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大刀阔斧      更新:2021-02-17 11:44      字数:4722
  便邀请好友毕士安等前来观赏,一起分享他的荣耀。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听说此事,派使者赐宴,众大臣纷纷赋诗颂扬,一时间热闹非常(和现在的领导题字相似,不过现在领导的字远远赶不上赵光义)。
  赵光义的书法好,围棋下得也不错(都是文人雅士的勾当啊),连当时的高手棋待诏贾玄,国手杨希紫、蒋元吉等都不是他的对手。据说赵光义对围棋钻研得极其精深,还创造出三个定势,名称叫“独天飞鹤势”、“对面千里势”和“大海取明珠势”。创造出新的定势,不是名家高手断不可能,中国第一个围棋九段陈祖德就以独创“中国流”定势名扬天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的名手有让棋的嫌疑,赵光义的棋力也会是相当不弱。
  许多大臣看到他痴迷围棋,又怕影响“龙体”安康,劝谏不断(当皇帝太不自由了,下个棋也被管制)。
  赵光义倒很平静,对进谏的大臣说:“我下棋不过是为了躲开六宫美色的诱惑,大家对此不用多说了吧。”似乎自己很不近女色的样子,其实赵光义喜欢下棋是真的,喜欢女色也是真的。李后主的妻子小周后貌美如花,南唐亡后随李煜客居京城,被他多次宣召“宠幸”,宋人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描绘的就是这件事。可怜多才多艺的李后主,国破之后还得承受妻子被侮辱的痛苦。
  风雅的赵光义不但强睡亡国之君李煜的老婆,还干过一些别的阴险之事。
  在他刚刚继位不久,还保持着和赵匡胤一样的私访习惯。一天傍晚他又微服出访,想到市场去听听人们都在议论些什么,不料看见一个乞丐因为乞讨不到东西急了,就满脸无赖相地靠在一家店铺的门口大骂起来,惹得人人驻足观看,影响了店家做生意,店老板也不敢得罪这个恶丐,就赔着笑脸劝他走。
  恶丐就是不理,照样大骂。(不给钱,就不走!)
  就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忽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位爷,不由分说一刀结果了恶丐,然后撒腿跑了,消失在薄暮之中。因为走得慌忙,杀人刀都没顾得取回。堂堂京城,光天化日下杀人,这可不是小事情。第二天赵光义严令开封府限期追捕。果然在限期内抓住了凶手,原来是店主人实在压不住火,就一刀杀了那个恶丐。
  赵光义对开封府的办案结果表示满意,嘱咐再查实一下,并把那个罪犯和凶器一齐带来让自己看看。等开封府尹来了后,他问:“审定了吗?”开封府尹回答:“审定了。”
  这时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赵光义回头告诉小太监:“把我的刀鞘拿来。”刀鞘到手,他把杀人的那把刀插进鞘内,居然顺顺当当、严丝合缝。赵光义阴沉着脸说了句:“这样办案,不是枉杀无辜吗?”然后一甩袖子走了,把开封府尹晾在那里尴尬不已。
  为了在刚继位时树威,一国之君竟然杀了个乞丐,把大臣们给耍得团团转,赵光义算得上阴险至极。
  另外,当时的开封府尹是他的皇弟赵廷美,里面牵扯的事情就多了,下面马上就会知道。
  等龙椅坐安稳以后,赵光义也力图表现得仁厚。一次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御花园侍奉他喝酒,结果这两个人喝得大醉,竟相互比谁的功劳大,两人还真争出火来,谁也不服谁,打起了口水战,皇帝被冷落在一边,真成了“孤家寡人”。
  侍宴的人见二人连臣子的礼数都没了,就奏请赵光义将他们抓起来送吏部治罪。赵光义一笑了之,吩咐把这两个醉鬼好好送回家去。第二天两个人酒醒了,越想越后怕,连忙去皇宫见皇帝请罪。赵光义更绝,装作什么也记不清的样子,对两个人说:“昨天我也喝醉了,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他化解于无形。
