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节
作者:大刀阔斧      更新:2021-02-17 11:44      字数:4737
  倮羟袄瓷鲜伲眯楦∫缑乐歉韫λ痰碌模揖鸵浯σ憎招蹋ㄒ恢痔耆ネ贩⒌男谭#⑷盟侨ケ呓涂选!闭庀略僖裁挥腥烁姨岱忪铝恕?br />
  光武帝实在是个明白人,可惜的是这样的明白人太少了。
  赵恒思谋着封禅,可还是担心宰相王旦不同意,王钦若安慰他说:“王旦那里您就放心吧,我去告诉他是您的意思,他还敢说什么。”完全暴露出了狐假虎威的小人嘴脸。
  可赵恒还是不放心,满脑子的心思,到了晚上也是抓心挠肝的睡不着,就信步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了掌管书籍的秘阁,秘阁里值班的是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杜镐。赵恒知道杜镐是饱学之士,便问他:“先生精通经典,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杜镐是个书呆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也不知道察言观色去琢磨皇帝问这话的意思,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这类事,其实就是古时的圣人,以神道的名义来教化天下的手段。”
  赵恒一听,这和王钦若说的一模一样,眼睛顿时就亮了,下定了实施封禅的决心。
  为封禅一事,赵恒犹豫再三,反复思量,可以看出他不是决断之君,后来他被王钦若、丁谓迷惑操纵,和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绝大的关系。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在赵恒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既然已经定了下来,赵恒就决定亲自解决宰相这一关。
  一天,他把王旦召进内宫,摆上一桌宴席,和自己的宰相喝起酒来,闲聊了一阵,就传令让太监拿来一壶酒,赏赐给王旦,嘱咐道:“这酒的味道很好,回家和自己的家里人一起尝尝吧。”
  等回到家里,王旦打开酒壶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分明是一壶晶莹的珍珠!王旦顿时想起了前些日子王钦若对自己说皇上有意制造天瑞的事,心里什么都明白了:看来皇帝决心已定,自己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他长叹一声,默默地坐了下来。
  从来都是下级给上级行贿,到赵恒这儿反了过来,皇帝给大臣行贿,虽然求的是宰相王旦闭嘴,可也看出赵恒行事还是厚道多多,若是换了秦皇汉武朱重八那老几位,弄急了会让你永远把嘴闭上的。
  一切阻碍都已搞定,“人造”天瑞呼之欲出。
  “天书”出炉始末(1)
  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春节,张灯结彩之中,赵恒宣布了一个神奇的消息。
  那天正是正月初三,京城里不时地传来爆竹声,读书人开始挨家去拜年,并留下“刺”(就是名片),一片喜洋洋的气氛。
  赵恒把文武大臣们都召集到了崇政殿,很激动地说:“就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半夜,我刚刚睡下,忽然看到屋子里出现了明亮的彩光,彩光中显现出一位头戴星冠、身穿绛红袍的神仙。神仙对我说:从下个月的初三开始,在正殿连续做一个月的黄箓道场,上天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神仙还嘱咐我不要轻易泄露天机,所以没有和大家商议这件事。”
  赵恒看看大臣们,见众大臣都听直了眼,心中暗暗得意,看来自己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于是他就继续说下去:“从十二月开始,我就素食斋戒,在朝元殿建了道场,诚心祈祷,整整一个月,从来没松懈,今天正好是到了一个月的时间,果然有好消息传来。”
  文武大臣中,除了王钦若和王旦等有数的几个人,其余的人都被赵恒的这个神话给说傻了,听到这里,有人急着追问:“陛下,是什么好消息,真的是天书降临了吗?”
  赵恒见自己这番话效果不错,嘴角浮起一丝得意。“今天皇城司上奏,说是在左承天门南面的屋角鸱吻上,有一条黄帛在那里随风摇曳。我马上派太监去察看,太监回来报告说那是一条两丈多长的黄帛,裹着一个青丝绳缠绕的好像书卷的东西,隐隐约约的还有字迹显露出来,这一定是神仙所说的‘天书’!”
