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津股巡览      更新:2021-05-04 17:31      字数:5090
  一般是由于局部的丝状乳头萎缩所致。中医辩证一般都认为属于阴虚、血虚;且认为舌前半剥脱为胃阴不足,舌根部剥脱,示肝肾阴伤,但临床也非截然如此。此外舌中有一条舌苔光剥,俗称鸡心舌,示阴虚较甚。如全舌剥脱,则称光剥舌,示胃肾阴涸,病非轻浅。。。。。。
  《灵枢?热病》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这种由于热邪传聚于内,津液被伤而致“舌焦”;盛热不已,营血被腐,以致舌本糜烂,都是临床常有的见症。《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这些都说明了舌诊在临床的重要。舌诊内容归纳歌诀:(舌脉歌诀特别重要,必须死背)
  舌质
  舌质淡白主虚寒,阳气虚弱气血连。
  红主热与里实热,又见阴虚而内热。
  绛为内热深重舌,外感邪热入营血,
  或由内伤久重病,导致阴虚火旺得,
  紫色应分寒与热,舌上紫班是瘀血,
  淡紫 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
  绛紫色深津液干,邪热炽盛损阴液。
  舌苔
  白苔主表赤主寒,薄白在表外邪传,
  舌淡苔白里寒证,白 堆积疫痛连,
  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深浅来,
  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势进退。。。
  黄苔主里又主热,外感苔黄里传热,
  胖嫩苔黄而滑润,阳虚水湿不化别。
  灰色之苔主里证,见于里热寒湿证,
  灰苔干燥热伤津,湿润寒湿痰饮停。
  黑色之苔主里证,既主热极又寒盛,
  燥裂芒秋(热)极津枯,润滑阳虚寒盛成。
  另外,于60年7月出版的,由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舌诊》还可以。
  随后又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全书共88页,目录包括“四言诀”与“七言诀”两部分。可自行购买参考。
  在七言诀中采纳脉象共27种,与古代相比少了疾脉。每种脉象除了解说而外,包括'体状诗','相类诗'与主病诗,如:
  一,浮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提供陈修园归纳后的:
  浮脉
  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下彰。
  芤似着葱知血脱,革如搏鼓视阴亡。
  从浮辨散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
  除却沉中牢伏象,请君法外更参祥。
  沉脉
  沉为里脉病为阴,浅按如无按要深。
  伏则幽潜推骨认,牢为劲直著筋寻。
  须知诸伏新邪闭,要悟诸牢内实存。
  除却浮中芤革散,许多活法巧从心。
  迟脉
  迟为在脏亦为寒,一息未及四至弹。
  结以偶停无足数,代因不返既更端。
  相传代主元阳绝,还是结成郁气干。
  除却数中促紧动,诸形互见细心观。
  数脉
  数为腑脉热居多,一息脉来五六科。
  紧似转索寒莆闭,动如摇豆气违和。
  数而时止名为促,促里阳偏却是魔。
  除却迟中兼结代,傍形则出细婆婆。
  虚脉
  虚来三候按如棉,元气难支岂偶然。
  弱在沉中阴已竭,濡居浮分气之衍。
  痨成脉隐微难见,病剧精干涩遂传。
  冷气珠丝成细象,短为形缩郁堪磷。
  实脉
  实来有力象悠悠,邪正全凭指下求,
  流利滑呈阴素足,昭遥长见病当谬,
  洪如涌浪细邪传热,弦似张弓木作仇。
  毫发分途须默领,非人浑不说原由。
  本人根据教材归纳的:临床常见十六脉(有的教材有缓脉,有的教材有濡脉,所以共为十七脉)
  ? 2007…8…28 13:10
  ? 回复 61。188。95。* 14楼
  '临床常见十六脉歌诀'
  浮脉
  浮脉轻取即可得,重按稍减而不绝。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表虚脉。
  沉脉
