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淘气      更新:2021-02-17 11:27      字数:4797
  来的坚贞,这种坚贞说明当时西夏文明的一种发达程度。据了解,在当时西夏的文明程度是要远远高于蒙古人的。一些资料对西夏城池的描写,也可以映射出西夏当时的经济已是非常繁荣。一切的这些只有交给历史学家来不断地考证和充实了。
  西夏的灭亡对蒙古人来说扫清了灭金路上的最大障碍,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金国此时的局面岌岌可危,它在这个准超级强国面前已经颤栗不止,似乎只待蒙古军队前去予以接收了。
  第六章 静看宋金形势 亲定攻金战略
  金国对于成吉思汗来说就像是永远也抹不平的伤痛,虽然双方在扫平塔塔儿部时为了各自的利益走到了一起,但这种合作只是为了当时形势的需要。他们各自心中也是心照不宣的,最后兵戎相见的结局也已是不言而喻了。其实,这种兵戎相见的主动权更多的时候是掌握在成吉思汗手中的。这位蒸蒸日上的草原新贵是越来越接近可以掌握时局的那一类人的特性了。
  成吉思汗虽然与金有过合作,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允许他们的轨迹最终成为交集的。对成吉思汗来说上有祖先的血海深仇,下有他所面对各路势力的严峻形势。
  所以他在等待时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同时又随着自己实力的变化把这个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
  自从成吉思汗统一大漠称汗后,他的实力就可以与金国抗衡了,不能说达到可以消灭金国的程度,至少金国是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公元1211年秋,成吉思汗分兵两路大举攻金。成吉思汗率领东路军进入金境,哲别率领先锋军向乌沙堡进攻,占领乌月营(今河北张北县西北)。金军统帅完颜承裕败退。蒙古军长驱直入,进占抚州(今河北张北县)等地。据守野狐岭(今河北张家口市西北)的金军号称40万,但一触即溃。在浍河堡(今河北怀安县东),成吉思汗从中央突破敌军,全歼金军主力。
  接着,蒙古军攻入居庸关,哲别率先锋军攻打中都(今北京)。金兵坚守,蒙古军见一时无法攻陷,于是撤退。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西路军,进入阴山(今大青山)地区。早已降蒙古的汪古部首领为蒙古军作向导,蒙古军顺利地攻下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丰州(今呼和浩特白塔)、云内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等地,进围西京(今山西大同)。1212年,成吉思汗围攻西京,成吉思汗被箭射伤,蒙古军退回。同年,哲别率蒙古军攻入东京(今辽宁辽阳),大掠后满载而归。
  从这些战役的最后结果中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这个阶段对金国的态度还只是试探性的,每次进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金国有一个正面的接触,了解金国的虚实程度和金国的反应程度。同时另一个意图就是为抢夺大量物资及人力,以扩充自己的实力。对于城池的侵占在这个阶段表现得还不是十分明显。
  公元1213年,蒙古军队再次卷土重来,在怀来、缙山(今河北延庆),击败金将完颜纲、术虎高琪,乘胜进至居庸关北口。金以重兵守居庸关,布铁蒺藜百余里。成吉思汗留部分兵力守北口,自率大军迂回南下。成吉思汗派遣先锋将领哲别率军北上,与守居庸关北口的蒙古军两面夹击居庸关金军,一举夺取居庸关,再次到达中都城下。
  成吉思汗留一部围中都,分军三路,深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地。河北除中都等11城外,全被蒙古军队攻破。次年,各路蒙古军会师中都城下,金宣宗被迫纳女、献财物求和。这时已经形成了金迫于蒙的压力而向蒙进行乞讨式的求和了。这在蒙金的历史上是几乎未见的,这种轮回的转换,预示着蒙古部彻底反击开始的讯号。在蒙古军撤退后,金迅速迁都到了南京(今河南开封),这种角色转换后而采取的逃避战略注定金国走上了自己的末路。
  成吉思汗得知金迁都的消息后,马上派遣将领石抹明安、三模合拔都率军由古北口南下,与哗变的金乱军一起进攻中都。金中都此时内乏粮草,外无救兵,守将完颜承晖服毒自杀,中都城被蒙古军攻破。由于金宣宗没有意识到威胁的来临而是一味的采取南迁的逃避战略,此时的金国不仅失去了河朔、辽河东、西的土地和人民,而且加剧了和南宋的紧张关系,处于两面受敌的态势中。
  这种逃避的“战略”似乎是从与南宋作战中取来的真经。而今,却成了金“抗衡”蒙军进攻的“法宝”。成吉思汗也看透了金此时已经无力北进,于是率大军向中亚的花剌子模开进。
  成吉思汗在经过了第一阶段试探性的进攻后,更加增强了自己的信心。这就像小孩子认识世界一样,试探性的尝试之后,胆子就慢慢的大了起来,就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成吉思汗在这几次的进攻中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上的掠夺了,即使在与金国和亲的前提下,他还是攻占了不少金国的土地。最后他甚至看到了自己可以不屑于金国的资本了。他心中已经胸有成竹的认为,征服金国是指日可待的。
  虽说成吉思汗把此时的进攻重点放到了花剌子模身上,但还是给予了金国以一定的“照顾”。木华黎就是此次“照顾”的全权负责者。他受命经略中原,进一步削弱金朝力量。成吉思汗西征,只留蒙古军13000人给木华黎,指示其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金朝南迁,河朔百姓见得不到金朝的保护,纷纷结寨自保,木华黎以高官厚禄招降那些结寨自保的首领和地方武装头目,组成了蒙古的汉军部队。
  汉军在木华黎的军队中占绝对多数。木华黎改变了蒙古军机动迁移的特点,用汉军扼守河北、山西、山东各城邑,而以蒙古军队为机动力量,有效的控制了各地。木华黎死后,其子孛鲁袭其职,继续从事其事。木华黎的经略中原为蒙古全面灭金打下了坚实基础。
  花剌子模的灭亡和西夏的扫除让成吉思汗更清晰看到了金国穷途末路的影子,甚至也嗅到了南宋毁于硝烟的味道。成吉思汗用他的智慧和胸怀掌握着金国和南宋的倒计时表。在认真研究了蒙、金、南宋此时的势力和各自关系之后,成吉思汗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南宋由于长期经受金的欺凌和压迫,已经与金形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每年的敬贡和称臣让南宋不仅在身体和财力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更是在思想上饱受着折磨,因为在当时汉人看来长期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压制是不可以忍受的。所以对于南宋来说全国上下对于金的仇恨是空前高涨的。在这一点上南宋与蒙古会很轻易的达成共识的。另外,成吉思汗看到自从蒙古对金宣战以来,南宋已表现出了对金没有过的强硬态度,这些都是蒙宋联手的重要基础。
