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节
作者:南方网      更新:2021-05-04 17:30      字数:4741
  则生风,且疠风尤染肃杀之气而成者,若非汗法,何以去其毒风?所以汗之一法,乃治疠之
  最要者。其余诸方,次第用之可也。凡患人身上痒甚,盖以风邪气郁,血不荣敷而然,宜四
  物汤加黄芩、白芷调浮萍末服,发汗而愈。
  一、疠风灸法,先服桦皮散,自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浆穴七壮。灸疮愈后,再灸之
  。凡三灸之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中之风邪,时更以升麻汤送下泻清丸为佳。倘年深日久
  ,即以愈风丹、换骨丹等方,详而用之。
  一、凡大风初起,头面搔痒,更有红紫疹块起者,即可服防风通圣散加苦参、天麻、蝉
  蜕数十帖,外用七珍汤浴洗,发汗则易愈。大忌五辛荤腥浓味半年,必不再发。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述古变证治法(共三条)
  属性:立斋曰∶一身起疙瘩,搔破脓水淋漓,若寒热往来者,肝经气血虚而有火也。用八珍汤
  加丹皮、柴胡。寒热内热者,血气弱而虚热也。八珍汤倍加参、术。若恶寒形寒者,阳气虚
  寒也。用十全大补汤。若肌肤搔如帛隔者,气血不能外荣也,人参养营汤。若面部抓之麻木
  ,气血不能上荣也。补中益气汤。若痿弱筋挛者,血气不能滋养也。补中益气汤佐以六味地
  黄丸。
  一、遍身疙瘩,或隐疹搔痒,此风热伤血,用羌活当归散。气虚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加
  山栀、钩藤钩。血虚者,佐以加味逍遥散加钩藤钩。若手足皴裂,不问黯白,或于手足腿腕
  搔起白皮,此风热燥涩也。用清胃散加芍药。
  一、面赤搔痒,或眉毛脱落,此属肺经风热。用人参消风散、桦皮散。气虚用补中益气
  汤加天麻、僵蚕。血虚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钩。若面发紫泡,或成块,或眉毛脱落,属肝经
  风热。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钩藤钩,后用加味逍遥散。凡证属肝经血燥生风者,但
  宜滋肾水生肝血,则火自息,风自定,痒自止。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兼证治法
  属性:一、疠疡之有兼证变证,凡如表里脏腑诸病,无不有之,其各治法亦已具悉各门。但有
  所值,即宜随证参用之,左右逢源,无弗善也,重录资繁,兹不赘及。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解诸毒
  属性:一、敷砒霜,患处作痛或腐溃者,用湿泥频涂换之。若毒瓦斯入腹,胸膈苦楚,或作吐泻
  ,饮冷米醋一二杯即止,多亦不妨。生绿豆末、芝麻油俱可。敷贴雄黄药,闷乱或吐泻,用
  防己煎汤解之。服辛热药而眉发脱落者,乃肝经血伤而火动,非风也。用四物汤、六味丸,
  以滋肝血生肾水。服川乌、草乌等药,闷乱流涎,或昏愦呕吐,或出血、吐血。用大豆、远
  志、防风、甘草,任用一味煎汤解之。大凡服风药过多,皆宜用之,如未应,急用甘草生姜
  汁。敷贴巴豆之药,患处作痛,肌肉溃烂,以生黄连为末,水调敷之。若毒入内,吐泻等证
  ,更以水调服一二钱,或大小豆、菖蒲汁,皆可。敷贴藜芦,毒入内,煎葱汤解之。服祛风
  克伐之药,呕吐少食,胸膈不利,或形气倦怠等证,用六君子汤以补阳气。若烦热作渴,饮
  食不思,或晡热内热,面赤发热。用四物汤加参、术以生阴血。余从各门治之。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禁忌
  属性:人之患斯疾者,多由嗜欲不谨所致。治斯疾者,速当断戒荤腥盐酱,一切浓味。只宜清
  心寡欲,绝色忘虑,幽陷林泉,屏弃世务,早早救疗,庶几可活。稍不守禁,每见愈而复作
  ,及致危剧,莫能再救,总以其不守禁忌也。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疠风论列方
  属性:醉仙散(外二百七十) 再造散(外二七三) 黄连解毒汤(寒一) 换肌散(外二七二) 换
  骨丹(和二七九) 七味白术散(小七) 七珍汤(外二八三) 八珍汤(补十九) 六味地黄丸(
  补百二十) 四物汤(补八) 二圣散(外二六七)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愈风丹(外二六六)
  泻黄散(寒五七)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桦皮散(外二六八) 六君子汤(补五) 人参消风
  散(散四七) 清胃散(寒五四) 小柴胡汤(散十九)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泻清丸(寒一五
  一)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 加味逍遥散(补九四三) 《局方》犀角地黄汤(寒七九)
