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左思右想      更新:2021-09-13 06:54      字数:4712
  认识到这一点,陈太学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让自己的心变成石头了。
  在那之后的一个月内,陈太学连续三次去为张保国买鳖。去得多了,他就跟养鳖大王熟了,两人不但说场面上的话,还说私事。没想到这一说,竟成就了一桩婚姻!养鳖大王有个女儿,名叫秀莲,已二十三岁了,还没找到婆家。当然并不是找不到,而是跟陈福一样,高不成低不就的。陈太学一听就动了心,说他有个儿子,今年二十七,也未婚娶。
  两人暗地里对彼此的家底作了一番细致的调查,就私自定了下来。
  照养鳖大王的意思,由他们各出一半钱,在高州新城给儿女买一套好房子。对出这一半钱,陈太学倒一点不为难,他感到难的是选定买房的地方。他自己都难以解释的是,他为什么会对高州城有一种来自精神内部的抗拒。他说,何必在高州城买房呢,去我们巴川县城不行吗?养鳖大王嗤笑了一声:那鬼地方,一泡尿就淹死全城!养鳖大王是一个特别喜欢扁嘴的人,他有棱有角的嘴一扁起来,眉宇间就透出一股子渺视一切的傲气。陈太学瞧不起他的这股傲气,觉得他到底是土财主,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同时,陈太学又特别佩服他的傲气,他从养鳖大王的嘴角,看到了另外一种人生,他从骨子里向往的人生。
  陈太学扳不过养鳖大王的手腕子,只好同意在高州新城买房。
  这些事情都谈妥了,才让两个年轻人见面。
  不过没什么好说的。陈福啥都听父亲的,那次远走浙江的叛逆,是他灵魂的河流里唯一冒出水面的礁石。至于养鳖大王的女儿秀莲,自她醒世之后,就深深浸染在与周围邻居有意隔膜的气氛之中,从血液里就认同她要嫁人就必须嫁富人的观念。养鳖大王和秀莲对陈福满意到什么程度,陈太学没有把握,陈福也没有把握,那个脸上长满小痘痘的女子,跟她父亲一样干练,谈恋爱就像养鳖卖鳖,做得一板一眼的,从不表露儿女情长。反过来,陈太学对秀莲倒是特别满意,他满意的不仅是她父亲的财富,还因为她说一口普通话!来她家买货的,高州人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重庆、成都等地来的,而且又多不是成、渝本地人,而是来这些地方做生意的外省人,这些人能听懂一般的四川话,对高州方言就听不懂了,为了做买卖,秀莲主动学起了普通话,她只是一个小学毕业生,学普通话很困难,至今也只能说“川普”,但至少外地客人能听懂了;只要有外地客人来,就是她跟他们谈生意。她的干练就是这么操出来的。为了强化训练,她平时也说普通话。能找一个说普通话的儿媳,陈太学感到透心的满足。
  ——听说何奎在重庆找了个女人,就算那女人是城里人,可她会说普通话吗?
  给两个年轻人的房子很快买上了,到一月中旬就结了婚。娶儿媳那天,陈太学分做两拨请客,上午,他又把几十斤鳖送到了张副局长家里(这鳖是他从亲家那里买的,钱一分也没少给),中午在金沙滩请张副局长等人吃饭,晚上在工地上请工人。陈太学对工人们说,尽管吃,尽管喝,晚上这顿不要钱!大家都吃得很高兴,喝得满面通红,工地食堂里弄得喜气洋洋的。
  但有一个人没来。就是那个身体瘦弱的黄头发女子,她独自躲在工棚里,静静地抹泪水。
  夜里,马芬熟睡之后,陈太学就把今天送给张保国的鳖钱记在那个秘密的小本子上,之后对着那个小本子说,张保国呀张保国,我送你那么多鳖,换回一个说普通话的媳妇,也算值了!
