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节
作者:两块      更新:2021-05-09 17:44      字数:4701
  再次,现代人类的胜出和进化的继续。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在给地球动物分类时,把人类的种族分为四种;即白种、黄种、黑种和红种。林耐之后的分类学家们又有划分出五种的,在前四种的基础上加上“棕种”。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说,现在世界上有“三大人种”即白种、黄种、黑种。应该说这三大人种就是人类种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从人类庞大的种群中胜出的佼佼者。他们之所以能胜出,这与他的身体条件有直接相关。如他们在地球环境中劳作时体形比例合理,不甚高也不偏低,身体结构功能稳定,合适而安全,比如上身与下肢的比例合适,上肢不过长、手指灵巧易动,不像爪那样生硬,双目、双耳、双鼻孔,既利于防身、远视、远听,也利于体内呼吸的畅通;大脑聪慧,富于创造性,语言从口出,不在腹中嘀咕等,都是现代三大人种在身体条件方面优于其他种族的表现。因为有这么多优势,大自然在选择时自然要照顾到优势人种的繁衍,这样,目前地球上通过进化和自然选择,筛选或沉淀下来的优秀种族遍布全球,这既是自然选择理论的巨大胜利,也是适者生存原则的具体体现。
  那么,现代三大人种的胜出就意味着人类进化的终止吗?不是。严格地说,人类的进化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他和地球生物的进化一样,是要经历由低到高、由繁到简的漫长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假如“巨人族”“独眼族”之前的进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次筛选的话,那么,现在面临的较高一个层次上的进化,比如前述的“小人族”“卵生族”、“短尾族”、“恐龙族”、“鸵鸟族”、“鸳鸯族”、“腹语族”、“绿肤族”等种族,经科学考察他们还生活在地球上。他们的存在说明人类种族的进化还没有进入人们想象的某种高级阶段,虽然他们已被优胜人种驱赶到了边远偏僻地区,但他们仍然生活在地球上,并没有离开地球环境,也没有被地球的环境所淘汰,比之“巨人族”“独眼族”他们在地球环境中生存的优势还稍大一些,还不能立刻被地球环境所灭绝。所以说,地球人类的种族进化还在继续中,还没有完成初级或接近中级的进化,这是我们应该明确承认的最基本的事实。
  第五章:人类的适应性进化与进化论的得失(9)
  总之,今天大家公认的白种、黄种和黑种这“三大人种”,都是从外星文明迁徙“到达”地球的人类种群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筛选出来的,是原有人类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的沉淀,是人类种群中的“优胜者”和地球环境的“适者”。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它与传统的种族理论大相径庭,甚至是传统学说的背反。但是,必须要声明清楚:不能因为它不是传统种族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就认为它是“出格”的,或是错误的,恰恰相反,人类的种族进化正是在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的无形下通过种群内部的优势竞争实现的,这似乎更符合地球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那种由猿变人的进化论,才是对地球生物进化规律的不遵和逆反呢!