  崇政殿里,大臣们彻底晕了,一个个目瞪口呆。
  眼看就要冷场,宰相王旦在心里叹了口气,脸上却堆起灿烂的笑容,进前一步施礼祝贺:“这是陛下诚敬天地,孝奉祖宗,仁厚勤政,和睦邻国……才感动上天,降下了‘天书’。”说了一大堆的恭维话,听得赵恒是心花怒放,众大臣这时也缓过劲儿了,都跪拜在地,山呼万岁。
  折腾了好一阵,大家都来到了承天门,为了表示敬重,就连赵恒都是步行过来的,两个太监上房取下黄帛,然后王旦跪着接过来,赵恒也屈膝下拜接过,君臣心照不宣地把戏演得郑重无比。
  “天书”到底是什么内容,大家都想知道,就恭恭敬敬地护拥着“天书”回到了道场,由知枢密院陈尧叟打开缄封,展开的黄帛上写的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冲。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三篇“天书”的内容可以想象得到,都是夸奖赵恒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还叮嘱赵恒以后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最后说的是大宋国运昌盛久远。
  看看这内容,哪是什么教化世人的天书,分明就是老天给赵恒写的表扬信,只不过在遣词造句上是模仿古书《尚书?洪范》和《道德经》的语气罢了。
  赵恒沉浸在计谋得逞的兴奋中,下令改元“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最奇的是皇帝还亲自下令,京城百姓大吃大喝五天,看来现在人们有喜事就摆上几桌的习惯,还真是源远流长。不过大臣们可就苦了,只能陪着皇帝吃点儿青菜萝卜之类的素菜。
  序幕既然拉开,大戏就无法停下来,只能按照预定的剧本演下去。下一步自然而然地到来,那就是纷至沓来的祝贺、祭告、赏赐,当然也少不了滚滚而来的马屁文章,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三月,开始有人说“正事”了,兖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进京请求赵恒封禅,赵恒还假装谦虚,但是吕良他们还是一再请求,赵恒就说:“这是大事,要郑重对待。”虽说没有答应,可是已经留下了活口。
  兖州的这个口子一开,“民意”汹涌如潮,各路民意代表纷纷请求封禅,宰相王旦在这样巨大的群众运动面前,只好顺从“民意”,率领文武百官、地方干部、少数民族代表、和尚道士等宗教领袖、名流长者两万四千三百七十多人,连续请愿五次,搞得惊天动地、盛况空前。
  民意啊民意,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民意吗?
  这使人联想到袁大总统想变成袁皇帝时的“劝进”,不仅有各地的官员,连乞丐、妓女都动员起来了,和劝赵恒封禅盛况有得一比。
  到了四月,天书又降临到了皇宫里的功德阁。
  天书屡降,虽然明知是假的,赵恒还是激动得满面红光,为了显示郑重其事,他下令建造玉清昭应宫来供奉天书,这是滥建宫观的起点,从这以后,靡费钱财国力的此类建筑越来越多。
  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疯狂是可以传染的,人们的兴趣都转到祥瑞上了,举国上下人人都在谈论这件事,祥瑞也是越发现越多。
  赵恒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想最后拍板去封禅。此时的赵恒做事还知道思前想后,他先把三司使丁谓找来,问在费用方面会不会有问题,丁谓也把准了赵恒的脉,极力迎合怂恿,说费用方面绝对没有问题。于是,赵恒正式下诏,宣布将在十九日到泰山去封禅。
  天书、封禅都顺利地运行,赵恒没有忘记王钦若的“功劳”,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并让他和另一位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还有好多人都参与到了封禅大典的准备活动之中。
  赵恒玩天书玩上了瘾,他在大殿上对众人宣布:就在五月十七日的夜晚,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仙告诉他下个月会有“天书”降临泰山。
  赵恒说得煞有介事,群臣没有人敢反对,这事就成真的了!
  他马上密令王钦若前去察看,果然在六月初六,王钦若从乾封县(今山东泰安)报告,有个不识字的木匠在泰山的树林子里发现了一条黄帛,黄帛上有字,这个文盲木匠就报告了皇城使王居正,王居正又报告了王钦若。
  这道“天书”大费周章,先弄了个不识字的木匠,再层层通报,搞得煞有介事,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天书”的真实性。(不知道赵恒和王钦若连续造假累不累!)
