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节
作者:上网找工作      更新:2021-05-04 18:31      字数:4863
  明兰觉得也是,便专心的给顾廷烨擦起湿漉漉的头发来,顾廷烨见她神色轻松自在,微有异色:“他们这般欺瞒,你竟不很气?”
  “……的确不很气。”明兰抬头想了想,“他们虽贪了些银钱田地,但却还算有分寸,并不曾往死里逼迫佃农。”
  这几日四下查点,明兰发觉庄中的佃户大多过的日子还不错;没有卖儿卖女,也没有饿死人。黑山庄这帮家伙给明兰的印象是,胆子并不大,集体热爱小偷小摸。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这个庄子的奴仆恶名不彰,便没有被发卖,而是直接转赐了功臣。
  当然,本质上,是因为明兰并不认同古代这种奴仆效率。
  那些有身契在主家手里的奴仆,若是在宅邸里做服务性工作还好,有固定的月钱,若得了主子赏识还有额外赏赐;但是叫这些奴仆去管理田庄,问题就复杂了。大锅饭制度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人类是利益性动物,要长远的稳定的出效益,没有激励性奖惩是不行的。
  那些经手大笔田产银钱的管事,通过辛勤努力,把田庄打理的红红火火,可是作为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却不能有自己的财产,这绝对是违反经济规律和人性原则的。
  重点是巴老福他们到底吞了多少,若在一定范围内,倒不是不能原谅,毕竟这几天看来,黑山庄打理的还可以,况且……
  明兰叹了口气:“咱们身边的可信之人也少了些,你不如想想侯府可有什么忠诚的老家人,若是可靠的,也不防……”她就不信太夫人能一网打尽,那些累代在宁远侯府的世仆呢,说起来顾廷烨也是正头的主子。
  顾廷烨沉默了良久,才微微点头,又转开话题道:“黑山庄的名声还成,若有不好的,你想定了怎么处置,回府后叫郝大成去办就是了。”顿一顿之后,指指地面,“这庄子不一样,明日我留一队兵卫给你。”
  明兰手上动作停了下,歪头笑道:“不用了,人手我已够了。”
  她目前对屠氏兄弟的威慑力很满意。
  顾廷烨俊眉一挑,微笑着不作答:她头脑明白,见事明确,却还少了几分历练。
  他反手拉过明兰,翻身压在床上,重重的亲了她殷红的小嘴一口,单薄衣衫下凝脂滑腻,他不禁心中一动,低哑着声音道:“身上可好了?”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往衣襟里探去。
  明兰被他揉的半身酥软,满脸通红:“……还,还还…还还……”
  身上那只大手越摸越不老实,她慌了,忙道:“你你你……你一日要换三匹马,明日还忙呢,还是别……那啥,你好好歇着吧。”
  “小结巴,慌什么!”顾廷烨不禁莞尔,翻转平躺在床上,揽着明兰在怀里,含笑着,“我不过是问问,你可想歪了?”幽黑而戏谑眼眸故作正气。
  明兰:……
  ——她好想挠死他!
  作者有话要说:这次很抱歉,全家人都累坏了,上周六出殡,然后算钱,然后送亲戚,然后休息了一天,我实在没力气更文了。
  最近我一直在查关于古代豪门田庄的资料,这里来解说一下。
  首先,古代是个农业社会(这不废话嘛),古代劳动人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并获得生活资料,所以像佃户的记录簿里,不会记录所有人的名字,而是只记录这个家庭最重要男人的名字,其余的老人女人还有儿女,都属于这户人家。
  家族往上发展,就成了宗族,所以古代经常看见什么王家村李家村,就是说,一整个村庄基本都是一族人,古代有‘同村不通婚’或者‘外来媳妇女婿’的说法,其最初的原因就是防止血缘过近了。
  古代村庄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可以问度娘,又废话)
  我归纳了一下:一般来说,古代人力弱小,一家一户很难抗拒大自然的力量,比如打井,开荒,狩猎,护卫盗贼等等。
  于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居住,渐渐形成村庄,因为要互相信任依靠,自然是越亲越好,所以古代村庄多以沾亲带故的为主。
  古代中国70…80%的土地都是村庄,通过里长,保长,或者其他什么村落制度来进行治理,平常县老爷在城里待着,城里的事有衙役和县丞帮忙,若有别的事,就通知耆老族长或里长保长来往下传达给小老百姓。
  所以,明清的缙绅力量是很强大的,往下,他们有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佃农,往上,他们家族中往往有子弟入仕,在朝堂中有说话的力量。
  这种半自治的村落模式,被很多古代大学者誉为美谈。
  然后事情没这么美妙,兼并土地几乎是我国几千年所有王朝都发生过的事,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没当一个王朝延续两三百年后,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临界点,然后就起义,造反,或成功或失败,接着改朝换代。
  这个话题太大了,若真要说,我可以写一篇论文,《论古代土地兼并演变过程和农民起义的渐进及对王朝兴衰的各种影响》。
  回到正题,还是说豪门的田庄。
  古代的那些大家族,比如有爵位的(宁远侯),比如世代为官的(海家)……这些家族有广大的田地产业,那么他们是怎么经营的呢?
