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作者:朝令夕改      更新:2021-05-04 17:33      字数:4790
  烦渴之甚。每连饮井水二三碗。其未发时。大便燥结。四五日一行。发则泻而不实。脉左寸
  短弱。关弦大。右寸下半指与关皆滑大。两尺俱洪大。据此中焦有痰。肝经有瘀血也。向服
  滋阴降火。及淡渗利窍之剂。皆无效。且年六十有三。病已久。血去多。何可不兼补治。当
  去
  瘀生新。提清降浊。用四物汤加杜牛膝补新血。滑石、桃仁消其瘀血。枳实、贝母以化痰。
  山栀仁以降火。柴胡升提清气。二十帖而诸证渐减。再以滑石、知母、黄柏各一两。琥珀、
  小茴、肉桂各一钱五分。元明粉三钱。海金沙。没药各五钱。茅根汁熬膏为丸。每服一钱。
  空心及晚。茅根汤送下而愈。
  又治祝芝岗秀才。每喜酒后御女。行三峰采战对景忘情之法。致成血淋。自仲夏至岁杪
  未愈。便下或红或紫。中有块如筋膜状。或如苏木汁色。间有小黑子。三五日一发。或劳心
  或劳力。或久立坐亦发。百治不效。东宿观其色白而清。肌肉削甚。诊其脉左寸沉弱。关
  尺弦细。右寸略滑。据此。必肺经有浊痰。肝经有瘀血。总由酒后竭力纵欲。淫火交煽。精
  离故道。不识澄心调气。摄精归源之法。以致凝滞经络。流于溺道。故新血行至。被阻塞而
  成淋浊也。三五日一至者。盈科则溢耳。先与丹参、茅根浓煎服。小便以瓦器盛之。少顷即
  成金色黄沙。乃用肾气丸加琥珀、海金沙、黄柏。以杜牛膝连叶捣汁熬膏为丸调理。外以川
  芎三钱。当归七钱。杜牛膝草根煎服。临发时。用滑石、甘草梢、桃仁、海金沙、麝香为末
  以韭菜汁、藕汁调服。去其凝精败血则新血始得归原。而病根可除矣。三月全愈。
  震按前案云。何不可兼补治。而所谓补者。不过四物汤耳。其余则皆消瘀及清利药也。
  次方知、柏各一两。小茴、肉桂各钱半。即滋肾丸意。而重用滑石、元明粉、没药、海金沙
  为佐。茅根汁为丸。仍是清利兼消瘀。以六旬之老。二年之久。治法如此。信乎血淋之宜通
  不宜补矣。后案用肾气丸加黄柏、琥珀、海金沙。以杜牛膝汁熬膏为丸。是于温补下元药中
  佐清利湿热疏通瘀窍之法。较前案稍异。而煎方之芎、归、杜牛膝。末药之滑石、金沙、
  桃仁、麝香、韭汁、藕汁。仍是行瘀通窍。并无参、 、熟地等药。大旨约略可见。
  李士材治邑宰严知非。患淋经年。痛如刀锥。凡清火疏利之剂。计三百帖。病势日甚。
  至岁暮。李诊之曰。两尺数而无力。是虚火也。从来医者皆泥痛无补法。愈疏通则愈虚。愈
  虚则虚火愈炽。遂以八味丸料加车前、沉香、人参。服八剂。痛减一二。而频数犹故。原医
  者进云。淋证作痛。定是实火。若多温补。恐数日后。必将闷绝不可救矣。知非疑惧。复来
  商之。李曰。若不宜温补。则服药后病势必增。今既减矣。复何疑乎。朝服补中益气汤。晚
  服八味丸。逾月而病去其九。更倍用参、 。十四日而霍然。
  张路玉治太史沈韩倬。患膏淋。小便频数。昼夜百余次。昼则滴沥不通。时如欲解。痛
  似火烧。夜虽频迸而所解倍常。溲中如脂如涕者甚多。先曾服清热利水药。半月余。其势转
  剧。面色痿黄。饮食艰进。张诊之。脉得弦细而数。两尺按之益坚。而右关涩大少力。此肾
  水素亏。加以劳心思虑。肝木乘脾所致。法当先实中土。使能堤水。则阴火不致下溜。清阳
  得以上升。气化通而疼涩瘳矣。若用清热利水。则气愈陷而精愈脱。溺愈不通耳。乃定补中
  益气汤。用人参三钱。服二剂。痛虽少减。而病者求其速效。改进四苓散加知母、门冬、沙
  参、花粉。甫一服。彻夜痛苦倍甚。于是专服补中益气兼六味丸。用紫河车熬膏代蜜调理。
  服参尽斤余而安。
  震按淋证。如孙东宿之治法。经也。此二案之治法。权也。经权合宜。皆审脉以为辨。
  庄子曰。匠石觉而诊其梦。梦何以诊。诊之为言审也。向来但云诊脉。未达诊字之义。不知
  善诊。即是善审。审得明白。病自显然。推之望闻问切。素称四诊。可见四件都要细审也。
  卷六
  溺闭
  属性:李东垣治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腿脚亦胀裂出水。双睛
  凸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服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李曰。病深矣。非
  精思不能处。因记素问有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闭。是无阴而阳气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