  沉脉轻取从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病。
  迟脉
  迟脉脉来多缓慢,一息不足四至间。
  迟而有力为寒实,迟而无力为虚寒。
  数脉
  数脉来去多急促,一息脉来超五数。
  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虚热出。
  虚,实脉
  虚脉病主气血虚,(尤多见于气虚)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实脉病主为邪实,
  三部脉较大而坚实(有力)。
  滑脉
  滑脉往来多流利,应指园滑亦好记。
  滑主痰饮与食滞,又主实热妊娠句。
  涩脉
  涩脉往来多艰涩,轻刀刮竹作辨别。
  涩主气滞血瘀证,精伤血少皆可得。
  洪脉
  洪如涌浪邪热亢,来盛去衰细思量。
  细脉
  细脉如线指下显,诸虚劳损湿又伤。(虚)
  弦,紧脉
  弦脉直长按琴弦,肝病痰饮疟痛连。
  紧如转索而绷急,病主痛来又主寒。
  促,结,代脉
  促脉急数而时止,阳热亢盛药难使,
  缓弱时止有定数,脏气衰微代脉指。
  迟而时止称结脉,阴盛气结寒痰瘀。
  缓脉
  缓脉一息四至该,怠缓湿病,气虚排。
  和缓有力从容象,正常之脉缓中来。
  濡脉
  濡脉浮中又细软,病主诸虚湿邪缠。
  临床常见相兼脉主病歌
  两种以上单一脉,同时出现名相兼,
  单一主病的综合,相兼之脉主病然。
  浮紧或为风寒痹,浮紧脉主表实寒。
  浮缓营卫不相知,风邪伤卫桂支痊,
  浮兼数脉为表热,浮兼滑脉表挟痰。
  沉缓气虚湿阻脉,沉迟脉主为里寒,
  沉弦肝郁或气滞,或为水饮内结连,
  沉涩血虚血淤证,沉紧脉主里实寒。
  弦紧脉主寒痛证,弦细肝肾阴虚连,
  弦数肝郁化火证,或为肝胆湿热缠。
  滑数痰湿实热证,洪数气分热盛严,
  沉细数脉齐相见,便为阴虚内热传,
  弦滑数脉齐相见,肝火之中挟有痰,
  或为风阳上扰证,或为痰火内蕴燔。
  七怪脉(败脉,真脏脉,死脉)
  釜沸鱼翔雀啄漏,解索弹石同虾游,
  五脏真气已败露,偃刀麻促与转豆。
  脏腑生理功能歌括(授徒时原创)
  心脏
  心脏位居于胸中,包络围护于外从,
  心主血脉与神志,开窍于舌华面胧,
  血液运行心推动,精神意识思维功.
  肺脏
  肺居胸中应主气, 一身之气与呼吸.
  外合皮毛鼻为窍, 宣发肃降通调机,
  津液卫气周身布, 下输膀胱肺不逆.
  心与肺
  心肺关系在气血, 肺气助心行血脉,
  肺气不足致心虚, 心悸气喘两虚得,
  血行不畅失宣降, 气逆胸闷与喘咳.
  一, 小儿指纹风,气,命三关歌
  初起风关病未秧,气关纹现急须防,
  乍临命位呈危急,射甲通关病势昌。
  二, 小儿指纹色泽主病歌
  身安定见红黄色,鲜红外感风寒得,
  紫黑血络因郁闭,色淡为虚紫红热,
  青色惊风与痛证,实证多见滞暗色。
  三, 小儿指纹浮,沉主病歌
  ① 指上何故乍然浮,邪在肌肤未足愁,
  ② 忽尔之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
  ③ 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投,
  ④ 莫将风药轻相试,需向阳明里证寻。
  以上虽然不是整版,为示范足矣。
  初学者,重点在基础学之中,而其它学科需要结合着学,中医大内科进行分科学习,是为了便于掌握,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是为了掌握它的整体性,这种反复进行分开与结合的学习过程,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
  以方明证,可以理解为一方一证,要一方一方的去学,它需要一个证型,一个证型的自己进行归纳,又与一个方,一个方的相结合,把方与证看成一个紧密相扣的整体。但不能只限于方剂学中学方剂。如银翘散,你还得参照《温病条辨》或《温病学》中证型与治法的叙述。这样不仅能掌握了方药,证候,又懂得了理与法。
  我们看出“辩证论治”得全过程,就是理,法,方,药的全过程,就是中医治病从理论到临床的全过程。
  观《伤寒》113方,方方有法,我们理解为方既是法,而且是更具体的法。
  看温病学,学了银翘散,你就初步学了辛凉解表法,学了桑菊饮,又多了一层辛凉解表轻剂之法,学了麻杏石甘汤,又掌握了幸凉重剂之法。。。。。。
