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当当当当      更新:2021-10-11 20:51      字数:5048
  卵Ⅳ换蜓熔罩吐雎纾》舸瘢熘兹韧础?br />
  '证候鉴别'心火亢盛与心阴虚证。
  二证均有心神不宁一般心病症状,并有热象。其鉴别要点,心火亢盛属实证,心阴虚属虚证。
  (四) 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主症为“痛”和“悸”,即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以下四个分证,
  瘀血内阻:典型针刺痛,舌有瘀血征,其色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
  痰浊停聚:以闷痛为特点,全身症状重浊体胖身重困倦,痰多,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以寒痛为主,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与情志密切相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多在正虚基础上,由瘀血、痰凝、寒滞、气郁而发病,故性质属本虚标实的虚实挟杂证。
  正气已虚,阳气不足,血运失常,故心神失养,则心悸怔忡。因虚致实,可使血瘀不行、痰浊内聚、阴寒凝滞、气郁不畅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不通作痛。其疼痛沿心经循行部位发作,是诊断要点。
  心脉痹阻的四个分证病理常相互影响,混杂出现,表现为,气滞血瘀、气郁痰凝,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其中以痰瘀交阻为多见。
  (五) 痰迷心窍
  '临床表现'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心神失常症,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昏不识人,二是浊痰内阻症,面色晦滞,脘闷呕恶,喉间痰鸣,舌苔白腻,脉滑,上述表现属痰厥证。此外,常见痰迷心窍,特殊可表现为癫、痈发作:
  癫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痫证: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证候分析'本证病因多由湿浊酿痰,或气滞肝郁,生痰为病。
  辨证要点:神志失常,喉间痰鸣,苔白腻。主要病理为湿浊、肝郁生痰,痰涎闭阻心窍。
  痰厥证,为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泛.胃气和降失常,上蒙清窍所致。
  癫证,为肝失疏泄,气郁生痰,痰随气升,上蒙心窍所致。
  痫证,为痰浊内忧心经,适逢肝风内盛,风挟痰浊上升,蒙闭心窍所致。风盛则动,故有明显肝风内动症。
  (六) 痰火扰心
  外感痰火扰心证: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特点。具体症,见有发热气阻,面红目赤,淡黄稠,喉间痰鸣,狂燥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内伤痰火扰心,轻证以心烦失阳为主,痰多胸闷,头晕目眩;重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狂躁妄动,不避亲疏,此为狂病。
  '证候分析'本证重在心神失常,面以痰、火轻重分外感和内伤两型。
  外感火热邪气,入里灼炼津液面为痰,痰火内扰,故见本证。火势内盛,则为发热,面红目赤,机能亢奋而见呼吸气粗;热盛伤津,则痰黄稠;痰火交结,上忧心神,则神失所主而失常。
  内伤气郁,久致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内扰心神,则可发病。轻者心烦失眠,清阳受阻,头晕目眩,胸闷多痰,重者痰火互结,气机逆乱,心神失常,故为狂病。
  '证候鉴别'痰火扰心与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三者均以神志症为主证。具体表现:
  心火亢盛证,以火热痰为主,痰症轻浅,故神志症轻而以热症突出。
  痰火忧心与痰迷心窍二证,均有痰闭心窍,有明显心神错乱表现,但前者其性属阳,临床多“动”;后者其性属阴,临床多“静”。
  (七) 小肠实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心火上炎和下移小肠,使津亏小便异常为特点。
  心火上炎症: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小肠热症:小便赤涩,尿道灼痛,或尿血。
  '证候分析'本证由心与小肠邪热上下移熏所致。
  心火下移小肠,失于分清泌浊,故小便短赤热痛,甚灼伤血络而尿血。
  心火上炎,伤津扰神,故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病证候:有虚、实不同。虚证为气、阴不足;实证多为风寒燥热侵袭,痰浊内积犯肺。
  肺病症状:以呼吸系症的咳嗽、声音、气息及痰浊之症为主,症状多表现于口、鼻、咽喉皮毛等部位。
  大肠病证候:虚证有阳虚、津亏;实证有湿热下注。
  大肠病症状:大便异常。
  (一) 肺气虚
  '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症和气虚(含阳虚)症为主。呼吸系症,咳喘无力,气短声怯;气虚症,神疲乏力,面色 白,畏寒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诸症动则尤甚。
  '证候分析'本证辨证要点是以一般全身气虚不足为基础症,以咳喘无力为特点。
  气虚原因一为久病耗气,二是生化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虚则一身之气衰,神失所养,音不能彰,汗不能固,身不得温,鼓脉无力,故见诸症。动则气耗,故益甚。气不卫外,故易反复感冒。
  (二) 肺阴虚
  '临床表现'本证以津亏内燥和虚热症为主。具体表现为呼吸系症,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津亏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虚热症,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阴不足证,多由劳损,久咳及热病后期发展而成。
  临床以肺阴虚内燥症及阴虚内热症为要点。其病机可概括为,肺阴津不足,肺失清肃滋润,使气机上逆,故为干咳,痰少而粘特点;津亏不能上承,濡润不足,故有官窍干燥诸症;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一派虚火内扰症,若热伤肺络,则咳痰带血。
  (三) 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本证以咳嗽,痰稀白为主证,兼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症状。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内舍犯肺为本证病因。风寒束肺,津液遇寒既而为痰,气道受阻,使肺失宣降,故咳嗽痰稀白;风寒束表,故兼风寒表证。
  '证候鉴别'风寒束肺与风寒表证,两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风寒邪气引起,但病理变化不尽相同,故临床表现症状有别。