  到后半夜,陈太学的心就发痒了,早被搁置一边的大荒村,在他心里轰轰烈烈地复活过来。
  他决定,今年春节,一定要带着全家人回去一趟。
  旧历腊月二十九这天,陈福夫妇天没亮就到父母的租房里(秀莲因为要帮父亲做生意,婚后依然住在娘家,昨晚才进高州城来),那时候陈太学早已起床,烟都抽了两三支了。大家就等着马芬收拾。马芬来到高州城,比在家里更累,她本想找女儿来食堂帮忙,可女儿一家都跑到新疆落户去了,食堂就靠她一个人撑持,好不容易等到工人放了假,就只想睡个懒觉。陈太学不停地催她 :婆娘家的,就是啰嗦!他恨不得打个喷嚏就回到大荒村去了。陈福一副度蜜月的样子,看上去比平时更羞涩,倒是秀莲大大方方的,秀莲说爸,让妈慢慢穿嘛。秀莲又说,爸,你们也买套房子吧,我们住那么好,你们住这么烂,我们这心里堵。陈太学使劲地吧嗒了几口烟,说秀莲呢,我们住猪窝狗窝有啥关系?只要你们好就行了,你们好,当爹妈的就宽心了……
  从巴川县城开出的船,本可以直接在老君山脚停靠,但陈太学先就计划好了,不在这里下,去镇上再下。这是今年的最后一个赶场天,村里上街办年货的一定多。陈太学一家到镇上,已是下午三点过,但集市上的人还很稠。陈太学直接就带着家人去了榨油厂。大荒村人来赶场,回家之前都喜欢聚在榨油厂外面的小坝上歇口气。那里果然有好几个,除了小兵,别的都是从外面打工回来的。鼻子冻得通红的小兵首先看见了陈太学,大声叫,学爸!陈太学那天穿了件前两天才买来的呢子大衣,他将肩膀一抖,大衣吓了一跳,差点落到地上去了。他并没回应小兵,把步子放慢了,朝村里人走去,摸出烟来,挨个发。他发的是十四块钱一包的娇子,他知道哪怕你就是到北京打工,也只能跟他在高州城一样,抽两块钱一包的烟就不得了。小兵不抽烟,那些人都抽,那些人接过陈太学的烟,自以为比陈太学见过世面的眼神一下子就消失了。他们把烟点上,问陈太学一家路上的辛苦,并好奇地打量站在陈福身边的秀莲。陈太学说,这是陈福屋头的,言毕就看着秀莲,意思是希望她说几句普通话,可秀莲只是笑了笑,并没说话。
  小兵见陈太学带了些包裹,就将一个最大的放在自己背篼里,说走吧。
  陈太学说,莫慌嘛,你们吃饮食没有?几个人有些不好意思,说这点路,吃啥饮食哟。陈太学说这咋成呢,反正时间还早,吃了再上路。小兵本来不想去的,由于父亲得了麻疯病,他和母亲都很自觉,一般不跟人同桌吃饭,尽管他和母亲既不脱眉毛也不烂指甲,而且经过多次检查都确诊无病。——但陈太学说,走走走,都去!
  饮食店大都不营业了,一行人找到中街,才看到一家没关门的。店里冷目瞅眼,额头上长了个大瘤子的老板正在清扫灶台,看来也是准备收拾妥帖好回家过年。陈太学细声说,有啥好吃的?老板看也不看他一眼,边抹灶台边说,新年大节的,好吃的都弄到家里去了。可这时陈福叫了声,好大一条鲢鱼!在厨房的正中间,放着一个紫色塑料盆,盆里装满了水,那条鲢鱼却丝毫也不能动弹,因为它长长的身子像铁丝一样被圈在了盆里,只露出幽黑的脊背。陈太学听见儿子叫,走过去看了,出来说,就把那条鱼给我们弄来吃了。老板说,那又不是拿来卖的。陈太学的脸色很不好看了,说我给你一百块一斤卖不卖?老板嗤了一声,显富啊?两百也不卖!陈太学的手又出汗了,脸上的皱纹鼓起老高。小兵和那几个人就劝:他不卖就算了,我们不吃就是了。可陈太学不愿出门,嘴唇风快地哆嗦着。老板见状,终于放下抹帕,语气和缓地说,师傅,我不是不卖给你,这是我留下来明天团年的,我女儿女婿要带着小外孙从西藏回来,他们多年没回来过了。可陈太学的嘴唇还在哆嗦,不愿走。马芬把他推了出去。
  街上的摊子都还没收,陈太学让陈福给每人买了一袋饼干,又买了一瓶矿泉水。接着又买带回家的鞭炮、花生、糖果。他买了两麻袋鞭炮,花生和糖果又各买了一麻袋。几个村里人见他这阵势,唬得大气都不敢出了,争相把沉重的麻袋往自己的背篼上放。