  但如果就此说蒙和南宋之间没有矛盾,也是很不现实的。因为蒙和南宋毕竟是各自为政的两大政治集团,他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潜在的你死我活关系。这点在南宋的统治者心里应该说是心知肚明的,同时,当时的形式又迫使两个政权必须联手,以借助对方的力量来消灭共同的敌人——金。这就有如当年孙刘联合抗魏的情形。只不过是蒙比当年的孙权更具凶猛性和坚定性罢了。
  基于这样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我们看到了成吉思汗临终时那样条理清晰且切实可行的攻金遗嘱。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后,准备挥军灭金,但是不久成吉思汗病死,临终时留下遗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没有亲自统兵实现自己灭金的计划也许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第七章 众说帝王纷纭 陵墓依然神秘
  在众多古代帝王陵中,如果说秦始皇陵墓的挖掘最为人们所期待的话,那么成吉思汗陵墓可以说是更为人们所魂牵梦绕。更广泛一点说,在整个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只有元代帝王的陵墓是未被我们所知道确切位置的。而元代帝王中无疑成吉思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对于他的陵墓的探寻也就牵动着世界各国历史爱好者们的目光。700多年来,带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创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究竟埋身何处,成为数百年来考古学上的一大谜团。
  公元1226年的深秋,蒙古帝国的大军从草原出发,浩浩荡荡开往遥远的西夏。这支队伍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谁也不会想到,成吉思汗从此再也没有活着回到他心爱的大草原上。就在这个冬天,六旬的成吉思汗在征伐途中,依然外出猎野马,来到一个名叫阿尔不合的地方。当成群的野马疾驰而过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坐骑青豹花马忽然受惊。这时正是严冬,控制不住马儿的成吉思汗被抛了下去。
  这是致命的一跤,成吉思汗全身都疼痛异常,而且还高烧不退。当战争进行到中途,他又患上了当地的流行病。在这样雪上加霜的情形下,虽然攻克了西夏,他自己却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公元1227年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离开了他心爱的草原。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自知将死,就把儿子们找来,留下著名遗言。病危的成吉思汗想到了他一生事业尚未完成的征服大业,他向幼子拖雷等人秘授了攻取开封的战略。
  他对拖雷等人说:“金精兵在潼关(潼关是河南陕西一侧的门户),南据险山,北限黄河,难以遽破。从此进兵,势难取胜。应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可由宋道下兵河南南部,由河南南部直取开封。届时金急,必征屯集于潼关之精兵。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为时已晚。即使彼潼关援兵赶到,必定人马疲惫而不能战。如此,则破开封易矣。”这就是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在病床上向其子拖雷和众将等人口授的最后的作战计划。6年后,拖雷率领众将很好地实施了这一计划。
  关于成吉思汗死后所葬之处,有许多种猜测。传说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伊金霍洛(今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
  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时病死途中。成吉思汗的话不能违背。诸子和诸将据大汗命令,先后决定将遗体葬在萨里川,在伊金霍洛地方葬衣冠。据说,路经伊金霍洛,灵车突然深陷泥潭中,用五匹马拉仍纹丝不动。大家即以此为衣冠冢,并建陵园,那里有八个白色的蒙古包,被蒙古族视为全民族的圣迹,称为“八白室”。留下卫队中的500户在此专门侍奉,称作“达尔扈特”。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秘书长杨·道尔基曾介绍说,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是从窝阔台汗13世纪30年代为其父汗灵榇建造的四白室(四座白色的毡帐)演变而来的,而守卫成陵的达尔扈特人则是成吉思汗8位功臣的后裔。
  到2006年,成吉思汗离开人世已近780年,相应地,达尔扈特人守护他的英灵也经历了整整780年。这期间,达尔扈特人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到新中国,一直代表全体蒙古族同胞守护成吉思汗陵世代相传到现在。现在成吉思汗陵第38代守灵人就是达尔扈特的楚伦巴特尔。
  关于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可以说是现今世界公认的一座权威的成吉思汗陵墓,虽然此处并没葬有成吉思汗的骸骨,但这里栖息的是成吉思汗的灵魂。成吉思汗陵能够保存下来与达尔扈特人世代的看护是分不开的。虽然有达尔扈特人世代的保护,成吉思汗陵还是有着它惊心动魄的往事。
  公元1937年,蒙奸德王投靠日本,想要将成吉思汗的陵帐盗往日占区归绥(今呼和浩特)。消息被透露,并通过沙王立即上报到了重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很快便派傅作义、邓宝珊将军移灵,将宫帐不远千里护送到了甘肃榆林。此后,灵棺又迁往青海省塔尔寺。1954年4月1日,在蒙古族同胞的要求下,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
  对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的历史地位和它的历史价值,各方专家众说纷纭。离成吉思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