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节
作者:吹嘻      更新:2021-02-16 19:44      字数:4785
  籽劭醇晃徊孛穹沤ヒ豢榍约河执永锉哒揖琶乩础U庑┣际锹懵对谕獗撸话僭囊灿校挥腥巳ツ谩?br />
  出了大殿的门,一般都有一个白色的香炉,两三米高极像藏式建筑的顶楼的圆顶。藏民把青的松枝泼上青稞酒,从香炉的圆洞里边塞进去,青色的烟从香炉的各个空里边升起,散发出一种松油的浓烈香味。大殿的门口,听人家的导游在小声的讲,大昭寺里各个大殿里边的佛分工不同,有主事爱情的,有主事官运的,有主事生死的……,各种各样,涵盖人的七情六欲,生老病死。祈求佛保佑,要事先弄清楚这个佛事管什么的,胡乱地拜,会出事情。譬如,有的活佛管病死膏肓,你心里边一定要想着祈求病去康健或者为亲人在阴间求的一个好的日子,你就不能想别的譬如祝福你的爱人,那会给你或者你的他带来厄运。刘颖吐了吐舌头,大家面面相觑,这阵子,也不知道被多少个活佛摩了顶,也不知道自己那一刻心里都想些什么?笑颜妖一拍脑门子:操,早说啊!
  老浪不在,大家似乎都没了主心骨,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出了大昭寺,大家重新回到茨旦朗杰的店里。店里的小姑娘说老板和你们的朋友一起出去了,说是一会就回来,有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电台喊他。一路望就拿起手台呼叫老浪,电台里传来老浪的应答声,说是马上回来。没过几分钟老浪和大家会合,和茨旦朗杰道再见,在附近找了个川菜馆匆匆吃完午饭。在老浪的导引下,大家伙又游览了八廓街附近的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等地方。天色将晚,老浪告诉大家,这里的藏族摊贩有一个古老的习俗,他们会对每天第一位买主和收摊前的最后一位买主比较优惠,从第一位买主那儿收到的钱在货摊的商品上拍打几下,意味着可以招财进宝。几位女士一声“真的?”在得到老浪的肯定答复后,大家兴奋地高叫一声,一哄而散冲着周围即将收起的摊点奔跑过去。
  今夜鹰归何处
  五十四
  五十四
  将近一年过去了,老浪又一次站在西藏的路标下边,心里边真是感慨万千。他站在指示牌下边特意让摄影师给自己来了那么一段特写。他总觉得西藏的天空和山水即使和一米之外的青海连在一起,还是有着太大不同的感受,仿佛是两个世界,一个荒芜无边譬如可可西里,一个充满着神秘的诱惑和勃勃生机。
  类乌齐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余脉伯舒拉岭西部,唐古拉山余脉他念他翁山东端。类乌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繁多,素有“藏东明珠”、“西藏小瑞士”之称。类乌齐镇历史悠久。除了著名的类乌齐寺外,还有伊日温泉、马查拉溶洞等自然景观。
  类乌齐寺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从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的介绍,类乌齐寺,本名“扬贡寺”,藏语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由桑吉温始建于127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寺是西藏东北部著名的噶举派寺院,具有藏、汉及尼泊尔结合的建筑风格。
  类乌齐寺的修建,与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的发展密切相关。达隆噶举是藏传佛教塔布噶举的一个支系,由噶斯家族的塘巴扎西白(1142~1210)创建于拉萨以北彭波的达隆地方(今林周县境内)。达隆噶举在西藏佛教史上地位高、影响大,一直传承至今。
  从塘巴扎西白任法台(俗称“达隆法王”)起,到第四任法台桑吉温(1251~1296)时,由于内部不和,桑吉温仅任法台一年便卸任,改由玛庞衮波扎西喇嘛继任达隆法台,为第五世法王。桑吉温离开彭波扣,在康区类乌齐(意为“大山”)一带寻址建寺,于是1277年在色曲河上游的“纳衣塘”在坝上、德钦颇章神山前始建了扬贡寺和“萨玛”大殿,并首任法台。后来乌坚贡布法台于1326年又建成独具特色的“查杰玛”大殿,成为达隆噶举出现了两大传承系统:人们将彭波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亚塘”,意为“上部达隆”;康区类乌齐寺所传的达隆噶举称为“达隆玛塘”,即“下部达隆”。两寺创始人均出自噶斯家族,并以“温举”(家族子侄继承)方式传承。从噶斯·桑吉温开始至现任寺主登江嘉措(系西藏自治区佛协常务理事)已传承二十三代。至第十二世法台时形成了活佛转世系统,共有“吉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
  类乌齐寺大殿查杰玛造型独特,华丽宏伟,主体建筑高达30米。大殿为三层,分别由三种颜色绘饰:第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三种颜色涂抹竖形纹饰,每道竖条有1米多宽,每面墙各35条,富有装饰感。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柱高15米;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抹红色,楼高9米;第三层为“白殿”,墙体抹白色,楼高5米,沉稳神秘。殿顶有高耸的金顶,玲珑升腾。
  查杰玛大殿外观呈正方形,面积2856平方米(长56米,宽51米),给人以沉稳庄严和神圣之感。底层绕寺一周设有无数个转经筒,供善男信女们转经朝圣。红殿和白殿逐渐向里收分,又饰以飞檐金顶,呈飘逸升腾之势。条花殿内供有众多佛、菩萨塑像,悬挂有不计其数的唐卡,据说历史上该殿有中有大小佛像四万余尊,足见其规模。二层红殿内在两面巨大的墙上绘有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地再现了噶举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人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显示了高超的艺术。三层白殿内则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有相传为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达隆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紫金像,据说佛像内藏有佛祖的舍利和一节指骨。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54幅,其中历经一千多年的有12幅,其余的至少也七百多年的历史,还有2幅大型丝绣唐卡。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书,其中有九百多年历史的在靛青纸上用纯金汁抄写的佛经5部。此外,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有据说是用龙泥塑造的印度菩提伽耶塔像1尊,已有二千四百年历史;有用乌铜造的“嘎丹塔”3座,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方和尼泊尔、乌仗国、克什米尔、汉地及西藏本土的佛像212尊,已有第五在至一千年历史;有清代雍正皇帝赐赠的缎子座后屏1件、象牙碗1只、象牙狮1只、象牙桌面1块;有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金银镶嵌茶壶1只、大象牙1只;有格萨尔王的镀金马鞍1套和他手下大将德玛、兴巴、囊俄的马鞍具及大将江色等人的宝剑2把;不有大型银塔3座、铁质霹雳三角剑2柄、铁质霹雳金刚杵1支等。这些珍宝一般轻易示人。老浪他们得到了特殊许可,才有幸目睹并仔细拍摄记录。