  渗泄为阳。止是气药。阳中之阴。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
  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
  所生也。独为关。非格病也。洁古云。热在下焦。填塞不便。是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
  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随处以禀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黄柏、知母。
  桂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报。服药须臾。前阴如刀刺火烧之痛。溺如
  瀑泉涌出。卧具皆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李惊喜曰。大哉圣人之言。岂不可
  遍览而执一者乎。其证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躁者是也。凡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
  病。一居上焦。在气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湿。故不渴也。二者之殊
  至易别耳。
  震按前贤之不可及者。以其善悟经旨而创立治法耳。若今人不过寻章摘句。即旧时成法
  尚未通晓。岂能另标新义。恰合病情乎。
  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医用利药益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
  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
  失。
  李士材治郡守王镜如。痰火喘嗽正甚时。忽然小便不通。自服车前、木通、茯苓、泽泻
  等药。小腹胀闷。点滴不通。李曰。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钱。麦
  冬三钱。北五味十粒。人参二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若淡渗之药愈多。反致燥急之苦。
  不可不察也。
  江右袁启莘。平素劳心。处事沉滞。时当二气。小便不通。用六一散。不效。再用苓、
  泻、木通、车前等。又不效。李诊两寸洪数。知为心火刑金。故气化不及州都也。用黄连、
  茯神、牛膝、人参、麦冬、五味。一剂而愈。
  士材曰。先兄念山。谪官浙江按察。郁怒之余。又当盛夏。小便不通。气高而喘。服胃
  苓汤四帖。不效。余曰。六脉见结。此气滞也。但用枳壳八钱。生姜五片。急火煎服。一剂
  稍通。四剂霍然矣。
  孝廉俞彦直。修府志劳神。忽然如丧神守。小便不通。士材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
  神伤也。用地黄、知母各二钱。人参。丹参各三钱。茯苓一钱五分。黄柏一钱。二剂稍减。
  十剂而安。
  王金 曰。一妇人年五十。初患小便涩。医以八正散等剂。展转小便不通。身如芒刺加
  于体。予以所感霖淫雨湿。邪尚在表。因用苍术为君。附子佐之。发其表。一服得汗。小便
  实时便通。
  又治马参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涩。因服药分利太过。遂致闭塞。涓滴不出。予以
  饮食太过。伤其胃气。陷于下焦。用补中益气汤。一服小便通。因先多用利药。损其肾气。
  遂致通后遗尿一夜不止。急补其肾然后已。凡医之治是证者。未有不用泄利之剂。安能顾其
  肾气之虚哉。
  〔附〕本事方云。顷在毗陵。一贵官妻。小便不通。脐腹胀痛不可忍。众医皆作淋治。
  如八正散之类。皆治不通。病益甚。许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药不可去。乃用桃仁煎。初服
  至日午。大痛不可忍。卧少顷。下血块如拳者数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药
