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5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7      字数:5231
  卟?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孔定方。小儿慢性肾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慢性肾炎
  (一)
  【辨证】肺气不宣,脾不健运,水停为患。
  【治法】宣肺疏表,理脾利水。
  【方名】宣肺利水饮。
  【组成】桔梗5克,杏仁5克,木通5克,苡仁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大腹皮10克,陈皮5克,五加皮10克,葱白1小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杨扶国方。
  (二)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补肾。
  【方名】加味健脾补肾饮。
  【组成】党参15克,茯苓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扁豆12克,芡实9克,莲子9克,半夏9克,陈皮6克,砂仁6克,香附9克,炙甘草9克,肉苁蓉9克,菟丝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玉泽方。
  (三)
  【辨证】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固肾,利湿化浊。
  【方名】消尿蛋白饮。
  【组成】黄芪15克,龟板30克(先煎),山药15克,苡米15克,粟米须30克,杜仲12克,扁豆15克,谷芽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邓铁涛方。小儿口疮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口疮
  (一)
  【辨证】心脾积热。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方名】清热泄脾散。
  【组成】黄连6克,山栀9克,黄芩6克,石膏12克,生地12克,茯苓10克,灯芯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医儿科学》。
  (二)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名】凉膈散。
  【组成】黄芩6克,连翘6克,栀子6克,大黄6克,芒硝(冲服)3克,竹叶10克,薄荷3克,白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急性黄疸性肝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急性黄疸性肝炎
  (一)
  【辨证】湿热内蕴,中焦失和,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消食。
  【方名】茵陈蒿汤加减。
  【组成】茵陈15克,金钱草9克,栀子6克,大黄6克,焦山楂9克,神曲6克,焦白术6克,茯苓12克,山药9克,鸡内金6克,甘草3克,白蔻3克(后下),陈皮3克,厚朴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闻鸡方。
  (二)
  【辨证】湿热遏阻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方名】茵板丹滑石汤。
  【组成】茵陈15克,栀子9克,板蓝根15克,姜黄9克,丹参9克,匾蓄9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前仁9克,滑石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吴维明方。小儿急性黄疸肝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急性黄疸肝炎
  【辨证】湿热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方名】活血截黄汤。
  【组成】酢浆草15…30克,绵菌陈15…24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薏苡仁18克,滑石18克,郁金6…9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5次。
  【出处】赵伟强方。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辨证】虫积致肠腑痞结而肠道梗阻。
  【治法】驱虫通下。
  【方名】减味乌梅汤。
  【组成】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9克,当归9克,黄连6克,黄柏6克,干姜6克,桂枝9克。
  【用法】水煎500毫升,直肠滴注,每分钟40…50滴分。
  【出处】何成瑶方。小儿蛔虫病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蛔虫病
  【辨证】蛔动不安,内扰胃肠,外袭肌腠,发为。
  【治法】安蛔止痛,清热导滞,佐以凉血。
  【方名】连梅安蛔汤加减。
  【组成】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0克,川椒(炒)10粒,金铃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李月方。小儿黄疸性肝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黄疸性肝炎
  (一)
  【辨证】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组成】全瓜蒌60克,广郁金15克,片姜黄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细粉,3岁每次2克(可随年龄大小的而增减),每日3…4次,白糖水冲服。
  【出处】马荫笃方。
  (二)
  【辨证】湿热毒邪交蒸于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散瘀退黄。
  【方名】菌陈赤虎汤。
  【组成】菌陈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蓝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钱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西周方。小儿感冒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感冒
  (一)
  【辨证】外感风热,内挟食积。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消食。
  【方名】祛风寒。
  【组成】金银花6克,钩藤6克,薄荷6克,连翘6克,蝉蜕3克,炒莱菔子5克,甘草2克。
  【用法】此为1岁以下小儿剂量,不足1月减半,2岁以上小儿剂量加倍。加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亦可研细末,每服3…6克,白开水冲服。
  【出处】周济安方。
  (二)
  【辨证】外感温热,饮食积滞。
  【治法】清宣导滞。
  【方名】清宣导滞汤。
  【组成】生石膏15…60克,花粉9…15克,青蒿9…18克,白薇31克,桑叶9…12克,赤芍6…9克,柴胡6…9克,荆芥9克,黄连3…6克,山楂9…15克,建曲9…15克,槟榔6…9克,板蓝根15…3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文火煮沸5…10分钟,去渣取汁,视患儿年龄,适量频服。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作茶饮,不计时服。药后勿外出,宜休息,取微汗。
  【出处】王静安方。
  (三)
  【辨证】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
  【治法】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方名】石膏知母青蒿汤。