  二、人类的宇宙生物生理特性
  毫无疑问,我们要研究木本植物,就不能拿一些草本的植物来当木本植物研究,要研究骏马就不能以老鼠来代替。同样,我们要研究人类的基本生理特性,也不能拿普通动物的生理特性来代替人类的生理特性。人类毕竟是人类,动物毕竟是动物,这两种生物不仅有着渊源上的不同,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有着天壤之别。
  以往对人类生理特性的研究,都是以传统的模式为基础,注重研究人类与动物之间如出一辙的共同点,以此来证明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从胚胎学的角度研究人类与动物在胚胎方面的共同点;解剖学从生理结构方面研究人类与动物在这方面的相似性;遗传学从基因传承方面研究人类与动物的高度一致性,分类学从动物谱系角度把人类与灵长类分为一个种属的尝试等。所有这些研究人类的相近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证明一个观点;人类源于动物界,与动物有着高度一致的生物生理特性。自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以来,这种“同向性”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止过,研究的专题细小到了不再能细小的地步,但研究仍在继续。
  我不是对传统的这些科研工作诉说什么,或者挑剔什么,我没有这样的资格,也没有这样的兴趣。我想说的只是一句话,有关人类与动物同源同根的“同向性”研究似乎走进了一条狭小的暗道,路子越走越窄,最终恐怕连出口都没有。我的意思是,这些传统的研究工作是否需要来一次方向性的回转,或是学科研究方面的“回头看”?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学研究,只有齐头并进地朝前走着,从来还没有回转头来朝后看过;前面的路越走越狭窄了,然而真正的阳光大道却在身后。
  也许,专家学者们不一定能认同我这种浅见。为了避免误导,造成难以收场的不良后果,不妨我先当个“先头兵”,回头试着走几步:要是我遭遇的尽是坑洼、陷阱,甚至不幸,大家就可以我为鉴,不再回头当牺牲品了;要是前途还可以,至少不能把人陷进去,那我就希望有志同道合者跟上我来,让我们共同上路。
  要说“回头看”的事,其实也不难,让我们从反方向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就清楚了吗?传统一直是在走“正道”,我们反其道而行;传统一直是在寻找共同点,我们试着找一些不同点。
  要回头寻找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作比较:
  1。从地球生物的分布看,人类与动物适应地球环境的情况不同
  第五章:人类的适应性进化与进化论的得失(10)
  地球上的普通动物,对气候、温度、土壤、湿度的地理环境非常挑剔。斑马、猎狗、狮子生活在非洲干旱与半干旱的大草原上合适,移至沙漠地带它们就不得活;骆驼只能生活在大沙漠中,北极熊只能生活在北极,企鹅只能适应南极的冰天雪地,如果倒换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它们就会立刻绝种。所谓的人类的“近亲”猿猴猩猩类,也只能生活在低海拔的密林中,让它们到高原上尝一尝冰雪的滋味,它们恐怕也不得活。有些动物喜热,有些动物喜冷,有些动物在干旱炽热的环境中活蹦乱跳,移至潮湿寒冷的环境它们就会死;有些动物在低洼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自如,放到干旱高海拔的地方也没命。有些动物飞上天就有了用武之地,有些动物入了水也能自由自在,如果颠倒一下位置,它们都活不过一小时。也就是说,地球动物在地球环境中并不是普遍能适应,都能生存下去,它们的这种特殊的适应性或适应地球环境的特殊条件就决定了地球普通动物的巨大局限性和有限性。
  相对地球上的普通动物,作为宇宙高级智慧生物的人类就大不一样了。毋须多言,首先,我们人类分布在地球环境的每片土地和每一个角落,凡是动物能生存的地方人类都能生存,动物不能生存的地方人类照样能生存下去,比如环境条件最差的北极和南极,都有人类的足印,天气最热的赤道也是人类的聚居区,其他温带就更不用说了。人类的这一优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其次,在人类种群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胜出”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领地,白种人以欧洲为主,黄种人以亚洲为主,黑种人以非洲为主;假如我们颠倒一下环境,让非洲人到亚洲来生活,让亚洲人到欧洲去生活,让欧洲人到非洲去生活,即使有这种“大颠倒”的生活,人类也只是对地球不同的环境“稍有不适”罢了,决不会立刻毙命,更不会影响他们的后代。可以说,地球上的任何环境的置换都不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再次,人类在干旱条件下能生存,在潮湿地区也照样生活着,在水中可以畅游,在天上也可以借助机械力量来去自如,人类的巨大耐力,地球动物们恐怕望尘莫及。一般说,人在没有食物的特殊环境中最多活20天左右,可是2005年印度地震的废墟中挖出一个幸存者,她竟然被活埋在废墟下活了62天,这样的奇迹动物们就没有能力创造。
