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9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7      字数:4918
  针灸推拿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乃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是由于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属于祖国医学崩漏范畴。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月经失调为常见的月节律失常的病症。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针灸治疗科副主任医师黄秋贤、妇产科主治医师张佐峰等,本着调整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原则,采用择时针灸法治疗功血,并对无排卵型功血患者治疗前后做了血清激素测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者选该院妇产科51名确诊为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功血患者,其中年龄小者15岁,大者54岁,患病1年者24例,1年-10年者21例,10年以上者6例。51例中不孕者9例,有人工流产史者10例,未婚者20例。针刺前持续流产7-15天者11例,16-30天者19例,30天以上者21例。随机将病人分为择时针灸治疗组和非时间针灸组两组。治疗组通过辩证选取与病相宜的时间配穴法,以纳子法为主,每日辰(7-9时)、已(9-11)时针灸,先针流注穴后配与病情相适应的腧穴。以隐白、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穴为主穴,血止后,除主穴外加肾俞、关元、气海等穴。针的规格为26-28号毫针,进针后根据病症的虚实,或补或泻;进针深度因形体而异。针刺得气后,施以补泻手法,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其上端,施温针灸,每穴三壮,每壮约6-7分钟。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为限。结果取得显效(针灸7天内止血)者占73%,有效(针刺7-10天内止血)者占27%。
  该院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择时温针灸法止血见效快,能明显地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还可使功血病人高的促卵泡素明显下降,使低的孕酮有所升高,特别是雌二醇的升高尤为显著。时间针法治疗功血的作用机理是调整紊乱的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分泌功能,调整血清激素,同现代医学用雌激素治疗功血效果是一致的。激素治疗可出现撤退性出血,并且大量服用雌激素可能会造成恶肿瘤,择时温针灸法可免除这些弊病而取得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面瘫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般资料
  女4名,年龄分别为31、56、60、73岁。男2名,年龄分别为34、61岁。有2名女性为右面瘫,其他病例均为左面瘫。
  主要症状:
  口歪斜,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下合,不能皱额、鼓腮、蹙眉,噘嘴,露齿时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细。
  治疗方法: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疗效:6例都在一个疗程(10次)达到临床治愈。
  鉴别诊断: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后颅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体会: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炎症所致,如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本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针灸治疗时,宜取穴少,轻刺激,或等待1周后才开始治疗。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针灸治疗本病是可行有效之法,可广加推行,以造福病患者。粉刺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症
  1、肺经风热
  主要表现:颜面潮红,粉刺煟龋弁矗蛴信ю澹嗪焯Ρ』疲鍪 ?br />
  2、肠胃湿热
  主要表现: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失健运
  主要表现: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伴纳呆、便溏、神疲、舌苔薄白,脉濡数。
  4、瘀血阻滞
  主要表现:粉刺日久不愈,皮疹暗黑,有结节,舌暗苔薄白,脉弦。
  5、肝肾不足
  主要表现:粉刺鲜红,伴有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
  二、治疗
  1、肺经风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
  处方:尽泽、合谷、大椎、肺俞。
  操作:尽当、合谷、大椎均用毫针泻法。肺俞先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再拔火罐。
  2、肠胃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处方:曲池、上巨墟、天枢、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3、脾失健运
  治法:健脾化湿。
  入方: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脾俞。
  操作:毫针补法,可灸。
  4、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化瘀,养颜。
  处方:膈俞、内关、四关穴、血海、肺俞。
  操作:除肺俞、膈俞刺络拔罐处,其余各穴均用毫针泻法。
  5、肝肾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太溪、三阴交、曲泉、肝俞、肾俞。
  操作:毫针补法荨麻疹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突然起病,风团搔痒,形态各异,此卢彼伏,或疹块突起,或连成片。可因气候变化而加剧或渐减。急性患者消退迅速,按临床症状可分为如下几型。
  1、风热型
  主要表现:红色风团,皮肤奇痒,脉浮数。
  2、风湿型
  主要表现:风团色淡或色白伴有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浮缓。
  3、肠胃积热
  主要表现:风团块,伴有脘腹疼痛,便秘或腹泻,苔薄黄,脉数。
  二、治疗
  施以泻法以祛风湿、清血热、主要选取脾与大肠经俞穴。局部梅花针叩打亦可。
  处方:曲池、合谷、委中、血海、三阴交。
  风热者加大椎;风湿者加阴陵泉;胃肠积热同时针天枢、足三里。前列腺炎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1、湿热下注
  主要表现:小便混浊或夹凝块,尿道灼热感,尿中带血,口渴,会阴部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虚气陷