  学了“时方”,补可扶弱,四君,八珍,人参养营等。又懂得了补法。十剂:
  清,陈修园著时方歌括,时方妙用中,将108首方剂以十剂用分类。十剂:
  宣剂:宣可决壅,如瓜蒂散。
  通剂:通可去滞,如五苓散。
  补剂:补可扶弱,如四君子汤。
  泄剂:泄可去闭,如大承气汤。
  轻剂:轻可去实,如麻黄汤。
  重剂:重可镇怯,如真珠母丸。
  滑剂:滑可去着,如五仁丸。
  涩剂:涩可固脱,如桃花汤。
  燥剂:燥可去湿,如平胃散。
  湿剂:湿可润燥,如琼玉膏。
  所以,你在掌握方剂(必须死背)之时,需要掌握证型,成都中医学院八零后曾出一书,好象叫治法与方药,其中特别强调重视对证型的掌握。
  因为辩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症状)归纳为某一种证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者,有方有法也。)
  由于证型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概括,在临床就是诊断结果,而方剂是对药物更加有效治疗的代表,或归纳,在临床就是针对疾病(证型)的具体治疗方法。所以提出:学中医,要以方明证。
  例如“风寒束肺”的证型,显见其病因为风寒,其病位在表,与脏腑种肺脏有涉,是风寒邪气所致之肺系疾病。故而有恶寒天汗,或头,身微痛,咳嗽,痰稀白,苔薄,脉浮紧等症状。(虽然风寒束肺见于脏腑辩证之中,但又因属外感疾病。故又见于内科外感咳嗽之中,叫风寒咳嗽,都以杏苏散为主治方药)
  杏苏散(自编)
  杏苏恶寒无汗云, 枳桔前胡和二陈,(二陈汤)
  解表宣肺兼化痰, 苔薄脉浮咳嗽成。
  掌握了杏苏散就能治疗风寒咳嗽,这就叫以方明证。虽然理解的深度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但归纳后的记忆是可以,并且应该是一次性的。(就连我们干了几十年,有些方剂用了多次,且能得心应手,但道理还是讲不出来,甚至还会经常犯八纲辩证中,寒热虚实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别人非得把理,法学透了才开始学方剂与证型,而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 2007…8…28 13:10
  ? 回复 61。188。95。* 15楼
  十,先后病例点滴
  76年,我25岁,(以针灸为主,带着几十味常用中药,及配方散剂,已经罢过了两三年地摊。这民间医生,只有百姓认可,所以经常被工商的收得干干净净,有时我毛了,就胡乱找些不值钱的草药,去工商,或医院门口摆,趁那银针还在患者身上,若是医院有人来干涉,就问她如何进针?出针?这叫什么穴位?能治何病?一旦回答不上,这不学无术的话我是会骂的。工商来了,问他何叫学艺自由?那电台上已经唱2(指音乐)了,你们为何还要唱1?(指音乐)
  为了解决我这个“丁子户”,才被镇办诊所吸收为中医内科医生,附带针灸门诊。条件是:诊费,针灸费,手术费,及注射费等作为我的工资,而药费与利润均归单位所有。
  全诊所共7人,三中,一西,两“药房”,另一位是领导兼中医骨科。我们前四位临床医生同在双门面中,药房在侧,也是临街。
  至到四年后考上第一批个体开业医生,即取名为《串雅诊所》,以示医本源于民间,不该有贵贱之分,(我既可做摇串铃的走方郎中,亦可登大雅之堂)后来按规定又定名为'李四平中医诊所'。
  人说中医凭偶然,我偶然之后常偶然,
  大病岂可偶然治,“西毒”何不一偶然?(我称反中医者为西毒)
  蛔虫症——乌梅丸
  一日午后,三时许,附近一老农背着一不断呻唤的孙子,进了诊所,稍为左顾右盼后,去了我对面的刘老医生那里。看那娃儿,有十来岁,脸一阵红,一阵白的样子。双手时轻捂着肚子,两侧痛得往地上直打滚,那温度计也掉下摔坏了。
  一时间又痛缓了。口中又呕吐些痰涎来,吐在地上一摊,那刘老师换了一支温度计又考上了。这就是玩痰怪证吗?我在想,养父平时经常说,小儿少七情病,发病较成人单纯,又乃稚阳之体,外邪易袭,传变迅速。。。。。。又想;这病是以痛为主,我一背《医学三字经》腹痛篇,九种腹痛一比较,有点象蛔虫,但没有依据,看对面刘老师那如临大敌的紧张模样,估计他心里也没底。考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