻下剂,(四)温热剂,(五)清凉剂,(六)滋补剂。
  原书滋补剂列第五,清凉剂列第六;根据张介宾伤寒约法,是∶“汗”“吐”“下”“温”“清”“补”,俞
  氏为了符合实际应用,把吐法改作和法。但六法顺序(不是使用时的程序),先清后补,是无庸置疑的;今把
  它转易过来,其中“汗法”是使病毒从汗腺排泄以出,“下法”是使病毒从大便排泄以出;这两法,均以排除
  疾病之毒素,为处方要旨。“温法”为维持机体细胞之消沉,“清法”为遏止体温之亢进,这两法,乃对证治
  疗,不是以去病为目标的。“和法”是使机体内部得到协调,而加强汗、下、温、清、补的疗效。“补法”可
  分两种∶一为滋阴,凡能调节循环,供给造血原料,促进养化机能,或能增加身体营养成分,味浓而无刺激
  性、芳香性者,为今之滋养强壮剂;一为回阳∶凡能兴起机能之衰惫,活泼神经,恢复机体各部正常生活力
  者,为今之兴奋强壮剂。这正治六法,俞氏暗合六经。至于“佐治十法”,散见于本书各节治法中,所谓∶“按
  经审证,对证立方。”不局限于十法之范围,自包涵着∶宣、通、补、泻、滑、涩、燥、湿、寒、热的十剂。
  程钟龄医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颇能守其常,通其变,指示我们以灵活运用的法则,
  兹特附录于本章各节方剂之后,以作参考。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一节·发汗剂
  属性:苏羌达表汤 辛温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苏叶(钱半至三钱) 防风(一钱至钱半) 光杏仁(二钱至三钱) 羌活(一钱至钱半)
  白芷(一钱至钱半) 广橘红(八分至一钱,极重钱半) 鲜生姜(八分至一钱) 浙苓皮(二钱至三钱)
  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挟湿。故予于辛温中佐以淡渗者。防其停湿也。湖南高燥。凡伤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温
  中佐以甘润者。防其化燥也。辛温发汗法虽同。而佐使之法则异。治正伤寒证。每用以代麻桂二汤。辄效。
  【秀按】人有皮肉筋骨以成躯壳。皆谓之表。其中有脏腑以实之。则谓之里。而其能入里出表。全在经络。
  故谓之传经。方以苏叶为君。专为辛散经络之风寒而设。臣以羌活。辛散筋骨之风寒。防风、白芷。辛散肌肉
  之风寒。佐以杏、橘。轻苦微辛。引领筋骨肌肉之风寒。俾其从皮毛而出。使以姜、苓。辛淡发散为阳。深恐
  其发汗不彻。停水为患也。立法周到。故列为发汗之首剂。
  俞氏加减法 如风重于寒者。通称伤风。咳嗽痰多。原方去羌活生姜。加仙半夏三钱。前胡二钱。苦桔梗钱半。
  葱豉桔梗汤 辛凉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鲜葱白(三枚至五枚)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 焦山栀(二钱至三钱) 淡豆豉(三钱至五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青连翘(钱半至二钱)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 鲜淡竹叶(三十片)
  【秀按】《肘后》葱豉汤。本为发汗之通剂。配合刘河间桔梗汤。君以荷翘桔竹之辛凉。佐以栀草之苦甘。合成
  轻扬清散之良方。善治风温风热等初起证候。历验不爽。惟刘氏原方。尚有黄芩一味。而此不用者。畏其苦寒
  化燥。涸其汗源也。若风火证初起。亦可酌加。
  俞氏加减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白蔻末八分
  冲。如发疹。加蝉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钱。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广橘红钱半。如鼻衄。加生侧柏
  叶四钱、鲜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
  九味仓廪汤 益气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潞党参(一钱至钱半) 羌活(八分至一钱) 薄荷(一钱至钱半) 茯苓(二钱至三钱) 防风(一钱
  至钱半) 前胡(一钱至钱半)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陈仓米(三钱至四钱)
  【秀按】此方妙在参、苓、仓米。益气和胃。协济羌、防、薄、前、桔、甘。各走其经以散寒。又能鼓舞胃
  中津液。上输于肺以化汗。正俞氏所谓藉胃汁以汗之也。凡气虚者。适感非时之寒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
  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参、苓、米辅佐之力。不能载之外泄也。独怪近世医流。偏谓参、苓助长邪气。弃而
  不用。专行群队升发。鼓激壮火飞腾。必至烁竭津液不已。良可慨焉。
  七味葱白汤 养血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载王氏《外台》
  鲜葱白(三枚至四枚) 生葛根(一钱至钱半) 细生地(钱半至三钱) 淡豆豉(二钱至三钱)
  原麦冬(一钱至钱半) 鲜生姜(一片或两片) 百劳水 四碗煎药
  以长流水盛桶中。以竹杆扬之数百。名百劳水。
  【秀按】葱白香豉汤。药味虽轻。治伤寒寒疫。三日以内。头痛如破。及温病初起烦热。其功最着。配以
