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两块      更新:2021-05-09 17:44      字数:4738
  宙中漂浮的一粒尘埃,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6)
  和天文学的曲折发展一样,在人类起源的认识方面,经历了同样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在前文中已经介绍了人类起源的各种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些假说按出现的时序和假说中的科学内涵分个类的话,人类在自身起源的认识方面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神学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各种神话传说,特别像《圣经》这样具有完善思想体系的宗教起到了主体和主导作用。《圣经》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星辰是神创造的,地球上的一切无机物和有机物都是神创造的。人自然也是神创造的。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先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了“亚当”,神看着“亚当”一个人孤单、寂寞、无助,就乘“亚当”睡着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胁骨,掺到泥土中,创造出了“夏娃”。神把“夏娃”领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⑥人类自从神的创造中诞生以后,就开始了人类苦难的历程:亚当和夏娃被安置在伊甸园,受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开启了人类智慧,神因此而惩罚了人类,用洪水将人类文明毁灭殆尽,只留下诺亚这个“义人”,造方舟躲过了死难,等洪水退去,诺亚重新开始建立新生活,生了很多孩子,诺亚把他的孩子们疏散到世界各地。现在的人类,就是诺亚的孩子们的后裔。《圣经》编排的人类起源犹如一个漫长的传奇故事,有板有眼,有根有据,1000多年中是西方人确信无疑的事实,也是西方文化发展中位居灵魂的东西。
  除《圣经》中影响颇巨的“神创说”之外,在东方各民族中也有自己民族坚信不移的“创世记”。汉族有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氏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即使像土族这样的少数民族也有他自己民族的创世神话;在《土族格萨尔?阿布朗创世纪》中说:天神派同样具有神性的“阿布朗”到世上来创造人类及其生活,他通过“梦”和龙部落的三个女儿生了好多孩子,然后把这些孩子疏散开去,各自建立自己的生活基地,如此一代代的繁衍生息,就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等等。⑦
  总之,人类起源假说中的神学认识阶段是很漫长的,大致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时间。直到十九世纪,“进化论”诞生后,人类的神学创世神话才算宣告结束。
  第二阶段:现代科学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酝酿期是在18世纪,而“进化论”假说的确定是在19世纪中叶。
  18世纪,瑞典的生物学家林耐,在总结前人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创立了生物分类学。林耐在给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作了比较,发现人和猿都有二心目、二心室,都是胎生,都有两对门牙,胸部都有一对乳房。人与猿的这种惊人相似性,使他毫不犹豫地将人、猿、猴归入一目,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纲动物。林耐的人、猿同类的划分为之后的进化论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19世纪初,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他假设,由于猿类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下到地面寻找食物,必须用前肢摘取食物,用后肢直立行走,久而久之,手足这种分工就确定下来,渐渐进化成一种新的物种,最后演变成原始人。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7)
  林耐的人、猿同类论和拉马克的由猿变人,成为18世纪至19世纪初进化论思想的有力基石,它不仅第一次打破了“上帝造人说”的宗教神学假说,而且为进化论学说的最终成形铺平了道路。
  继拉马克的《动物学哲学》之后,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在此书中对人类起源只提到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当时,研究古生物学家赫胥黎立刻响应达尔文的“启示”,集中搜集和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从猿到人的桥梁,继而提出: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个祖先分枝而来。”⑧1871年,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出版,它不仅阐述了人、猿同祖的进化理论,而且具体指出人类是在新生代第三纪末由冰河时期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而来。从此确立了人猿同祖的进化学说,成为人类起源假说中现代科学认识阶段的一座里程碑。
  达尔文之后的100多年间,现代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探索人类起源的现代科技也有了新的突破。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项技术值得高度关注:一个是碳―14测定法;另一个是人类基因工程的排序。
  “C14是一种活跃的放射性同位素,产生于大气之中,能够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动物身上。因此,几乎所有有机物中都包含有C14。有机体死亡以后,它就开始以一个稳定的速率进行衰减,每5730年减少一半。因为活着的有机物中的C14一直可以得到补充,数量始终是恒定的。所以,C14技术就为确定古代遗址中的有机物的年代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分子钟。”⑨
  与C14测定技术晚50年出现的人类基因图谱,是研究人类起源方面的又一大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2003年4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由美、英、日、法、德、中六国科学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杨焕明说,基因组序图首先在分子层面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份生命‘说明书’,不仅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石,推动了生命和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而且会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⑩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是通过研究世界各种族女性的遗传物质DNA,提出了人类的一个共同老祖母是在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结论。之后,相近的结论不断问世,这就是目前在人类起源方面比较流行的“夏娃说”。