  风寒束肺:邪由表而入,病变重点在肺,故以咳嗽为主症,兼有轻微表证。
  风寒表证,邪气在表为主,故以风寒表实为重点,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轻微或不兼风寒犯肺症状。
  (四) 寒邪客肺
  '临床表现'呼吸系主症为咳喘,痰稀白,伴见实寒象,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以突然发作咳喘气急,且寒象明显为要点。
  寒邪客肺,阳气郁遏,气逆则咳喘;失于温煦则形寒;寒凝气血阻滞,则舌淡苔白,脉迟而缓。
  '证候鉴别'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
  寒邪客肺与风寒束肺共症,咳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其症状较重,咳兼喘,伴实寒象;风寒束肺其症较轻,兼风寒表证。此外,前者病程长,后者病程短。
  寒邪客肺与饮停于肺证鉴别:
  共症,咳嗽,痰稀白。
  不同点:寒邪客肺,痰少;病史呈急性发作;性质属实证。钦停于肺,痰多呈泡沫稀水样;呈慢性反复发作病史;性质属本虚标实证。
  (五) 痰湿阻肺
  '临床表现'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咳为要点。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病理基础是素体脾肺气虚,湿聚痰盛,每因感受寒湿而引起急性发作。临床虽可见单独外感实证,急性发作,但以慢性病为多见。
  急性病,以寒湿袭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为痰湿。邪阻气道,肺失宣降为主要病理机转。
  慢性病,以脾肺气虚,湿聚生痰,痰湿上渍,阻塞肺系所致。
  '证候鉴别'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
  临床表现均有咳喘,痰色白,胸闷痰鸣症。不同点在于前者痰质稀,后者质稠粘。痰病性质均可表现本虚标实证,但痰湿阻肺尚可独见急性发作实证。
  (六) 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热咳嗽,痰黄稠和风热表证为要点。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稠浊涕,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受病。风热灼伤,痰质稠黄,使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为咳喘、鼻塞浊涕;邪犯肺卫,阳气郁遏,故见表热证;热盛津伤,则口干咽痛。
  (七) 热邪壅肺
  '临床表现'以咳喘里实热症状为主。咳喘气粗,痰稠黄,热象为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不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即肺痈病。
  '证候分析'湿热邪气入于口鼻,或风寒、风热入里化热,热邪灼伤肺金,炼液为痰。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宣降失常,故有咳喘息粗,甚至鼻翼扇动危候;里热蒸腾,津亏不足,心神不宁,故有明显壮热、口渴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里实热象;热伤血络则咯、衄血;痰热壅滞,气血不畅,又可化腐为肺痈病证。
  '证候鉴别'热邪壅肺与风热犯肺证。
  共同点:两证均有肺热症状,邪气皆为外感。
  不同点:前者主里实热证,病程较长,病情铰重;后者为表里同病,病位虽在肺系但伴见风热表证,病程短,病情轻线。
  (八) 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以肺系症状干燥少津为要点。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粘不易咯出,甚咯血;唇、舌、口、咽、鼻等官窍干燥。
  每可兼寒热表证,但因有倔寒、倔热不同,所以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凉燥: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外感燥热之邪,或风温化燥,烧伤肺津,清肃失令,故见干咳,痰少而粘稠难咯。燥盛则干,濡润不足,故诸症干涩。凉燥偏寒,温燥偏热,故又有偏寒、偏热之不同表证,其伤津亦有轻重区别。
  '证候鉴别'燥邪犯肺与邪热壅肺证。
  共同点:二者均有津亏不足症。
  不同点,前者多发秋季,主症以干咳少痰粘搁及官窍干燥为特点,兼有寒热表证;后者多发于冬春两季,主症高热咳喘,痰黄稠,兼证以里热津伤,甚动血、化腐为主。
  (九) 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本证具有大便异常、伴随症、一般湿热症三个特点。大便异常,下利赤白粘冻,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随症: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一般湿热症:口渴饮水不多,小便短赤,或有寒热表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下迫大肠,阻滞气机,使肠道传导失常,故便次增多;湿热熏灼,脉络损伤,血腐为脓,故见粘冻或泻下黄糜,腑气不畅,故腹痛重滞;热盛津伤,湿邪郁蒸,故又有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若表证未解,则有寒热表证;仅有里热,但热不寒。
  湿重于热,脉濡数;热重于湿,脉滑数。
  (十) 大肠液亏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难于排出,数日一行,多以排便时间延长为特点。一般无腹痛等症,但可见有口干咽燥,头晕口臭等兼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大肠液亏可由热病、久病后或妇女产后,素体阴虚而引起。津亏肠燥,腑气不行,故为便结,津伤内燥,浊气不得下泄,故可见津亏及浊阴上逆症。
  (十一) 肠虚滑脱
  '临床表现'注意下利和腹痛两个特点。下利无度,或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多由久泻久痢损伤阳气所致。阳虚失于固脱,则下利益甚,阳虚失于温煦,阴寒内生,故腹痛呈虚寒特点。
  三、脾胃病辨证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所以痛理常相互影响。
  脾胃病证候:脾病证候以虚证居多,胃病证候多见实证,但寒热虚实两脏又是常兼有之。虚证,多指脾胃阴津亏损,阳气不足,如脾胃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和胃阴不足证,实证,多指外邪侵袭,内伤饮食等引起,如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寒证、食滞胃脘等证。
  脾胃病症状:脾病以阳虚失运,饮食物代谢障碍,水湿输布失常,脾不统血为常见,如食少、腹胀、便溏、水肿、出血等;病胃以受纳失常,腐熟不足及胃气上逆为常见,如食少腹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 脾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