  尤其是京城里的豪门,他们的田庄往往里自己家有一段距离,不能每天去查看,这时,他们就需要帮手,也就是类似于总经理的角色,代替主人去管理田庄。
  事实是这样的,古代的奴仆大多在宅邸里为主人服务,但还有一部分,他们深受主家信赖,他们管理着田庄上的佃户(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管理着收庄稼,收田租,然后整理后上交给主人。
  【详见红楼梦里那个‘老砍头’给贾珍交年赋的情形。】
  管理田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庄子的管事十分得力忠诚,他们勤于管理庄稼,自己采买种子,自己采购农具耕牛,自己觉得种什么品种,然后只雇佣帮工来下田干活;另一种,则是把田地分成一块块,分别租给佃农,然后到了时候就去收租,其余一概不管。
  前一种只出工钱给帮工就成了,所有收成都可收上来;后一种则是黄世仁和喜儿她爹的关系。后一种情况比较多,前一种作为辅助。
  binglingtian2说的对,佃户只是租着田地来种,并不是那家的奴仆,所以不需要向明兰下跪,但这只是很理想的想法。
  比如说,因为自然原因,因为家人生病,那家佃农这年忽然交不上租子了,或者拖欠些租子,这个时候庄头就会叫他们写欠条,累积下来,你说这些佃农会不会怕庄头。
  尤其这些庄子还是豪门所有,佃农根本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佃农虽人身自由,但其实也是半个奴仆了;甚至有许多活不下去的佃农,十分愿意让主家收了去。
  因为一旦成为主家的奴仆,最最起码,有一口饭吃,不至于挨饿受冻。
  主家有好有坏,管事庄头也有好有坏,这里我们讲讲后一种。
  当主家长年疏于管理时(一家子都是纨绔,不肯读书,不理庶务),那么这些庄头管事就会做小动作,例如隐瞒些田地,隐瞒些佃户。
  这样一来,那些明明挂着XX家族的名头,其实这些田地却是给庄头们自己种的,那些佃户也成了庄头私家的佃户。
  当然,大家族的老奴仆在多年服务之后,累积了些积蓄,也会偷偷去外面置办产业,古代礼法上,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一经发现就可以没收(很好的买卖)。
  所以,真正会在外面置办产业的奴仆并不多,除非有十分可靠的亲戚在外面,否则他们宁愿藏银子。
  这些在庄上管理的奴仆,只要能混上管事的职位,其实日子是很舒服的,虽然在日常生活的精致层面比不上在府里的享受,但能受主人重视,而且在山高皇帝远的庄园里,可以过的很自由。
  但是如果作为奴仆,你不是管事,只是在庄上帮忙(劈柴,烧饭,打水,间或种田),那就很惨了,日子很不好过。
  有些在内院犯了事的丫鬟,被罚至庄上,如果没有爹娘兄嫂罩着,那就属于劳改,从天到地,从副小姐的享受到农庄的丫头,这是十分悲催的惩罚。
  运气不好,遇上不好的爹娘,还会想着把女儿乱配了以获得利益(倒霉的晴雯)。
  总而言之,佃农的生活并不愉快,曾有一个历史学家说过,几千年的农民起义为的就是一块地!
