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作者:热带雨淋      更新:2021-09-13 06:53      字数:5344
  此事之来,久在意中。八月初与在君 (指丁文江——笔者)都顾虑到此一着。中日战后,
  至今快四十年了,依然是这一个国家,事事落在人后,怎得不受人侵略!
  胡适的这页日记可以作为他的诗的注脚。
  陈寅恪同样对东北事变感到巨大震惊。他有一友人刘宏度自沈阳来北
  平,二人偕游北海天王堂,陈寅恪赋诗云:
  曼殊佛土已成尘,犹觅须弥劫后春(天王堂前有石牌坊,镌须弥春三字)。辽海鹤归浑似
  梦,玉滦龙去总伤神(耶律铸《双滨醉隐集》有“龙飞东海玉滦春”之句)。空文自古无长策,
  大患吾今有此身。欲著辨亡还搁笔,众生颠倒向谁陈!
  —— 《辛未九一八事变后刘宏度自沈阳来北平,既相见后偕游北海天王堂》
  晋朝的陆机,曾经写过一篇《辨亡论》,探讨东吴兴亡之由;陈寅恪也想写
  一篇,但最终只能“搁笔”。全诗抚时感事,苍凉凄切,和他复胡适函中表
  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一脉相通。
  ③ 《胡适致周作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83 页。
  …  43…
  胡适撰写的一篇白话碑文
  旧时的碑文讲究古朴典雅,大都用文言文写作。1934年,胡适应傅作义
  将军之邀,为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写了一篇碑文,用白话,并且分段,加标点,
  开创了碑文写作的新风气。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山海关。3月,占领热河,中国军队展开
  了英勇的长城抗战。4月末,傅作义所部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奉令开
  到北平附近,在怀柔西北山地构筑阵地。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密云,进逼
  通县,北平危急。22日夜,黄郛奉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指示,与日
  方谈判停战。23日晨4时,黄郛接受日方条件。也就在同时,日本侵略者决
  定给予傅军以“彻底打击”,出动主力第八师团向傅部发动进攻。此时友邻
  部队早已撤退,傅军身处危境,但仍然英勇抵抗,“人人具必死之心,有全
  连被敌炮和飞机集中炸死五分之四,而阵地屹然未动的:有袒臂跳出战壕,
  肉搏杀敌的;有携带十几个手掷弹,伏在外壕里,一人独力杀敌人几十的”。
  总计此役五十九军官兵共战死367人。当时草草掩埋。9月,怀柔日军撤退,
  傅作义派人置办棺木,到作战地带,寻得遗骸203具,全数运回归绥 (今呼
  和浩特),公葬于城北大青山南麓,建立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并且辟为公园,
  “以唤起爱国观念,继续奋斗,收复河山”。
  有墓,不可无碑。1934年3月,傅作义致函胡适,请他撰写碑文,胡适
  慨然应允。5月,碑文写成,除叙述傅部英勇抗敌事迹外,胡适还用白话写
  了四句铭文:
  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傅作义对碑文很满意,但胡适在其中直书:“五月二十一、二两日,北平以
  北的中央军队都奉命退到故都附近集中。二十二日夜,中央政府电令北平政
  务整理委员长黄郛开始与敌方商议停战。”傅作义担心会刺激有关方面和人
  士,托人委婉要求胡适删除“明书黄郛姓名并友军退却之句”。胡适得知后,
  仅删去“中央政府电令”等字,仍然保留了黄郛的名字和“友军”撤退的事
  实。
  碑文定稿,书写的任务落到了钱玄同身上,7月,钱玄同冒着酷热写好
  碑文。8月,胡适将钱书碑文交《学文》月刊影印发表时特意写了《后记》,
  中云:“碑版文字用白话,这未必是第一次:但白话的碑文用全副新式标点
  符号写刻,恐怕这是第一次。”
  又过了两个月,公墓举行揭幕典礼。由于公墓安葬的是抗日战死英雄,
  碑文的作者、书写者都是名家,因此成为一时盛事。
  但是,死难的烈士们并没有风光多久。1935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加紧
  侵略华北地区,并且蛮横地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取缔全国一切反日团体及活