  尽管如此,在科学认识人类起源方面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学在人类生活的这个环境中似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面对人类史前的无限黑暗,面对人类未来的不可预测,特别是面对宇宙生物由此进化而来这些重大的课题,目前,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还是很落后、很软弱的,至少它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些重大课题,科学探索的脚步还处在“初试锋芒”的试探阶段。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还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力,在某些领域非常先进,某些层面上科技向实用方面的转化比较突出,但现有科技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科技向星外神秘世界的延伸和探试就更是“纸上谈兵”了。第三个方面,自然太博大了,宇宙太浩瀚了,而生息在宇宙 “尘埃”(地球)上的人类又太渺小,太微不足道,和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几乎没有可比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人类的科学比现在发达十倍、百倍,也无法解开人类史前生活的黑暗迷雾,无法正确地揭示出人类起源的奥秘。这即是科技能力尚很薄弱的有力证据之一。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8)
  正因为如此,目前的地球人类在研究和探索人类自身的起源,犹如探索宇宙世界的浩瀚无边、高深莫测,总是留下一些科学探试中的遗憾,包括科学自身的缺陷和科学家的有意“回避”。
  那么,在目前人类探索自身起源的假说中有些什么不足和缺陷呢?还在“历史”的初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不高,出现长期统治人类思想的“神创说”也是情有可原的;如今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发展了很多,很多技术在古代是没有的,在这样强势的科学研究条件下还会有什么不足或缺陷呢?我的这种说法是否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自己无能,还嫌别人做得不好?凡此种种的疑问吧,肯定会提出不少,但我还是要郑重地说:科学的人类进化假说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它回答不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所以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进化学说依然不可足信。
  理由何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是有限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作用一方面将它总结、概括、抽象,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将这些成果转换成实际应运中的实用技术。人类从最早的石器开始,逐渐发明、创造和完善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们要说,人类迄今的科学知识体系仅仅是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只适应于相应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发展水平,没有可能超越人类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举一些自然科学家的遗憾来说明。
  《自然科学之谜》一书中载:“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刊登了斯韦特兰娜?哈卜利茨卡娅、斯韦塔?库金娜的文章,认为在20世纪以来,三个看来不可动摇的科学理论――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的来源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越来越受到置疑。一些科学家认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和光速无法超越的说法站不住脚。”11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些具体分析。
  先说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遗憾。
  爱因斯坦是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他“因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我们都知道,他在宇宙学方面也创造出了光辉的篇章。
  要说爱因斯坦留下的遗憾,我们还得从他创立的“静态宇宙模型”谈起。“宇宙学原理还认为,三维空间的均匀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的,爱因斯坦觉得其中最简单的情况就是静态宇宙,也就是说,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这样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时刻均匀各向同性,就永远保持均匀各向同性。爱因斯坦试图在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前提下,求解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场方程非常复杂,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条件(宇宙最初的情况)和边界条件(宇宙边缘处的情况)才能求解。本来,解这样的方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爱因斯坦非常聪明,他设想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没有边自然就不需要边界条件。他又设想宇宙是静态的,现在和过去都一样,初始条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对称性的限制(要求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方程就变得好解多了。但还是得不出结果。反复思考后,爱因斯坦终于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广义相对论可以看做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只包含‘吸引效应’,不包含‘排斥效应’。而维持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必须有排斥效应和吸引效应相平行才行。这就是说,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不可能得出‘静态’宇宙。要想得出静态宇宙,必须修改场方程。于是,他在方程中设了一个‘排斥项’,叫做宇宙项。这样,爱因斯坦终于算出一个静态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2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应该是非常自信的。可是随着河外星系“红移”的发现,爱因斯坦精心设计的静态宇宙模型很快被否定。为此,爱因斯坦一再宣布放弃“宇宙常数”项,自己也非常愧疚地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第二章:历史与人类起源假说的局限(9)
  爱因斯坦的聪明是无可挑剔的,他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且处理得也还满意。但是在爱因斯坦的大智慧的深暗处,他似乎巧妙地回避了什么。比如宇宙的“边界”问题,他设想是“有限无边”的,“边界”这一复杂的问题就被轻易地放过了;宇宙又因是“静态”的,“初始条件”也就放行不论了。但是要求解“静态宇宙模型”的方程,仅有“吸力”是不行的,他就加进去一个对立面“斥力”,这样就使宇宙的力场达到了某种平衡,宇宙就以“静态”的模型建立起来了。然而爱因斯坦的聪明毕竟是一种地球人类有限的聪明,毕竟是一种人为的因素所致,它与不断“膨胀”中的宇宙模型是相悖的,这就使爱因斯坦遗憾终生。
  诸如此类的遗憾和迷茫,在科学巨匠牛顿身上也发生过。牛顿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神学家。在他之前,“由伽利略开始的工作,至牛顿集其大成。牛顿证明:物体靠相互吸引而运动的假说已足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