  猛峻。气虚血弱者。宜斟酌之。
  震按仲景云。小便利者为有血。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乃辨伤寒蓄血之规矩也。此却因蓄
  血而小便闭。岂非规矩又贵变通乎。
  孙东宿治一富家妇。当仲秋。大小便秘者三日。医以巴豆丸二服。大便泻而小便愈秘。
  胀闷。脐突二寸余。前阴胀裂。不能坐卧。啼泣欲尽。此转脬病也。 树东行根皮一寸。滑
  石三钱。延胡、桃仁、当归、瞿麦各一钱。水煎。入韭菜汁半杯。服后食顷而小便稍行。玉
  户痛甚。小便非极力努之则不出。改用升麻、桔梗、枳壳、延胡。煎成。调元明粉二钱。乃
  提清降浊之意。大小便俱行而愈。
  僧慎柔治一妇。年五十。小便时。常有雪白寒冰一块。塞其阴户。欲小便。须以手抠出
  方溺。否则难。慎柔曰。此胃家寒湿。因脾胃虚寒。凝结而下坠。至阴户口而不即出者。脾
  胃之气。尚未虚脱。但陷下耳。用六君加姜、桂。二十剂全愈。
  震按小便不通。乃至危至急之候。此集所选仅十一条。似乎简略。然诸法毕备。并不重
  复。学人苟能触类引伸。定有无穷变化。
  卷六
  遗尿
  属性:丹溪治一妇。患心中如火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如此三年。求治
  脉滑数。此相火送入小肠经。以四物加炒连、柏、小茴、木通。四帖而安。
  李士材治方伯张七泽夫人饮食不进。小便不禁。李曰。六脉沉迟。水泉不藏。是无火也
  投以八味丸料。兼进六君子加益智、肉桂。三剂减。数剂而安。
  文学俞元倩忧忿经旬。忽然小便不禁。医皆以补脬固肾之剂投之。凡一月而转甚。李曰
  六脉举之则软。按之则坚。此肾肝之阴有伏热也。用丹皮、茯苓各二钱。苦参八分。甘草
  梢六分。黄连一钱。煎成。调黄鸡肠与服。六剂而安。适有医云。既愈当大补之。数日后。
  仍复不禁。再来求治。曰。肝家素有郁热。得温补而转炽。遂以龙胆泻肝汤加黄鸡肠服之。
  四剂即止。更以四君子加黄连、山栀。一月而痊。
  震按丹溪案是相火送入小肠。此案是肝肾阴中伏热。病情微有不同。须看其用药亦微有
  不同处。
  张路玉治吴兴闵少江。年高体丰。不远房室。得一病。已十三年。过劳心嗔恚。或饮食
  失宜。则小便频数。滴沥涩痛不已。至夜略得交睫。溺即遗出。觉则阻滞如前。凡服人参、
  鹿茸、河车无算。然皆平稳无碍。触犯丹皮、白术。即胀痛不禁。张曰。此病名胞痹。因膏
  粱积热于上。作强伤精于下。湿热乘虚结聚于膀胱之内胞也。用肾沥汤。颇有效。但原其不
  得安寝。寝则遗溺。知肝虚火扰。而致梦魂不宁。疏泄失职。可以服牡丹疏肝之药则胀者。
  不胜其气之窜以击动阴火也。服白术补脾之药亦胀者。不胜其味之浊以壅滞湿热也。服参、
  茸、河车温补之药无碍者。虚能受热。但补而不切于治也。更拟加减桑螵蛸散。用羊肾汤泛
  丸服。更戒以绝欲。乃安。
  震按寤则淋涩。寐则溺遗。原与不禁有别。故以胞脾证治。其论药病不合处。理精义确
  后来叶氏处方。最讲此旨。再观下二案。病情同而治法不同。用药俱有妙解。能细参之。
  庶不犯枳、朴、归、苓。到手便撮之诮。
  黄元吉年六十余。因丧明蓄外家。而患小便淋涩。春间因颠仆。昏愦遗尿。此后遂不时遗
  溺。或发或止。至一阳后大剧。昼日溺涩不通。非坐于热汤则涓滴不出。交睫便遗之不禁。
  张诊其脉。或时虚大。或时细数。而左关尺必显弦象。此肾气大亏而为下脱之兆也。乃与地
  黄饮子数服。溺涩稍可。遗亦少间。后与八味丸除丹皮、泽泻。加鹿茸、五味、巴戟、远志
  调理而痊。
  陕客亢仁轩。年壮色苍。体丰善啖。患胞痹十余年。其脉软大而涩涩不调。不时蹲踞于
  地。以手揉其茎囊。则溲从谷道点滴而渗。必以热汤沃之。始得少通。寐则有时而遗。其最
  者中有结块如橘核之状。外裹红丝。内包黄水。杂于脂腻之中。此因恣饮不禁。酒湿乘虚袭
  入髓窍。故有是患。因令坚戒烟草、火酒、湿面、椒蒜、糟醋、鸡豕、炙爆等味。与半夏、
  茯苓、猪苓、泽泻、萆 、犀角、竹茹作汤。四剂。势减二三。次与肾沥汤加萆 。数服。
  水道遂通。溲亦不痛。但觉食不甘美。后以补中益气加车前、木通调之而安。石顽曰。又有
  胞痹二证。一因挟妓致病。用肾沥汤。加减八味丸收功。一因阴虚多火。用肾沥汤、生脉散
  合六味丸收功。若萆 厘清。渗水伤精之味。咸为切禁。此人则肥盛多湿。故先与清胃豁
  痰之药。然后理肾调脾。治各有宜耳。
  孙东宿治南都大司马袁洪溪。冲暑理事。致发热燥渴。因食冰浸瓜梨新藕。遂成泄泻。
  小水短少。医以胃苓汤加滑石、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