  主要表现:小便混浊,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小腹坠胀,面色无华,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
  3、下元虚衰
  主要表现:小便淋漓,兼有白浊,迁廷日久,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4、气滞血瘀
  主要表现:会阴酸胀疼痛,分泌物少,腺体硬化,舌暗有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
  1。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三阴交。
  操作:针以泻法。
  2。脾虚气陷
  治法:健脾益气。
  处方: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脾俞、肾俞。
  操作:针以寂法加灸。
  3。下元虚衰
  治法:温补下元。
  处方:关元、三阴交、命门、肾俞。
  操作:施以灸法。
  4。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
  处方:关元、太冲、次髎、归来、血海。
  操作:针以泻法。痛经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1、实证
  主要表现:下腹疼痛,通常起於月经期前,月经量少色暗紫挟有血块,下腹胀痛,血块排出痛减,胸乳作胀,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沉弦;下腹泛痛连及腰背,月经量少色深红挟血块,苔白腻,脉沉弦。
  2、虚证
  主要表现:月经末期腹痛隐陷,得温或按压稍减,月经量少色淡,脉细弱,伴见恶寒肢冷,面色胱白,心悸,头晕。
  二、治疗
  1、实证
  处方:中极、次髎、合谷、血海、地机、太冲。针灸并用。
  下腹胀痛加四满、水道;下腹冷痛加归来、大巨。
  2、虚证
  处方: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施以补法及灸法以调气血,温养冲任。哮喘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1、风寒型
  主要表现:咳嗽痰稀,呼吸急促,喉中痰鸣,伴发热恶寒头痛,早期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2、痰热型
  主要表现:呼吸急促而短,声高气粗,咳嗽痰黄粘,胸闷,发热烦躁,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肺虚
  主要表现:呼吸急促,声音低微,咳嗽声弱,自汗,舌淡,脉虚。
  4、肾虚
  主要表现:喘促日久,动则气促,喉间痰鸣,张口抬肩,气短倦怠,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二、治疗
  1、风寒型
  处方:肺俞、风门、大椎、列缺、合谷。
  针以泻当并灸,以祛散风寒平喘。
  2、痰热型
  处方:肺俞、定喘、天突、尺泽、丰隆。
  针以泻法以清热化痰平喘。
  3、肺虚
  处方:肺俞、太渊、足三里、太白。
  针以补法或并灸,以补益肺气。
  4、肾虚
  处方:太溪、肾俞、肺俞、膻中、气海。
  施以补法或并灸,补肾纳气。持续喘息加身柱、膏肓俞;脾虚加中脘、脾俞。
  该病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以及其他疾病见有呼吸急促者。月经不调的针灸疗法 其他 针灸推拿 一、辨证
  一)、月经先期
  1、血热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缩短,经血深红而粘稠,量多,胸闷烦躁,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气虚型
  主要表现:月经量多,色淡,周期缩短,疲乏心悸气短,下腹空而重着感,舌淡苔薄,脉弱。
  二)用经后期
  1、血虚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延迟,月经量少色淡,下腹空痛,消瘦,面色萎黄,肌肤不荣,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2、血寒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下腹掣痛,得温稍减,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
  3、气滞型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推迟,量少色暗红,下腹胀痛,情绪抑郁,胸闷,呃逆,胸胁及乳房发胀,苔薄白,脉弦。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1、肝气郁结
  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及经血量变化不定,月经血粘稠,色紫暗排出困难,胸胁两乳发胀,下腹胀痛,精神抑郁,常叹息,舌苔白,脉弦。
  2、肾虚
  主要表现: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而软,夜尿频繁,便溏,舌淡苔薄,脉沉弱。
  三、治疗
  一)月经先期
  1、血热
  处方:曲池、中极、血海、水泉。
  配穴:
  2、肝郁化火:行间;
  阴虚内热:然谷;
  以泻法清热凉血,调整冲任。
  3、气虚
  处方:气海、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施以补法。
  二)月经后期
  1、血虚及血寒
  处方:关元、气海、三阴交。
  配穴:
  头晕眼花:百会;心悸失眠:神门。
  血虚者施以补法以补气生血。血寒者施以补平泻,或灸以温经散寒。
  2、气滞
  处方:天枢、气穴、地机、太冲。
  胸闷:内关;胸乳胀:期门。
  施以泻法。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1、肝气郁结
  处方:气海、四满、间使、蠡沟。
  胸乳胀加膻中穴;情志抑郁加神门、太冲。
  施以平补平泻法。
  2、肾虚
  处方:关元、肾俞、交信。
  腰膝酸软:腰眼、阴谷;头晕眼花:百会、太溪。
  施以补法并灸。
  该病包括垂体前叶功能失调或卵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月经周期不规则。灸法治疗尿失禁 其他 针灸推拿
  所谓尿失禁,系指患者尿液不由自主的从尿道流出,可发于任何季节,但以秋冬季节表现严重。尿失禁是任何年龄及性别人士都可能患的疾病,但以老人和女性为多。
  尿失禁可由精神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分娩、外伤等引起,大多是因膀胱、尿道功能失调所致如张力性尿失禁、紧迫性尿失禁,溢出性尿失禁等。其中又以张力性尿失禁居多,因患者骨盆底部肌肉对尿道的控制能力下降,尿道括约肌的力量变得薄弱,抵挡不住膀胱积尿后增高的压力的冲击,使尿液不经意地流出,尤其在笑、哭、咳嗽、打喷嚏、站立、行走时易发生,安静或平卧时稍见缓解。故这种尿失禁又是称压力性尿失禁。
  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药物治疗通常无济于事,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是因为肾气虚,中气下陷导致。因此,治疗时多采用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民间常用艾灸神阙、关元、中极、涌泉等穴位,其具体方法是:点燃艾条,在以上诸穴位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时。一日一次,连续灸一周,如果症状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复发时,如法再灸一周。如此反复施灸,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