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287
  面对面的斗争 。
  10月12日、16日,上海《中外日报》发表《纪浙江矿务》、《论高尔
  伊擅售浙矿事》等文,谴责高尔伊的卖国行为。
  10月19月,上海《国民日日报》发表《恐怖时代》一文,严正声明:
  “誓不容贼人擅卖我祖宗一片土。”
  斗争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 1905年,东京中国留学生还在召集会
  ③ 《外务部收候选道高尔伊禀(附合办章程)》,《矿务档》,1977 页。
  ① 《国民日日报》,1903 年10 月13 日。
  …  56…
  ②
  议,“筹议对付方法”。1906年,鲁迅则进一步与人合编《中国矿产志》
  一书。在《征求资料广告》中,鲁迅等指出,近年来,护矿运动急遽发展,
  “争条约,废合同,集资本,立公司”,“以求保存此命脉”,这是大好事。
  为了进一步保护祖国矿产资源,“为吾国民后日开拓之助”,鲁迅等要求开
  展广泛的调查工作:
  惟望披阅是书者,念吾国宝藏之将亡,怜仆等才力之不逮……凡有知某省某地之矿产所在
  ③
  者,或以报告,或以函牍,惠示仆等 。
  鲁迅等特别提出,要着重调查,有无“外人垂涎”,以期引起国人注意,“不
  ④
  致家藏货宝,为外人所攘夺” 。
  护矿运动是近代反帝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质略论》
  的写作情况表明,青年鲁迅是这一运动中的一员积极的战士。
  继护矿运动之后,护路运动也在全国各地掀起,它们共同促进了辛亥革
  命高潮的到来。
  ② 《警种日报》,1905 年3 月16 日。
  ③ 《中国矿产志》三版封底。
  ④ 马良:《〈中国矿产志〉序》。
  …  57…
  鲁迅早期的几篇作品和
  《天义报》上署名“独应”的文章
  1907年《天义报》11、12卷合刊上有篇文章,题为《论俄国革命与虚无
  主义之别》,署名“独应”,内容是根据克鲁泡特金的《自叙传》,分析屠
  格涅夫 《父与子》一书中的巴札洛夫形象,说明俄国革命源于“苛政未熄,
  天灾流行,民困莫苏,丧乱遂亟”;文章并指出虚无主义和恐怖手段有别,
  虚无党人不是“唯以喋血为快”的暴徒。文章说:“虚无党人一语,正译当
  作虚无论者。始见于都介洛夫名著《父子》中,后遂通行,论者用为自号,
  而政府则以统指畔人。欧亚之士,习闻讹言,亦遂信俄国扰乱悉虚无党所为,
  致混虚无主义于恐怖手段,此大误也;是无异以哲学问题混入政治,如斯多
  噶宗派之与共和主义,相去不知凡几矣。恐怖手段之作,每与时势相缘,应
  时而生,已复寂灭,后或重现,亦不可知。盖纯为政界一时之现象,非如虚
  无主义根于哲理,趋势所及,远被来纪也。”文章还分析了虚无主义产生的
  社会根源:“俄国历世以来,家庭专制极重,盖以久用奴制,积习甚深,莫
  可挽救,有虚无主义起,将冲决而悉破之。”
  据周遐寿的 《鲁迅与日本社会主义者》一文所述,在日本留学时,鲁迅
  曾嘱他将克鲁泡特金的《自叙传》节译出来,送给刘申叔,登在《天义报》
  上;又据《知堂回想录》,周遐寿为《天义报》写稿时所用笔名为“独应”,
  因此,本文应为周遐寿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跋:
  且虚无主义纯为求诚之学,根于唯物论宗,为哲学之一枝,去伪振敝,其效至溥。近来吾
  国人心虚伪凉薄极矣,自非进以灵明诚厚,乌能有济!而诸君子独喜妄言,至斥求诚之士子为
  蠢物,中国流行军歌又有詈“印度、波兰马牛奴隶性”者。国人若犹可为,不应有此现象。
  这里,有些观点和语言与鲁迅次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等文很相近。
  如:《跋》谈到“求诚”,而鲁迅则表示:“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
  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坟·摩罗诗力
  说》)
  又如《跋》批评“人心虚伪凉薄”,而鲁迅则说:“近世人生,每托平
  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