  【组成】生石膏10…25克(先煎),知母6…10克,青蒿10…15克,甘草3…5克。
  【用法】水煎汤频频口服,每日1剂。
  【出处】陈进方。
  (四)
  【辨证】风邪挟湿,阻中发热。
  【治法】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方名】新加正气汤。
  【组成】苏叶10克,藿香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为150毫升,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日服4次,3岁以上150毫升,分3次口服。
  【出处】王传吉方。小儿腹泻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腹泻
  (一)
  【辨证】湿热。
  【治法】淡渗利水,清利湿热,健脾燥湿。
  【方名】止泻汤。
  【组成】匾蓄7。5克,瞿麦7。5克,车前子7。5克,木通5克,滑石7。5克,通草7。5克,党参7。5克,赤苓7。5克,白术7。5克,生甘草5克,莲肉7。5克,扁豆7。5克,薏苡仁7。5克,木香2克,黄连5克,罂粟壳3克,白头翁7。5克。
  【用法】水煎服,6个月以下患儿分6日服,1岁以内分4日服,1岁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出处】宋从有方。
  (二)
  【辨证】脾虚热,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和胃,清热利湿。
  【方名】止泄灵。
  【组成】车前子(微炒)32克,泽泻(炒炭存性)64克,木瓜24克,胡黄连24克,焦白术24克,炒扁豆24克,生山药24克,党参16克,广木香16克,葛根16克,桔梗9克。
  【用法】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开水调服,日服3次,3…6个月者每次1。2…1。5克,6个月…1岁服1。5…2克,1岁1个月…1岁8个月服2…3克,1岁8个月…2岁服3…4。5克。
  【出处】胡安黧方。
  (三)
  【辨证】湿热泄泻。
  【治法】清热除湿,敛阴固肠。
  【方名】龙牡三石汤。
  【组成】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30克,滑石30克。
  【用法】煎汤化水,频频进服,日服1…2剂。
  【出处】李志山方。
  (四)
  【辨证】脾胃虚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止泻。
  【方名】健脾粉。
  【组成】党参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面,筛为散。2岁以下每次1…2克,日服2次,2岁以上加量,6岁以上者,每次3克,日服2次。
  【出处】郑振华方。
  (五)
  【辨证】喂养失节,饥饱无时,损伤脾胃,健运失司。
  【治法】消导止泻。
  【方名】消导止泻汤。
  【组成】佛手5…10克,山楂5…10克,麦芽5…10克,连翘5…10克,白术5…10克,陈皮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永厚方。
  (六)
  【辨证】脾胃嫩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
  【治法】消食和中,燥湿健脾。
  【方名】建食和中汤。
  【组成】建曲6克,山楂6克,苍术6克,麦芽9克,茯苓9克,陈皮5克,法夏5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系1岁左右小儿用量)。
  【出处】汪鑫涛方。
  (七)
  【辨证】饮食不节,脾郁不舒,运化失司,湿邪内停。
  【治法】醒脾和胃,渗湿利水。
  【方名】新加胃苓汤。
  【组成】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5克,桂枝7。5克,厚朴7。5克,陈皮7。5克,炙甘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柴国剑方。小儿肺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肺炎
  (一)
  【辨证】内热痰滞,肺胃不清。
  【治法】清宣通化,止嗽定喘。
  【方名】麻石葶蒌饮。
  【组成】麻黄2克,生石膏15克,甜葶苈5克,瓜蒌12克,杏仁10克,苏子6克,苏叶5克,浙贝母9克,莱菔子10克,半夏6克,焦鸡内金10克,六一散12克。
  【出处】瞿文楼方。
  (二)
  【辨证】外感风温内袭而致。
  【治法】降气平喘,化痰除胀。
  【方名】葶苈五子汤。
  【组成】葶苈子3克,牛蒡子6克,莱菔子6克,炒杏仁6克,化橘红6克,炙苏子4。5克,川贝母4。5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以上为1岁小儿用量。
  【出处】孙一民方。
  (三)
  【辨证】外感风邪,内蕴痰浊,肺气闭塞。
  【治法】清宣开闭,豁痰平喘。
  【方名】肺炎痰喘汤。
  【组成】生麻黄1。5克,生石膏15克(先煎),金银花9克,连翘9克,杏仁9克,生甘草3克,炒葶苈子6克,天竺黄6克,瓜蒌皮6克,元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马莲湘方。
  (四)
  【辨证】热毒壅盛,痰闭肺窍。
  【治法】开闭,泄火,逐痰。
  【方名】苦降辛开方。
  【组成】黄连1克,黄芩10克,干姜1克,半夏3克,枳壳5克,川郁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刘弼臣方。小儿多涎症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多涎症
  (一)
  【辨证】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安神,收涩止涎。
  【方名】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30克,菖蒲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2克,龟板15克,五倍子9克,当归9克,茯苓9克,人参9克(煎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人参汤下(无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亦可煎服。
  【出处】孙孝洪方。
  (二)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治法】健脾、益气、摄涎。
  【方名】五味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药12克,炙甘草12克,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国权方。小儿癫痫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癫痫
  【辨证】先天不足,后天又失于调理。肝气不和,阳升风动,痰火上扰,重闭清窍,发为癫痫。
  【治法】镇痉、熄风、化痰、清热。
  【方名】镇痉化痰汤。
  【组成】蚤休5克,石菖蒲3克,钩藤6克,制胆星3克,僵蚕5克,郁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马莲湘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风寒外束,痰热壅肺。
  【治法】散寒清热,宣肺化痰。
  【方名】平喘合剂。
  【组成】桔梗9克,生麻黄3克,细辛3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桂枝9克,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浓缩后,1岁以下小儿分5次服,1岁以上小儿分3…4次服。
  【出处】孟连英方。小儿肠炎 其他 中医方剂 小儿肠炎
  【辨证】脾胃不和,中焦湿热。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止泻,安神定惊。
  【方名】小儿理脾和胃散。
  【组成】山药10克,茯苓10克,薏米10克,山楂10克,扁豆10克,陈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