  动。同月10日,国民政府发布《睦邻敦交令》,规定“对于友邦,务敦睦谊,
  不得有排斥及挑拨恶感之言论行为”。随后,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
  打电报给傅作义,要求消灭一切抗日的标志,尤其是阵亡将士公墓。傅不得
  已,将塔上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抗日”二字改成“长城”二字,胡
  适所撰碑文则被蒙上一层沙石,另刻“精灵在兹”四个大字。全国各地送来
  …  44…
  的匾、联、铭、赞,凡有“刺激性”的,一一迁毁。7月初,胡适到绥远旅
  行,由傅作义陪同,去大青山视察公墓状况,发现已经面目全非,胡适非常
  生气,当日在日记中写了一段话:“我曾说:‘这碑不久会被日本毁灭的。’
  但我不曾想到日本人还不曾占据绥远,我的碑已被 ‘埋葬’了。”
  同日,胡适还写了一首诗:“雾散云开自有时,暂时埋没不须悲。青山
  待我重来日,大写青山第二碑。”
  尽管当时阴霾密布,但胡适相当乐观,并且准备重写碑文。然而,抗战
  胜利了,胡适没有再到绥远,似乎也没有重写碑文。
  …  45…
  战士的美学追求
  ——读柳亚子诗 《为人题词集》
  1937年,柳亚子在为人题词集时,写过一首诗:
  慷慨悲歌又此时,词场青兕是吾师。
  裁红量碧都无取,要铸屠鲸■虎词。
  这首诗,表现了柳亚子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道出了他的美学追求,也概括
  了他自身诗词创作的特点。
  青兕,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因为他勇武有力,曾被人认为前身是一头青
  兕,故云。柳亚子对辛弃疾的倾慕由来已久。还在1909年11月,他与陈去
  病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南社时,就曾在苏州成立会上说过:“南宋的词家除了
  李清照是女子外,论男性只有辛幼安是可儿,梦窗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
  段,何足道哉!”柳亚子的这段话惹恼了崇拜梦窗词的庞树柏与蔡守,彼此
  激烈争辩。朱少屏支持柳亚子的观点,成立会后,柳亚子写了一首诗赠给朱
  少屏,诗云:
  南宋词人谁健者?瓣香同拜幼安来。文场跋扈嗟侬独,风气沦亡要汝开。紫色蛙声都闰位,
  铜琶铁板此真才。别裁伪体吾曹事,下酒何辞醉百杯!
  —— 《酒酣,梁任为余言,南宋词人以稼轩为第一,余子不足道也。余甚佩之。当世词流
  议论多与余见相左,因成此示梁任》
  诗中,柳亚子重申了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倾慕,并与朱少屏相约,共同
  以辛词为楷模,开创一代风气。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议和,柳亚
  子当时在上海《天铎报》工作,曾以青兕为笔名,写过不少激烈的反对议和
  的文字。他在答复论敌时公开声称:“青兕,即某也;和议,某始终不赞成。”
  柳亚子之所以如此倾慕辛弃疾,一方面由于他是爱国词人,在“南共北,正
  分裂”的年代,他的词抒写了中国人民统一河山、收复失地的强烈感情,同
  时也因为,他的词,上承苏轼,以铁板铜琶的宏大鞺鞈之声,将词的境界开
  拓到了空前的地步。
  生活美是多样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多样的。高山大海,屠鲸刺虎,
  显示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壮美;鸟语莺歌,花红草绿,显示出一种怡人神志的
  优美。两种美都可以是艺术表现的对象。但是,在反对压迫、争取解放的火
  热斗争中,在两军相对、生死相搏的战场上,显然更需要壮美。柳亚子为人
  题词集时,卢沟桥的炮声刚刚响过不久,北平、天津,已经相继沦陷,日本
  帝国主义妄想三个月内征服中国,正在疯狂进攻上海。在这一时刻,柳亚子
  大力赞扬辛弃疾,表示无取于吟花咏草、“裁红量碧”之作,主张“慷慨悲
  歌”,写作“屠鲸虎”的壮词,正是为了鼓励作家们投入神圣的抗日战争,
  以自己的作品唤起并鼓舞中国人民奋起杀敌,保卫国家,保卫民族。
  从年轻时起,柳亚子就极为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反对卑微狭小的自我表