  赵恒再次大动干戈地迎接“天书”,宰相王旦领着群臣远远地迎接,赵恒也装模作样地跪拜,打开缄封,“天书”上写的是:“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天书”上别的都是陪衬,其实主要说的就是一件事:善解吾意,准备去泰山封禅。为了制造封禅的神圣,赵恒可谓不惜血本。
  “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是真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这句话虽然有些不中听,可事实上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天书”的接连降临,加上朝廷的大力宣传,大宋上上下下都已经陷入了狂热迷乱之中,大臣们一致同意给赵恒上尊号,拟定的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赵恒心里这个美,他有些飘飘然起来。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能不用“荒唐”来形容了,因为这出大戏的策划、导演之一赵恒(还有一个就是王钦若)居然神魂颠倒,时常发癔症,认为天书什么都是真的。
  人最难的不是骗别人,最难的是骗自己,赵恒成功地把自己骗倒了。
  狂热迷乱是可怕的,有人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浑水摸鱼,纷纷呈报各种各样的祥瑞,什么芝草、玉丹、嘉禾、瑞木,不一而足。这些东西当然不是那些献祥瑞的官员自己去找来的,而是驱使民力,到处搜刮得到的。
  深山大谷的找些灵芝之类的东西,虽然会使民力疲惫,但要和赵恒的“大手笔”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当初为了供奉天书,赵恒决定修建的那座玉清昭应宫,堪称是个耗费财力民力的无底洞。
  玉清昭应宫规模宏大。“凡东西三百一十步,南北百四十三步……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为了保质保量地建成,赵恒委任三司使丁谓为修昭应宫使,丁谓由此开始得到赵恒的充分信任。
  这么大的工程,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建造周期不可避免地会相当地漫长,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估计需要十五年时间,但丁谓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下令昼夜不停地施工,结果工期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起,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结束,提早了一半还多。
  丁谓使用的是人海战术,每天在工地上劳作的人有三四万之多。除了工地上直接建筑的工人,供应施工原材料的人就更多了,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广西等地供应木材,河南、山东、湖南、山西、浙江供应石料,广西、河南、湖南、江西、陕西、山东等地供应颜料,山东、湖北、安徽等地还得供应墨、漆等其他物资,史称“役遍天下”,看来不是虚言。
  各地官吏趁机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在南方砍伐木材时,由于丁谓定下的期限紧急,服役的民工被迫日夜加班,有的甚至劳累而死,就这样官吏还指责他们拖延误工或者说要逃亡,将他们的老婆孩子收押入狱。
  赵恒一个人的荒唐,演变成了全国的疯狂。
  花费了如此之多人力物力建造的这个专门奉安“天书”的玉清昭应宫,一派金碧辉煌,连绘画都大量使用黄金,还将四方古名画置于壁龛庑下,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可惜的是,这座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宏大建筑,仅仅十多年后便毁于大火。
  修建昭应宫除了劳民伤财,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因砍伐巨木深入远山,发现了浙江雁荡山这一风光秀丽的名胜。当现代人们徜徉在峰、嶂、洞、瀑“四绝”交辉的秀美山川之中,尽情欣赏灵峰夜色、灵岩巧石、龙湫飞瀑和雁湖日出等美景之时,万万想不到它们的发现,竟会和荒诞不经的天书有什么联系。
  有时人们追求的是一种东西,留下的却是另外一种别的什么,喧嚣一时的“天书”如同漂浮的泡沫,早已消失在历史幽暗的深处,无限风光的雁荡山,却演绎着经久不衰的胜景。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历史。
  浩浩荡荡上泰山(1)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初四,赵恒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
  大队人马在“天书”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开出京城汴梁,向泰山进发,隆重的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其实早在三月,朝廷就已经着手封禅大典的前期准备工作,赵恒计划经行的路线从那时起就热闹起来,厢军和“民工”们紧张的日夜施工,修建起富丽堂皇的驻跸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