  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疠风
  论外备用方
  属性:升麻汤(外二六九) 浮萍散(外二七一) 白花蛇丸(外二七四) 皂角散(外二七八) 雷
  丸散(外二七九) 白花蛇膏(外二七五) 行药方(外二七七) 硫黄酒(外二八二) 防风天麻
  丸(外二七六) 苦参酒(外二八一) 乌头汤(外二八四) 洗疠方(外二八六) 敷疠方(外二
  八五) 黑虎丹(外二百八十)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经义
  属性:《厥病篇》曰∶肠中有虫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 作痛肿聚
  ,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 也。以手按聚而坚持之,无令
  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HT 腹 痛,形中上者。
  《口问篇》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
  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五癃津液别篇》曰∶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
  气逆,故唾出。
  《上膈篇》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详噎膈门)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不及,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岁土不及
  ,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虫食甘黄,气客于脾。
  《论疾诊尺篇》曰∶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滑为虫毒 蝎腹热。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论证(共三条)
  属性:虫之为病,人多有之,由于化生,诚为莫测。在古方书虽曰由湿、由热、由口腹不节、
  由食饮停积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见验之,则凡脏强气盛者,未闻其有虫,正以随食
  随化,虫自难存;而虫能为患者,终是脏气之弱,行化之迟,所以停聚而渐致生虫耳。然则
  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非独湿热已也。然以上数者之中,
  又惟生冷生虫为最。即如收藏诸物,但着生水,或近阴湿,则最易蛀腐,非其义乎?故凡欲
  爱养小儿,即当节其水果,以防败脾,此实紧要之一端也。至若治虫之法,虽当去虫,而欲
  治生虫之本以杜其源,犹当以温养脾肾元气为主,但使脏气阳强,非惟虫不能留,亦自不能
  生也。余制有温脏丸方,最所宜也。
  一、虫之为病,其类不一,或由渐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为害,则为腹痛食减,
  渐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虫痛证,必时作时止,来去无定,或呕吐青黄绿水,或吐出虫,或
  痛而坐卧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黄或白,而唇则红,然痛定则能饮食者,便是虫
  积之证,速宜逐之。
  《本事方》云∶心虫曰蛔,脾虫曰寸白,肾虫如寸截丝缕,肝虫如烂杏,肺虫如蚕,皆
  能杀人,惟肺虫为急。肺虫居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
  难。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论治(共四条)
  属性:治虫之剂,凡虫势骤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扫虫煎先治其标。若虫积坚固者,宜猎虫
  丸、遇仙丹、木香槟榔丸、百顺丸之类主之。或稍缓而质弱者,宜芜荑散、化虫散之类主之
  。丹溪云∶打虫方用楝树根、槟榔、鹤虱,夏取汁,冬浓煎饮之。又万应丸最妙。
  一、治虫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先以肉汁
  或糖蜜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此皆法之善者,然此惟缓治之法耳。然虫证甚急,又安能必
  待其时乎?且以望前望后辨虫头,亦若渺茫无据,惟先用香饵而虫头可引,岂非望后之治,
  亦自有法。又何虑其难治也。
  徐东皋云∶治虫之方固多,而用之者不知其法,则亦不能下虫。如丹溪云虫头向下之时
  ,必须俟其向上,法当行于月半之前也。若虫得食,则不食药,亦不能下虫,而徒泻其虚也