  (《坟·文化偏至论》)
  再如《跋》批评中国流行军歌中的“印度、波兰马牛奴隶性”一语,而
  鲁迅则说:“今试履中国之大衢,当有见军人蹀躞而过市者,张口作军歌,
  痛斥印度波兰之奴性”。(《坟·摩罗诗力说》)后来,鲁迅进一步说:“其
  时中国才征新军,在路上时常遇着几个军士,一面走,一面唱道: ‘印度波
  兰马牛奴隶性……’我便觉得脸上和耳轮同时发热,背上渗出了许多汗。”
  (《随感录》)
  这种情况之所以形成,当然是由于此文是鲁迅“嘱”周遐寿“节译”的,
  周遐寿听取过鲁迅的意见,甚至,鲁迅动笔修改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天义报》上还发表过“独应”的其他几篇文章,它们和鲁迅的同期作
  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一,在 《妇女选举权》一文的按语中,“独应”说:“顾比者女子为
  学,仍以物质为宗,冤哉!” (留学生亦多营营于铁道工艺,嗟夫!是攘攘
  者,皆杀吾族精神之虫害也夫!)
  …  58…
  例二,在《读书杂拾》(二)中,“独应”说:“中国比来,人多言学,
  顾竞趋实质,凡有事物,非是以和用厚生、效可立待者,咸弃斥而不为,而
  尤薄文艺,以为文章者乞食之学,而美术利细,弗轨矿若也。虽然,明达之
  士于物质之足蚀精神亦既有知者,而或乃仍斥文章为小道,此故亦惑也。”
  例三,在同文中,“独应”说:“实之为害,每至保其躯体而失其心灵,
  虽欲及今药之,第吾观中国,比走孳孳于实业商工者众,窃深为寒心也。”
  显然,上述三例和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所主张的“掊物质而张灵明”
  的观点是一致的。
  “独应”还有一篇文章,系有感于留日中国学生纷纷翻译“监狱学”一
  类的书籍而发,中云:
  顾吾适市,乃见有书累累,标志狱务,皆留学生之所为,抑又何耶?国人远适求学,不有
  大愿,流连荒亡,及于殂落,斯亦已耳,何监狱之足道!
  这不正是鲁迅的观点吗?《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曾愤激地批判某些留日
  中国学生不去“介绍”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有益的“新文化”,却热衷于翻
  译所谓“守囹圄之术”!
  在 《中国人之爱国》一文中,“独应”评介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时说:
  俄有勒孟埵夫,生为诗人,挚于爱国,顾其有情,在于草原浩荡,时见野花,农家朴素,
  颇近太古,非如一般志士之为,盲从野爱,以血剑之数,为祖国光荣,如所谓 ‘兽性之爱国者’
  也。
  这同样是鲁迅的观点和语言。《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说:“来尔孟多夫亦
  甚爱国,顾绝异普式庚,不以武力若何,形其伟大。凡所眷爱,乃在乡村大
  野,及村人之生活”。又介绍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观点说:“惟武力之恃
  而狼籍人之自由,虽云爱国,顾为兽爱。”在《破恶声论》中,鲁迅也表达
  过同样的思想,他激烈地批判那种依靠“甲兵剑戟”侵略他人,“喋喋为宗
  国晖光”的所谓“爱国者”,斥之为“兽性爱国者”。
  此外,“独应”对裴彖飞(裴多菲)的介绍和鲁迅也很相似。
  1907年,鲁迅正和周遐寿一起读书,研究文艺,筹办《新生》杂志,因
  而,在“独应”的文章中反映出鲁迅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并不奇怪。此外,鲁
  迅早年的著作有时用周遐寿的名义发表,因此上述文章中是否有部分出自鲁
  迅手笔,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59…
  “咸与维新”的来历
  鲁迅的名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有一段话:“革命终于起来