  地、麦、葛根。养血解肌。百劳水轻宣流利。即治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真血虚
  发汗之良剂。凡夺血液枯者。用纯表药全然无汗。得此阴气外溢则汗出。
  加减葳蕤汤 滋阴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钱半)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 红枣(两枚)
  【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
  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参附再造汤 助阳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从陶节庵再造散加减
  高丽参(一钱至钱半) 淡附片(五分) 川桂枝(一钱) 羌活(八分) 绵 皮(钱半酒洗) 北细辛(三分)
  清炙草(八分) 防风(八分)
  【秀按】阳虚者阴必盛。故君以附、桂破阴。阴盛者气必弱。故臣以参、 扶气。佐羌、防、细辛。以温散
  阴寒。使以甘草。以缓辛、附、羌、防之性。专治伤寒夹阴。阳虚不能作汗。尺脉迟弱者。方义固高出前辈。
  但稍嫌羌防冗杂。然无害于温补助卫之大旨。且足为专用麻、桂、羌、防等发汗。而汗不出者进一解。
  香苏葱豉汤 理气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载张氏《医通》妇科门
  制香附(钱半至二钱) 新会皮(钱半至二钱) 鲜葱白(二枚至三枚) 紫苏(钱半至三钱)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淡香豉(三钱至四钱)
  【秀按】女子善怀。每多抑郁。故表郁无汗。以香苏饮为主方。盖香附为气中血药。善疏气郁。紫苏为血中
  气药。善解血郁。况又臣以葱豉。轻扬发表。佐以陈皮理气。炙草和药。又气血调和。则表郁解而津津汗出
  矣。此为妊妇伤寒之主方。既能疏郁达表。又能调气安胎。血虚者可略加归芍。参严氏紫苏饮子法。专门产科
  者注意之。
  葱豉荷米煎 和中发汗法 喻氏经验方
  鲜葱白(一枚切碎) 淡香豉(二钱) 苏薄荷(四分冲) 生粳米(三十粒)
  【秀按】此即《肘后》葱豉粳米煎加簿荷。《内经》所谓因其轻而扬之也。治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身热。发冷
  无汗。药虽轻稳。用之辄效。医者勿以平淡而忽之。查王氏《外台》。有升麻、葛根者。甚则有加麻黄者。有加
  麻、葛、栀子者。有加栀、芩、石膏、葛根者。有加童便者。有加葛根、生姜、粳米者。有加葛根、粳米者。
  有加葳蕤、粳米、鼠屎者。有加冬花、麦冬、桔梗、甘草、槟榔、生地汁者。有加天冬、百部、紫菀、川贝、
  葛根、白前、广皮、生姜者。有加杏仁、童便者。有加生地、生姜、童便者。有加葳蕤、羚角、人参者。对证
  选用。投无不效。
  新加三拗汤 宣上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带节麻黄(六分) 荆芥穗(二钱) 苦桔梗(一钱) 金橘饼(一枚) 苦杏仁(一钱半) 苏薄荷(一钱)
  生甘草(五分) 大蜜枣(一枚)
  【秀按】太阳经为一身之外卫。主皮毛。而皮毛又为肺之合。故足太阳与手太阴二经之病。往往互见。如
  《伤寒论》头痛恶寒。固太阳经症。鼻鸣而喘。即肺经症矣。此以麻黄汤去桂枝为君。而麻黄留节。发中有收。苦
  杏仁留尖取其发。留皮取其涩。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补中有散。三味与仲景法相拗故名。俞氏佐以
  荆、薄疏风。桔、甘宣上。使以橘饼、蜜枣。辛甘微散。变仲景峻剂为平剂。以治风伤肺、寒伤太阳、头痛恶
  寒、无汗而喘、咳嗽白痰等证。效如桴鼓。可谓屡用达药。善于化裁者矣。
  【荣斋按】“达药”二字,出南齐《褚氏遗书》,见《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总论。它的意义,大概是指唤得应,
  拿得稳的药物。
  麻附五皮饮 温下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麻黄(一钱) 淡附片(八分) 浙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细辛(五分) 新会皮(钱半) 五加
  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秀按】此以仲景麻附细辛汤。合华元化五皮饮为剂。君以麻黄。外走太阳而上开肺气。臣以辛附。温化肾
  气。佐以五皮。开腠理以达皮肤。为治一身尽肿。化气发汗之良方。
  【廉勘】麻黄虽为发汗之峻品。而用于水肿证。其力较减。其性反缓者。以水气抵抗之力大也。妙在下行之
  性。又能利溺。故前哲于水肿证。多用麻黄者以此。惜世俗无普通医识。辄畏麻黄如虎。致良药见弃。良可慨
  焉。但必须先煎数沸。掠去浮沫。以减麻烈之性。庶无流弊。
  小青龙汤 化饮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载《伤寒论》
  麻黄(八分) 姜半夏(三钱) 炒干姜(八分拌捣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钱) 北细辛(五分) 白
  芍(一钱) 清炙草(六分)
  【秀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