  对在朝廷上公然顶撞的大臣,赵光义也能宽容,寇准还是员外郎时,曾和他顶撞起来,赵光义生气了,想拂袖而去。谁料寇准竟拽住他的衣服不松手,硬是把事情给解决了才放赵光义回后宫。结果寇准不但没受处分,居然还得到了他的表扬。
  不只是对大臣,对身边的侍从赵光义也表现得很宽厚。喜爱书法的他经常练字,一天感觉砚中的墨有些发滞,下笔时不顺畅,就想把砚池里的积墨清洗掉,左右看看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就屈自己的“九五之尊”到池水边洗砚台。可巧,刚刚洗完,侍从就到了,赵光义甩甩手上的水,慢条斯理地说了句:“你们从哪里赶来的啊?”丝毫没有怪罪。
  在赵光义统治时期,仍然还有特务在明察暗访,横州知府王嗣宗抓住一个特务,不由分说就打了一顿乱棍,还上了枷锁扭送到京城,附带上了一本:“陛下不信任天下的贤人俊杰,反倒宠信这类人,让他们充当耳目,我私心里替陛下不值。”这还了得,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赵光义大怒,下令把王嗣宗枷起来押解进京。等到了京城,他也消了气,反而表扬王嗣宗正直,官升太常博士。
  赵光义生活比较节俭,不肆铺张。在一次宴会上,枢密使王显等一大帮锦衣玉佩的高官都出席了,饮宴之中王显发现皇帝竟然穿了一条旧裤子,不自觉就多看了两眼,赵光义发现了,呵呵一笑说:“我不穿新衣服,就是体谅纺线织布的劳苦,为天下人都能俭朴起个表率。”
  俭朴的赵光义痛恨腐败,对贪赃枉法的官员绝不轻饶。虽说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有一条例外,就是贪赃的官吏坚决处死。赵匡胤统治时期,就曾有大名府主簿郭,员外郎李岳,太子中舍王治,将军石延祚、桑进兴,洗马王元吉,侍御史张穆,左拾遗张恂等因为贪污被杀。
  到了赵光义时代,在整顿吏治方面也没放松,太平兴国三年,泗州录事参军徐璧,侍御史赵承嗣等也因贪污丢了脑袋。赵光义又下诏规定只要是贪赃枉法的官员,一律严肃处理,就是逢国家大赦也不能免罪,宣布这个制度“永为定制”。可见宋初无论赵匡胤还是赵光义,在反腐败上都是认真对待的。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终因高粱河之战中受的箭伤经年不愈,再次发作,不治而死。
  赵光义早年力图开拓,完成了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但在向北进军时几经失败,晚年被迫守成,内外形势也不太平,内有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外有北方的辽国南下侵扰,西有夏州党项部族的时降时叛,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形势不明的江山。幸运的是赵光义有知人之明,给继承人留下了寇准、吕蒙正、吕端等一批人才,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
  赵光义统治时期,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国力持续发展……一系列措施为宋朝稳定度过瓶颈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 和约,注定了的道路
  “听天由命”的皇帝(1)
  太宗赵光义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朝从扩张阶段进入了守成的时代。
  接太宗赵光义班的是真宗赵恒,他能当上皇帝相当地幸运,因为在通往龙椅的道路上,曾经有过几个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最大的障碍就是宋初几大谜团之一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据说是赵匡胤的老妈杜氏,在临终之前把赵匡胤叫到面前,问他:“你的天下是怎么得到的?”