  刚从中街出来,陈太学的肩膀就被重重地碰了一下。那时候,他脑子里想的全是那个餐馆老板,他想我当时应该摸出一大札钱来,扔到他脸上!由于后悔没那样做,他的愤怒就越发的浓烈,被人这么一碰,他唯一的想法就是骂人,他抬起头(碰他的人比他高出许多),说你他……还没把最难听的话骂出来,他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这个人正朝他笑。这是谁呢?陈太学不认识,可那个人认识他,他说太学,好些年没碰见你了,你还是这么精干。陈太学脸上的肌肉松弛了些,唔了一声。那人又看着陈太学身后的陈福,说这是你娃娃吧?陈福笑了一下。那人说,太学,那年你带他来农机站的时候,又瘦又矮的,现在长这么高了,像绳绳儿拉起来的一样。这时候陈太学才明白了,这个人是老蒲,就是曾借给他十块钱并让他打借条的老蒲。他的年龄跟陈太学差不多,可怎么显得这么老了?他戴着鸭舌帽,头上没盖住的部分全是白发,还掉了好几颗牙齿,说话时关不住风。陈太学的心里像突然停电的灯泡。尽管那十块钱老早就还了,但既然老蒲提到去农机站的事,证明他记得自己曾经帮助过陈太学。
  陈太学不想回忆过去那些苦痛的经历,同时也怕老蒲在秀莲面前多话,很想马上脱身。可老蒲却热情得不得了,他以前不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人一老,话也就多了起来,他望着陈福说,大学早毕业了吧?在哪里工作?陈福的脸红了,陈太学却把话抢了过去,小声说,在高州城。老蒲说不错不错!接着又问,在干啥?陈太学望了一眼后面,秀莲和婆妈在说什么,但是小兵他们几个背着沉重的麻袋或包裹,正低眉顺首地站在他身边,他跟老蒲的对话,小兵们一定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陈太学觉得脸都丢尽了,没回老蒲的话,反过去问老蒲的孩子,老蒲将头一昂说,我的娃娃不成器呀,我儿子在复旦大学读了博士,就留在学校教书,女儿就更没出息了,大学都没考起呀,就在我们镇上的百货商场当售货员。
  陈太学的太阳穴像敲鼓一样,说老蒲,我要赶路,空了再摆谈。话音未落,就迈开了步子。
  直到走出上街,陈太学都如在梦里。
  上街尾子上,有一个小小的土坝,土坝对面就是百货商场。商场里面有不少人,买碗,买灶具,买来年犁春水田用的铁铧。陈太学朝那边望了望,心里突然涌起一潮渴望。
  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直接就过了土坝,进到商场里去。后面的人也只好跟去。
  虽然叫商场,其实只有一层楼,只是比较大,里面的售货员,有十多个,有的忙得不可开交,有的闲得在怀里抱个暖水袋。这十多个售货员,男的占了多半,女的只有一个是年轻人,毫无疑问,年轻的这个就是老蒲的女儿了,她跟老蒲的亲缘关系一看就看出来了。老蒲的女儿就属于闲得抱暖水袋的人,倒不是她偷懒,而是她卖的都是高档品,没有买主。
  陈太学点燃一支烟,朝那边走了过去。
  他走到柜台前,往货架上瞅了两眼,看准一床标价八百六十元的毛毯,说,那个拿一床。
  老蒲的女儿把身子靠在柜台上,细声细气地说,你把价看清楚哟,贵哟。
  她是真心实意地提醒陈太学。陈太学虽然披着呢子大衣,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呢子。最特殊的标志是陈太学把毛衣扎到了裤腰里,他穿了两件毛衣,两件都扎到裤腰里去了。老蒲的女儿觉得,只有山里的农民才这样穿,一是山风太烈,二是毛衣质量差,扎起来才能保暖。
  陈太学一口就吸掉了半支烟,见老蒲的女儿还是笑眯眯地看着他,没有取毛毯的意思,他猛一巴掌拍在柜台上:再贵也是要钱不是要命嘛!
  柜台的玻璃裂开了一条口子,老蒲的女儿吓得浑身一颤,暖水袋掉在地上,摔得哎哟一声。很多人围了过来。商场经理也过来了。那时候,老蒲的女儿早站在方凳上,将货架顶端的毛毯往外拉。当她把毛毯放在陈太学面前时,陈太学又将柜台拍了一巴掌:再拿一床!柜台上的玻璃终于缺了一块,被震荡起来,簸到地上,碎成一包渣。经理对陈太学说,同志,莫发气,有啥事好商量。接着转过脸,朝痴站着的老蒲的女儿吼,傻了哇,还不快取!老蒲的女儿慌脚忙手地又往凳上站,一只脚踏上去,凳子就翻了,她一个前扑,头差点撞在货架上,待她终于费劲地将毛毯取下来,早是一脸的泪水。陈太学摸出十八张百元大钞,说不找了,零钱算我赔你们的玻璃。经理腰一弯一弯的,随后命令老蒲的女儿:还不快给赔个罪!老蒲的女儿挂着泪水,对昂首阔步走出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