  。故虽有方,不知其法,则方亦不效。凡欲下虫,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虫饥,次早五更用油
  煎肉,嚼之良久,腹内虫闻肉香,头皆向上而欲食,乃以鸡蛋煎饼和药,嚼而食之,须臾服
  葱汤或白水,少少以助药力下行,不超时而虫俱下,甚至数升。然后以白粥补之,随服补剂
  调理脾胃,而疾可悉愈。
  一、验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积行气等药,百方不效
  。但于痛极时须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测其故。忽一
  胡僧见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饵,继进一丸,打下一硬嘴异虫,遂愈。此因虫
  啮肠脏,所以痛极,捶之,则五内震动,虫亦畏而敛伏。不捶而虫得自由,所以复作。此亦
  验虫奇法。故凡见心腹痛证,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暂止者,多有因虫而然也。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蛔虫(共五条)
  属性:凡诸虫之中,惟蛔虫最多,其逐治之法总若前条,然旋逐旋生,终非善策,欲杜其源,
  必须温养脾胃,脾胃气强,虫自不生矣。故凡逐虫之后,或于未逐之先。若欲调补脾肾,则
  如归脾汤、温胃饮、五君子煎、理中汤,或理阴煎之属,皆所宜也。若欲兼虫而治之,则惟
  温脏丸为最善。凡治虫之法,或攻或补,自有缓急先后之宜,所当详辨,不可任意忽略也。
  《巢氏病源》曰∶凡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今脉反洪大者,是蛔虫也。
  《医余》曰∶蛔虫亦九虫之数,人腹中皆有之。小儿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食过多,胃虚
  而热,生虫。令人腹痛恶心,口吐清水,腹上青筋。用火煨使君子与食,以壳煎汤送下,甚
  妙。然世人多于临卧服之,又无日分,多不验。惟月初四五里五更而服之,至日午前虫尽下
  ,可用温平和胃药调理一二日。凡虫在腹中,月上旬头向上,中旬横之,下旬头向下。故中
  旬下旬用药则不入虫口,所以不验也。牛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并肩
  而行,下旬生者,后随之。猫之食鼠亦然。天地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
  伤寒门有吐蛔、蛔厥证治。呕吐门有吐蛔治法,并吐蛔治按。肿胀门有孙一奎蛔虫按,
  俱当参阅。
  《外台》用苦楝汤治蛔虫。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寸白虫(共三条)
  属性: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
  二丈。治寸白虫无如榧子煎,其效如神。
  《本事方》云∶用《良方》锡灰、芜荑、槟榔者极佳,五更服则虫尽下。以此为末,用
  石榴根煎汁送下三钱,或丸服亦可。
  《庚志》云∶赵子山,字景高,寓居邵武军天王寺,苦寸白虫为患。医者咸云∶是疾当
  止酒。然以素所耽嗜,欲罢不能。一夕醉于外舍,至夜半口干舌燥,仓卒无汤饮,适见廊庑
  下有瓮水,月色下照,莹然可掬,即酌而饮之,甚甘如饴,连饮数酌,乃就寝。迨晓虫出盈
  席,觉心腹顿宽,宿疾遂愈。一家皆惊异,验其所饮,盖寺仆日织草履浸红藤根水也。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小儿疳虫(名曰疳)
  属性:小儿疳 ,亦由饮食过伤,致成疳积。身热腹大,面黄,四肢无力,昏睡,鼻烂汁
  臭,齿龈生疮,或下痢黑血。皆腹中有虫故也。宜九味芦荟丸、追虫丸、四味肥儿丸、七味
  肥儿丸、蟾蜍丸之类主之。虫去之后,仍当调补气血。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
  应声虫(共二条)
  属性:《泊宅编》云∶水州通判听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必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诵
  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捣汁饮之,少顷吐出肉块长一寸余,人形悉具,自后无声。
  陈正敏《遁斋闲览》载杨 中年得异病,每发言应答,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
  其声渐大。有道人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
  取服之。 如言,读至雷丸,虫无声,乃顿服之,遂愈。后正敏至长沙,遇一丐者亦
  有是疾,环而观之者甚众。因教服雷丸,丐者亦愈。
  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