  类乌齐寺在藏区的重要影响和特殊的政教地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相传,元朝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她将自己的一半财产作为该寺的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类乌齐寺第三世法台杰哇坚赞为国师,并赐封册、印信和衣帽;清雍正帝赐封第十三世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御封第二十一世法台衮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爵位。由此可见类乌齐寺在西藏尤其是藏东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类乌齐寺是康区影响最大的寺庙之一,曾长期掌管类乌齐一带的地方政教权力。该寺作为下部达隆的主寺,拥有属寺58座,分布在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信徒甚众,曾常住僧侣两万五千多人,到20世纪中叶亦有两千人。
  类乌齐寺每年夏季固定的跳神时间为:第一天跳“玛尔羌姆”;第二天跳戴面具的众本尊法舞第三天跳护法神舞。届时还要举行赛马、表演马术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从老喇嘛和当地藏民的讲述中,可以想象得出类乌齐寺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寺院已经破败,没有藏民在愿意把全部家产捐给寺院,寺院里仅有的几名喇嘛天天陪着成群结队的懒散的狗还在告诉人们,这里仅有的一点活力。寺庙内的禅房里胡乱摆放着数以万计的用金汁写的经卷,距今都已经上千年了,用羊皮等特殊材料做的书页至今保存完好。老浪们扛着摄像机拍摄的时候,老喇嘛就通过翻译请求能不能给上边反映下保护这些经书不再受日晒雨淋,老浪看着心痛,答应一定给帮忙反映。这一期的节目就是围绕着如何保护边远落后地区寺院文化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昌都地区的公路交通路况比较差,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塌方,道路时常被冲毁或者堵塞。105公里路程有很多盘山路,泥泞、弯曲、狭窄,沿途风景异常秀丽,森林变得多了起来,河流从横交错,雪峰依然高耸入云,车队在颠簸中行进了七个多小时,才到达康巴人的中心地带——昌都。昌都在藏语中是“两河交汇”的意思,是扎曲河和昂曲河交汇的地方,属于澜沧江的上游。据记载,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区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所述:“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自己的版图以后,在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地区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区也受固始汗的统治。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民国(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地区为25个宗。
  昌都地区的自然景观由数不清的湖泊和峡谷、河流、雪山组成,多达几千种的古老的树种、多种珍稀动物在此扎根繁衍。人文景观主要是寺院,著名的有强巴林寺、噶玛寺、同卡寺、多吉扎寺、孜珠寺等。等老浪们把几个著名的寺院拍完,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等他休整完两天后,西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山上的冰雪开始大面积的融化,河流开始重新唱起歌,变得充满生机起来。老浪开始向西,首先返回类乌齐,然后再向一百四十多公里外的丁青县城。
  丁青县城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是孜珠寺和丁青寺。据丁青寺寺院史书记载,该寺属原始苯波教改革归属明教的教派,位于德格县扎科乡,该由大喇嘛丹巴钦绕始建于公元587年,既藏历第一个绕日前40年,距今以有1416年的历史,是康区苯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是成为康区苯波教派最高学府和苯波教祖寺。1983年经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开放寺庙。目前县境内有苯波寺庙10座,有僧侣近600人,其中有活佛5名,众绕觉7人。这10座苯波寺庙中,以丁青寺历史最悠久,岳巴乡的日班寺、中扎科的基扎日哲寺、浪多乡的措通寺等的历史也已逾千年之久。就寺庙规模、僧侣人数来看,丁青寺为之最,向有康区苯波教祖寺之称;温拖乡的满金寺则在寺庙规模、僧侣、教派声望等方面仅次于丁青寺。
  作为藏族地区古老而原始的宗教,苯波教早在隋唐之前便已在德格地区普遍存在。公元7世纪,苯波教在德格地区仍属唯一的宗教;公元7世末、8世纪初,县境内便已有了丁青寺、绒戈寺、仲萨寺等苯波寺庙。《德格世德颂》载,于8世纪初逃难至康北地区的德格家族前9代均为苯波信徒,世代在邓柯、德格一带传演苯教。公元11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宁玛派(旧派)传入德格、噶当、噶举、萨迦派也相继传入德格并迅速扩张势力,极大地削弱了苯波教的实力。明末清初,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与德格土司组成军事联盟,消灭了独尊苯教的甘孜白利土司武装力量,在这次战争中,德格地区苯教势力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残存下来的苯波寺庙为求得生存发展,纷纷归顺势力迅速扩大的德格土司,纳入德格法王的管辖。此后,历代德格土司均奉行较灵活的、不分教派一律给予挟持的宗教政策。县境内苯波寺庙也在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