  赵匡胤哽咽了半天,才说:“这是祖先和您老人家积善积德保佑的。”
  杜氏叹息一声说:“不对啊,你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以幼主管理天下,假如是年长成熟的皇帝,你还有机会吗?所以,等你百年之后要传位给三弟光义,光义百年之后再传位四弟廷美,廷美之后再由你的儿子德昭继位,这样朝政就会一直掌握在成熟的君主手中,社稷才会稳固。”
  赵匡胤听从了杜氏的话,让赵普记录下来,收藏在金匮之中,安放到宫中。
  这个“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即位以后赵普说出来的,当时杜氏和赵匡胤都不在人世了,成了死无对证的公案,而且当时赵普被政敌卢多逊逼得快到死路上了(赵光义也和赵普不和,矛盾多多),难保不是赵普为了免除杀身之祸、取媚赵光义编造出来的。
  四、和约,注定了的道路赵光义最犯愁的事就是继承皇位的不合法性,有了这个“金匮之盟”一切就都名正言顺了,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赵普也重新入相。
  要说这个“金匮之盟”可谓煞费苦心,它既安排了赵光义之后由赵廷美接班,延续了“兄终弟及”的方式,表明并不是赵光义贪图帝位,而是兄弟几个轮流坐天下;兄弟们坐完了天下,再传回到太祖赵匡胤一脉,没有背离“正统”的嫌疑——在那个年代,嫡长子继位制才是正常的,兄终弟及是一种非常方式。
  但是这样一来,也留下了一个赵光义不情愿的缺陷:皇位最终还是要交出去,无法传承给自己的子孙。
  因此,赵光义施展了许多阴谋手段,逼死侄子,陷害兄弟,把“金匮之盟”里所有的继承人都剪除干净。赵光义也许不够杰出,但也绝不平庸,可就这件事而论,实在是为后人所不齿。
  首当其冲的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光义对赵德昭实在是放心不下,出征幽州的时候也把他带着,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着,就这样还是出了事。高粱河战败,赵光义只身坐驴车逃跑,乱军无主,有人便提议立赵德昭为帝安定军心,虽然此事最终因赵光义生还作罢,却在他心里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打了败仗,赵光义心里不痛快,就连平定北汉有功将士的奖赏也不提了。赵德昭认为一码是一码,要是这时奖励平北汉的战功,会对恢复宋军士气很有帮助,于是便出头为将士们请赏。本来赵光义对有人欲立赵德昭为帝就一肚子不满,此时又认为他以请赏来收买人心,就更生气了,便气哼哼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好好赏赐一番也不迟啊。”
  这话里的含义太“深刻”了,分明就是在说:“等你夺权成功了,你再说了算吧。”生活中假如你的局长这样对你说,你回家肯定睡不着觉。
  赵德昭也被叔父皇帝的话说得惶恐流泪,越想越是想不开,竟抹脖子自杀了。赵光义猫哭耗子,痛哭一场将其厚葬。过了两年,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也糊里糊涂地“寝疾”而亡。这样,名列“金匮之盟”上的皇位继承者只剩下了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一人。但赵廷美也没有得好,几年后被人揭发有阴谋造反的行为,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看管起来。赵廷美生气又窝火,两年后在房州郁郁而终。
  赵光义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他把阻碍皇位传诸子孙的所有人都清除得干干净净,而且血腥味不大,比起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杀得兄弟人头滚滚高明得多——却也阴险得多。
  可就这样,也轮不到赵光义的三儿子赵元侃(即真宗赵恒)去坐那张龙椅,在他的头上还有大哥元佐、二哥元祐。
  赵光义很喜欢长得像自己的长子元佐,元佐人聪明,武艺也不错,但他很注重亲情,不止一次地向父亲为叔叔赵廷美求情,后来他知道赵廷美在房州忧郁而死,竟然伤心得犯了精神病。他不仅抡刀舞棒地乱打,还放火烧了宫院,赵光义大怒之下把元佐废为庶人,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历史上对元佐发狂也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真疯了,也有人说是“佯狂”,借此来表示对赵光义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究竟是真疯还是假疯,谁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因此便成了宋初的又一悬案。
  在雍熙三年七月,赵光义把二儿子元祐改名为元僖,并委以开封尹兼侍中重任,隐隐然有成为太子的迹象,可惜他福缘不厚,竟在淳化三年暴病而死。赵光义在迫害兄弟侄子时毫不手软,可父子连心,为此他罢朝五日,还写了《思亡子诗》。伤感的赵光义有一段时间根本不想考虑立太子的事,可高粱河之战中受的箭伤年年发作,他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了,立太子的事不能再拖了。
  至道元年,赵光义很器重的寇准从青州回朝,他自己掀起衣服,让寇准看溃烂发炎的箭伤,埋怨说:“你怎么现在才来?”然后问寇准:“我的那几个儿子,你看谁做太子合适呢?”
  赵光义这话问得单刀直入,让寇准很难回答。
  但寇准话说得十分得体:“陛下您这是在为天下选择君主,这样的大事,万万不可和后宫的女人、太监商量,也不可以问及臣下,只有陛下您自己选择能得到天下拥戴的人。”
  赵光义低头想了好久,赶走了身边所有伺候的人,缓缓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