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孤悟      更新:2021-07-12 22:23      字数:4908
  1959年,王永庆在卡林先生及其他朋友的协助下,成立了新东塑胶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营运,大批量生产鞋类、皮包、玩具等塑胶三次加工产品。王永庆利用当时廉价、充足的劳动力,依靠工人的勤奋劳动,协力合作,以低价出口与国外新产品展开竞争,终于打入国际市场。
  新东公司开创的塑胶三次加工业的成功发展,使其他企业家也看到这个行业的“钱”途,不断投资建厂。这时全省各地三次加工厂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塑胶加工厂林立,新的塑胶加工产品百花齐放,同时为台湾PVC工业上、中、下游奠定了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基础。
  这时的王永庆初步建立起石化工业中、下游一体化生产体系:台塑公司生产PVC粉塑胶原料,南亚公司利用这些原料生产胶布、胶皮等产品,再供应新东与其他众多三次加工厂商生产各种塑胶加工产品。但王永庆的目标是建立更大规模的塑胶原料企业与二次加工工业,而不是发展三次加工工业。于是他在三次加工业繁荣昌盛,竞争也日趋激烈的商战中急流勇退,将新东公司的全部资产股份于1967年并入南亚公司,并改名为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石化中游原料工业。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3)
  台塑公司是王永庆踏入石化工业的起点,也是他成功的基石,更开创了台湾塑胶工业的先河。
  在几次渡过难关后,台塑公司规模不断扩充。1965年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交镇兴建氯碱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原料来源,公司实力也得以加强,于同年3月公开上市。
  经过多次增资、扩充设备以及与发达国家合作,资源不断整合,台塑公司产量不断提高,在1989年扩建工程完成后,PVC塑胶粉年产量增加至84万吨,台塑公司成为全球四大塑胶粉生产供应商之一。
  台塑公司生产的PVC粉在供应岛内市场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出口。早期出口市场集中在东南亚与韩国,后扩及日本、美国、大陆等世界许多地方。70年代末,日本PVC塑胶工业开始萎缩之际,王永庆及时以低价打入日本市场。当时,台塑出口日本的PVC粉到岸价格低于日本国内市场价格的13%。王永庆乘胜追击,扩大向东南亚出口,再以低价逼退日本厂商,进而成为东南亚最大的PVC粉供应商。到80年代初,台塑公司每月向香港出口 PVC粉500吨,出口印尼1500吨,中东等地1000余吨,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如今,台塑产品已出口到世界各地,主要市场包括香港、东南亚、中国大陆、欧洲、美洲、澳洲与东北亚等地,年出口额达20亿美元。台塑称雄世界,王永庆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王永庆建立的南亚塑胶加工厂。当时塑胶业中下游加工业不发达,不能有效消化PVC粉,因此,最初台塑公司的PVC粉产品滞销。建厂本意是为自行消化台塑公司的大部分产品PVC粉。出乎意料的是,由于以外销为主的塑胶三次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原料需求源源不断,给南亚公司开创了无限商机。南亚公司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业绩十分显著。
  1967年,南亚公司为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在高雄扩充前镇厂,增加石棉地砖新产品,并在台北县泰山乡设立明志厂。次年,为响应台湾当局奖励投资政策,加速经济建设,开始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王永庆决定南亚公司在泰山兴建多元酯纤维厂,以后又于1980年8月合并台化染整公司,改设台染事业部,实现了纤维与染整的一体化生产。1987年,吸收合并台湾可塑剂公司,终于成为世界最大塑胶加工厂。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4)
  南亚公司业务不断拓展,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塑胶制品,还生产纤维、染整及电子材料等多项产品。1989年嘉义新港硬质胶布机工厂扩建完成后,其软质与硬质胶布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聚酯纤维产品不仅产量居世界前列,其品质与效率也达世界一流水准。
  高质量、高产量的产品,来自于高效率的体制和合理化的经营管理。为求得最大效益和提高效率,南亚公司将各不相同的事业机构划分为塑胶第一、二、三、四事业部及门窗、纤维、台染、可塑剂、电路板、工务、国外等 11个事业部。面对全球资讯电子业的蓬勃发展,南亚公司于1995年7月17日,又成立“电子材料事业部”,统管液晶显示器、铜箔基板、环氧树脂等科技产业,由南亚公司协理王文洋兼任该事业部经理。
  自成立至今,南亚的发展势不可挡。1971年,南亚公司的营业额首次超过30亿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不仅超越了老大哥台塑公司,更遥遥领先大同、“台泥”等台湾老字号企业。此后,南亚公司营业额连续20多年高居台湾民营企业之首,在台湾当局表彰的绩优厂商中,也已10年夺冠,这一辉煌业绩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就在塑胶业走上正轨之际,王永庆不忘他的木材业,但这时进军木材业不再是仅仅从事木材买卖,而是王永庆更庞大事业中的一环。
  王永庆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木材是台湾一大丰富的天然资源,但经营木材业者,只用砍伐的木材主体,而将大量的枝干废弃在山上;另一方面台湾每年又花费大量外汇进口纸浆,严重地浪费资源。这些弃之不用的木材,完全可以用来制造纸浆,进而加工成人造纤维,替代台湾天然棉供应不足的困扰。王永庆要“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些弃之不用的林木枝梢变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化纤材料,为他创造更大的利润。
  发现了机会的王永庆便双管齐下,一面筹建木材公司,一方面兴建化纤公司。
  1962年,王永庆建立新茂木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三条木材生产线,重新在木材行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拥有窗帘工厂、涂装工厂、平切工厂、扇叶及美新板工厂等5个加工厂的大公司。产品主要外销美国,内销部分由生产办公家具的力友木业公司总经销。1986年,该公司与台南永兴木业公司合作,在台南共同开设家具超级市场,标志着台塑集团从木材业的生产制造进入制成品销售的商业领域。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5)