  古代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自己的土地,越多越好(人人都这样想,怎么可能不土地兼并呢)。
  好了,田庄的事讲到这里,下面我把本文设定的铜钱购买情况列一下。
  一两金子 = 十两银子
  一两银子 = 一千文铜钱(一贯,一吊)
  一串钱 = 十文钱
  一石大米 = 十斗大米
  一斗 = 一斛
  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一石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
  根据推算,古代一石大米约有 59200克,即59。2公斤。
  如果这样大家不甚清楚,我说个简单的。
  刘姥姥说大观园一顿螃蟹宴是她家一年的吃用。
  一顿螃蟹宴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家算是村里的中等人家,还有自己的田地,那么贫农更少些,佃农更更少些。
  明兰赏赐的铜钱,约莫估算起来,差不多是某佃农家一半或三分之一年收入。
  不要和我说,那些钱买不了多少大米。
  乃以为古代农民天天都能吃大米,各个都能吃白面?!别做梦了!
  那是过年吃的,平日都是粗粮掺进去的,遇上年成不好的贫苦人家,挖野菜刨树皮那是常事!
  古代的农民是很苦的,只有短暂的太平盛世才能过上好日子,朝代末期呀,兵荒马乱呀,最倒霉的就是小农民!
  【这里说句题外话,我查资料时,看明朝的话本《三言二怕》,对比清朝老百姓的生活,我很想说,好像明朝老百姓过的更舒坦些呀。算了,还是去查资料吧。】
  139
  139、第138回 。。。
  前日因是夜里到的,不曾看清,可这日一早一众庄头来给屏风后的明兰请安时,明兰立刻觉出不对了。总管事吴光一个举动一个颜色,后头众管事齐刷刷的下跪磕头唱喏,向明兰问好;安静时,周围无一人插嘴,回明兰话时也大多有条有理。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要么好像以前姚依依单位迎接领导莅临或卫生大检查一样,古岩庄众人事先排练过,要么嘛……
  甚至适才她提出要丈量田土,吴光也神色自若的应声,还备了相应的鱼鳞册和庄户名册,下头一众庄头立刻张罗着帮忙。
  明兰垂下眼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她在黑山庄那样宣日朗朗的动作,随便一个小厮或佃农都可能说出去;同样的招数不能用老,黑山庄可以叫她打个措不及防,但古岩庄就不成了。再说了,她原本也没想防着。
  和黑山庄不同,古岩庄是多年前就被抄的罪臣家产,没产为皇庄业已十来年了,这块产业为御派的管庄太监掌理,皇字当头,庄里不论出了什么事,也少有人过问。
  明兰倒想看看,这古岩庄的水有多深,这太平景象能被粉饰的多好。崔家兄弟照老样子下去丈量土地,公孙猛受命去遍访佃农,明兰则拖着大管事吴光说话。
  “…原来吴管事是管庄司吴公公的族亲,真是失敬失敬。”明兰微笑和煦如春风。
  “小的岂敢,不过是九拐十八弯的亲戚,沾着个名头好混口饭吃。”吴光恭敬的躬身回道,“皇上赏了这庄子后,原本公公叫小的司里当差,可小的在这庄子前后这许多年头了,里外也有了情分,便想着若夫人和都督瞧得上小的,小的愿留下效劳。”
  “这怎好意思呢?吴爷到底是吴公公的族亲,说出去未免不合规矩,若外头有个言语,便不好了。”明兰露出一抹迟疑。
  吴光目光闪烁,语意圆滑道:“小的算哪门子爷,不过……我那老叔爷与宫里的诸位公公都甚有交情,都说都督素来豪迈大方,不拘小节,大家伙儿都乐意与都督结交,想来也不会有什么言语。”
  这段话深深浅浅,说的很有水平;明兰笑了笑,端起茶杯:“吴管事说的有理,我一介妇道人家,这事儿还得和老爷商量着办。”
  三天查点下来,崔家兄弟和公孙猛来细细禀报,还有屠家兄弟派撒下去的耳目暗中打听来的消息,明兰听罢,眉头拧成一个结,只短促的吩咐去叫吴光来。
  寒暄几句后,明兰温和道:“这事儿我前后细想了,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但顾家从无有叫外头人管理庄务的道理,且满京城去打听,又有几户人家敢使唤原皇庄的管事,说来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