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      更新:2021-10-11 20:40      字数:4815
  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本经急性玻35犊鼻 【别名】外膝眼。
  35犊鼻
  【穴义】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犊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流足三里穴。
  【功能作用】清刷膝关节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节的伸缩自如。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36足三里
  合穴,属土。
  【别名】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常
  【名解】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7上巨虚
  大肠合穴。
  【别名】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
  【穴义】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条口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39下巨虚
  小肠合穴。
  【别名】下廉,巨虚下廉。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名解】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0丰隆
  足阳明络穴。
  【穴义】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
  1)丰拢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拢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胃浊。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1解溪
  经穴,属火。
  【别名】草鞋带穴,鞋带。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
  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42冲阳
  胃经原穴。
  【别名】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3陷谷
  俞穴,属木。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4内庭
  荥穴,属水。
  【穴义】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
  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5厉兑
  井穴,属金。
  【穴义】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
  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八卦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
  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