  同时王永庆又于1966年投资成立朝阳木业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木,加工夹板及其他各种木材制品,进一步扩大木材业务。该公司的前身为林义兴企业,1968年正式纳入集团行列,并更改为现名。其原来仅有合板及制材两条生产线,随着市场需要的扩张,经营范围逐渐扩及厨柜、家具、长柜、平切合板、印花合板、化妆纸合板等生产线。公司产品曾以合板为主力,主要供应海外市场,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等地。
  到了80年代初,由于国际合板业的衰退,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朝阳木业公司于1983年扩建了台中厂,以生产组合家具为主。之后,拥有高雄、小港、台中等3家工厂。直至如今,木材业及相关加工业仍是台塑集团经营领域的重要部分。
  1964年10月,王永庆投资4亿多元,从德国、意大利、瑞士、日本进口700多万美元的现代化设备,筹建台湾化学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化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兴建,彰化县八卦山下约1000亩的农田摇身一变成为工厂林立的一片工业小城。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从生产木浆到爆索丝、再到纺织加工的一体化纤维生产企业,它是台湾化纤及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永庆敢于投资台化公司,得益于他早年的木材生意经验与他的经营胆识。他多年与木材打交道,对木材有着超乎常人的专业知识。
  按建厂计划,每月需要750吨的木材枝梢材,这么大的需求量使人们怀疑有没有足够的木材枝捎来源,可熟悉林场作业的王永庆自知个中诀窍。
  台化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扩充。从此,台湾的纸浆不再需要从外国进口,节省了外汇,扩大了出口,甚至有人称“台化公司的建立给台湾纺织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王永庆在台湾的纤维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随着全球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新的海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拓展,王永庆于1973年在台化公司下设立尼龙丝、加工丝生产企业。1984年12月,台化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6)
  到80年代末,台化公司相继完成纺纱11厂、织布4厂与龙德螺萦丝厂等扩建工程,螺萦丝棉产能提高22%,年产能达到145万吨,成为世界第二大螺萦棉生产工厂。台化公司还首次在台湾用尼龙66开发工程塑胶(FBT),该产品也是台湾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工程塑胶制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化公司成为台塑集团另一个超大型企业,产品众多,包括纱、布、尼龙丝、林工丝、螺萦丝、螺萦棉丝、芒硝与清洁剂等。就其综合力量而言,台化公司可以说是台湾最大的纺织公司。目前,台化公司有化工第一、二、三事业部,纺织第一、二事业部及尼龙、工务等7个事业部;另有直属总经理室的储运处、彰化管理处、嘉义管理处、宜兰管理处、成品处、事业关系室、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
  纺织业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起飞。石化塑胶工业虽是王永庆的经营主业,但与纺织业密切相关,其许多化工产品就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
  1968年,为建立一体化生产体系,王永庆与亲友在宜兰县建立台丽成衣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化公司生产的化纤布,生产滑雪衣、茄克等人造纤维成衣产品。由于业绩优良,进而扩大生产规模,在新店建立了第二座化纤工厂。
  同年,台塑公司与日本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合资,各出资2000万元,成立台旭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台塑集团第一个合资企业,并在宜兰县礁溪乡的龙潭湖畔建厂,生产聚丙烯睛纤维纱(又称亚克力纱)。1973年始,陆续增加投资,添置纺纱及染纱设备,并开始生产羊毛混纺纱高级产品。经多年努力,亚克力纤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销量大增,除供应本地毛衣厂外,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在岛内外市场享有很高信誉。 1990年,台塑集团几乎囊括了除下游成衣部门之外台湾纺织业上游与中游的各项第一。南亚公司是台湾最大的聚酯棉、聚酯丝与聚酯加工丝生产企业;台塑公司是台湾最大的亚克力锦、碳纤维与地毯生产企业;台化公司是台湾最大爆蔡锦、尼龙丝、纱厂、尼龙加工丝厂与短纤平织布生产企业;关系企业福懋兴业公司则是台湾最大的长纤平织布生产企业。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7)
  今天的台塑集团,不仅是石化业的老大,而且成为纺织界的新霸主。而在台塑集团众多公司中,台塑、南亚、台化三家公司则是台塑集团的主力,被誉为王永庆累积财富的“三宝”,更是台湾制造业的榜样。
  以三大主力为核心的台塑集团,通过不断的扩张发展,于70年代末登上台湾第一财团的宝座。1978年,台塑集团企业总营业额第一次超过10亿美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80年代始,台塑集团的业务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到1983年底,台塑集团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员工近4万人,不仅仅是台湾第一大企业集团,也是台湾惟一跻身国际大厂商的民营企业集团。1984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的“国际五百强”排名,台塑集团跃入第202位。
  1994年,台塑集团营业收入总额高达2398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且营业收入成长率高达3471%,较百大集团平均成长1592%高出许多。除了国际石化业市场景气外,企业经营效率高也是重要原因。台塑集团共赚进287亿元。
  在《卓越》杂志列出的台湾集团“12个之最”中,台塑集团占有5个,分别是:营业收入最多的集团(2398亿元)、资本额最大的集团(1203亿元)、员工人数最多的集团(52万人)、赚钱最多的集团(税前纯收益为287亿元)及最大的制造业集团。王永庆也因此成为令台湾企业家们最佩服的企业家。
  王永庆自从生产经营PVC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于困境中找寻出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和作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事业帝国——台塑集团,创造了华人白手起家的奇迹,成为人们普遍学习和钻研的光辉范例。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1)
  王永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