  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
  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 ‘文明’得可以;
  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它们爬上来罢。”关于“咸
  与维新”,新版《鲁迅全集》注释道:“语见《尚书·胤征》:‘歼厥渠魁,
  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原意是对一切受恶习影响的人都给以弃
  旧从新的机会。这里指辛亥革命时革命派与反动势力妥协,地主官僚等乘此
  投机的现象。”既找出了语源,也解释了鲁迅的用意,都是不错的。然而,
  又觉得没有完全抓到痒处。鲁迅明明写着:“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
  ‘咸与维新’了”。到底是哪位或哪些“革命党”说的呢?不把这位或这些
  “革命党”找出来,就不能认为注释已经功德圆满了。
  说来还真有来历。
  1912年1月,孙中山刚当上临时大总统不久,章太炎曾经给孙中山写过
  一封信,目的是调和同盟会、光复会两个革命组织之间的矛盾,正事谈完了,
  章太炎忽然根据传闻给孙中山提了一条意见:“兼闻同盟会人(指在广东者)
  有仇杀保皇党事。彼党以康、梁为魁帅,弃明趋暗,众所周知;然附和入会
  者,尚不能解保皇名义,赤子陷阱,亦谓无罪于人。今兹南纪肃清,天下旷
  荡,虽旧染污俗,亦当普与自新。若以名号相争,而令挟私复怨者,得借是
  以为名,无损于虏,徒令粤东糜烂,此亦执事所当谨饬者也。”
  保皇党,亦称保皇会、保救大清皇帝会,1899年成立,康有为任会长,
  梁启超任副会长,以保救光绪皇帝复辟为宗旨,既反对西太后,也反对孙中
  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章太炎提这条意见的目的是,提醒“同盟会人”注意政
  策,对旧日的政敌不能一概打击,而要区别首从;有些“附和入会者”什么
  都不懂,就像儿童掉进了陷阱里一样,是无罪的。写到这里,章太炎大概觉
  得需要加强理论力量,于是便将《尚书》原文略加改动,补充了一句,“虽
  旧染污俗,亦当普与自新”。(附带提一笔,这篇《胤征》其实是后人的伪
  作。)
  孙中山和章太炎有段时期关系很不好,但孙中山襟怀博大,从善如流,
  收到章太炎来信后,立即给广东都督陈炯明和各省都督打了一封电报,中云:
  近闻各省时有仇杀保皇党人事。彼党以康、梁为魁首,弃明趋暗,众所周知。然皆受康、
  梁三数人之蛊惑,故附和入会者,尚不能解保皇党名义,犹之赤子陷阱,自有推堕之人,受人
  欺者自在可矜之列。今兹南纪肃清,天下旷荡,旧染污俗,咸与维新,法令所加,只问其现在
  有无违犯,不得执既往之名称以为罪罚。至于挟私复怨,藉是为名,擅行仇杀者,本法之所不
  恕,亟宜申明禁令,庶几海隅苍生,咸得安堵。
  孙电基本上是章函有关部分的复述,但也有若干不同。其一是将“普与自新”
  按《尚书》原文改回为“咸与维新”。这样,“咸与维新”一语就在革命党
  人中流布起来了。鲁迅所说:“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咸与维新’
  了”,其源盖本于此。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有些地方,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拈来,实际上包
  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  60…
  读鲁迅致胡适佚札
  胡适有在日记中保存友朋信札的习惯,这封鲁迅致胡适的佚札就是我在
  访问美国期间阅读胡适未刊日记 (缩微胶卷)时发现的。该札从未在任何地
  方发表过。
  全文为:
  适之先生:
  今日到大学去,收到手教。
  《小说史略》竟承通读一遍(颇有误字,拟于下卷附表订正),惭愧之至。论断太少,诚
  如所言;玄同说亦如此。我自省太易流于感情之论,所以力避此事,其实正是一个缺点;但于
  明清小说,则论断似较上卷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