  现,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他说过:“至于旧体诗,我认为是我
  的政治宣传品,也是我的武器。”说诗是他的“政治宣传品”,有谦虚的成
  分在内,因为他的诗情丰意盛,豪放激烈,在艺术上是相当考究的;说诗是
  他的“武器”,则确是事实。柳亚子一生大约写过五千余首诗词,就内容看,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清朝政府,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
  统治,无不和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步伐一致,称之为“屠鲸■虎”
  的战刀,是当之无愧的。
  …  46…
  战士,有战士的情怀,也有战士的美学追求。柳亚子一生为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奋斗,是一位坚毅刚强、忠贞不二的战士。“要铸屠鲸■虎词”,
  着重表现力量的美、勇敢的美、奋斗的美、献身的美,这正是一个战士的美
  学追求。
  …  47…
  读鲁篇
  …  48…
  释“挤加纳于
  清风,责三矢于牛入”
  1910年12月,鲁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期间,曾经给许寿裳写过一封
  信,中云:“学生之哄,不无可原。我辈之挤加纳于清风,责三矢于牛入,
  ①
  亦复如此。”对于这一段话,旧注云:“加纳指弘文学院创办人加纳治五郎。
  清风亭,地名。三矢大约系弘文学院教职员,牛入即弘文学院所在地东京牛
  ②
  入区。”这一注释大体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清楚。何谓“挤”?何谓“责”?
  “三矢”者何人?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事情指的是鲁迅早年参加过的一次学生运动。
  1902年4月,鲁迅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当时,学院在教学内容、
  办学目的和管理规则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创办人加纳治五郎是个尊孔派,1903年1月10日,加纳曾召集在弘文
  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速成师范班”的卒业生,对他们大讲其“孔子之
  道”。加纳说:
  振兴中国教育,以进入20世纪之文明,固不必待求之孔子之道之外,而别取所谓道德者
  以为教育,然其活用之方法,则必深明中国旧学而又能参合泰西伦理道德学说者,乃能分别其
  条理而审定其规律。①
  在他看来,中国要发展教育,不能求之于“孔子之道”之外,而且,还要“深
  ②
  明中国旧学”。这次会议,“在校诸生皆列席”,因此,鲁迅是参加了的。
  加纳如此,学院当然弥漫着一片尊孔气氛了。鲁迅回忆说:“这是有一
  天的事情。学监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来,说:因为你们都是孔子之徒,今
  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庙里去行礼罢!我大吃了一惊。现在还记得那时心里想,
  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时觉
  得很奇怪。而且发生这样感觉的,我想决不止我一个人。”③
  在办学目的、管理规则上,学校则一味希求“赚钱”。今天办一个“速
  成师范科”,明天办一个“警务科”、“速成警务科”,过些时候,又办什
  么“六月速成师范科”、“八月速成师范科”、“年半、三年速成师范科”、
  “本科”、“速成本科”等等,什么牌子便于招徕中国留学生就挂什么。
  学生们多次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与之商改课程”,每次,加纳都点头
  ④
  表示同意,但是,“从未有改革之一日。”
  1903年3月26日,学监大久保、教务干事三矢重松、会计关顺一郎等
  忽然召集学生部长等十余人,出示规定 12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