  纵观人类与动物适应地球环境的情况,人类要比地球动物优越无数倍。人类能生活的地方地球动物生活不了,地球动物不适应的环境中,人类却生活得很滋润。这说明,地球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极差的,虽然它们都是地球本土的“土著”和“主宰者”,但是它们的这种近乎苛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它们的普通性和一般化,甚至可以说地球动物就根本没有资格和人类比试什么,它们的生存局限太大了。而人类就完全不同,人类能适应地球中的任何环境条件,比如进化论者说,古猿在东非的分裂是因为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一部分活得很好,另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始祖的那一支差不多灭绝了。古猿这样脆弱的适应能力,是怎么演变成人类的呢?简直不可思议!所以,人类作为宇宙高级智慧生物,他们不仅在精神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即使在生理或身体的适应性方面,远远超越了地球动物。人类的这种极强的环境适应特性决定了人类的宇宙生活特征,他们来到地球是这样优秀,如果迁徙到别的星球上生活,照样是生存的强者。
  第五章:人类的适应性进化与进化论的得失(11)
  2。从生物的生理特征看,人类与动物各器官的功能没有可比性
  以往的研究从多方面证明,人类与动物界的诸多共同点以及相似性,说明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到灵长类出现,人类的“真相”就已萌芽,所以人类才从猿猴类中分离出来,经过诸多奇迹般的淡化,最终变成了人类云云。其实我们从以往的科学研究中看到的只是人类与动物相同的一面,而另一个不相同面从未见识过,这就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出现一些偏差,说明目前的科学也是很有局限和偏颇的。
  说实话,人类身上的任何器官都比动物身上的器官多出好几倍的功能。如:
  头颅,动物的头颅轮廓不鲜明,形状各异,是横向呈现,与其躯体相平行,除了它是身体的一部分之外,没有更多的功能;人类的头颅就不同,它是竖向直立,与人的躯体相一致。人的头颅呈扁平状,轮廓清晰,与连接的脖颈的比例合适,面部各器官与头颅的位置也十分恰当。人的头颅的这种呈相、造型恰好是佩戴各种帽饰的胚模,生活时可以戴便帽,可以在头上缠绕、盘辫、战争中的人可以戴防护帽、宇航员可以戴宇航帽,有特别生活习俗的如非洲等地,头颅还可以作为顶运工具使。总之,地球动物的头颅只是头颅,除了身体的一部分,别的用途几乎不可能;人类头颅的造型既是智慧的“仓库”,又是胚模,可适用于各种头饰的佩戴,当然不戴任何头饰呈光头也无妨。
  再看呈现在头颅上的这些复杂的器官:动物没有单独的头发,它的眼睛、鼻子、耳朵、嘴,除了本身单纯的功能外,别无他用;人类的这些器官就不一样了。
  头发,是保护大脑和智慧的,因为脑颅部分只有一层头骨和头皮,容易受寒;头发也可以成为各种头饰的铺垫,使一些坚硬的头饰不至于把头弄痛,一些易滑的头饰不至于滑落,头发做成一定的造型,可美容美身,既能体现人的个性,也是人体整体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眉毛,它的最基本的功用是阻挡住额上的汗流,让汗流分流到两边的脸颊上去,不让渍湿眼睛,影响正常的视力;眉毛的这一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类就是靠劳动和汗水生活的智慧生物,地球生物就不具有这样的眉毛功能。眉毛的另一个功用是美容的作用,它是额间风景的一道分界线,它的粗细长短浓疏直接影响面容的美容效果。
  眼睛,是人体中最有透明性的器官,一般称它为“心灵的窗口”。眼睛的第一功能是视觉效果,它是人与外界取得联系,并建立某种视觉关系的重要器官,但人的眼睛的视觉能力不如一些动物,如鹰的眼睛从几千米的高空能看见地上的一具死尸,人眼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的视力不如动物,但它的对称性前视的造型以及夹在中间的矮鼻梁,又为它佩戴各种镜饰创造了条件。它佩戴上普通镜饰是一种装饰,佩戴上特殊镜饰就是对视力功能的加强和延伸。所以,人的眼睛的视力不如某些动物,但人比动物们看得更远,更清晰,比如人眼对准天文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数亿光年远的天体,这对地球动物们言,连神话都不是,干脆无法想象。除此,人的眼睛也是美容中的核心部分,一对闪闪发光的大眼睛可以决定一张面孔的美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