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4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6      字数:4779
  不过量饮酒。
  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制造热量的肌肉生长,改善激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此外运动还会帮助把热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专家建议,与其光顾健康房,不如坚持在上班途中步行一站地,这样会更有效。
  穿衣:
  着装的基本原则是“上装薄而下装厚”。因为腰部周围有许多大血管,如果下半身能保温,上半身也不会感到太冷。应避免穿着紧身衣和紧身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此外,还可以利用穿脱方便的夹克衫来适时增减衣服,以使身体感到舒适。
  物理疗法:
  洗浴和按摩均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晚上试试盐水足浴,时间为10…20分钟,方法:在桶中倒入没过脚踝的温水(38℃…40℃),再放入半杯粗盐,搅拌均匀;5分钟后再加入温水没过膝下的足三里穴;10分钟后将水位提高到膝盖部位;用温水将脚上的残留盐分洗净。
  合理用药:
  维生素E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畅通。所以每天摄入必需的维生素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畏寒。谷维素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中药熟地、鹿角霜、淫羊藿、白术、怀牛膝、桂枝、黄芪、杜仲、白芥子、肉苁蓉、甘草等汤药。如果对这些药物的用药量把握不准,应该请教专业人士。养生新说:像猫咪一样睡觉
  其他 中医养生 英国猫科动物专家观察发现,大多数家猫的睡觉方式在多数时间里为身体向右侧卧,后肢微屈;前右肢自然屈于身体右侧接近头部,左肢自然向下并微微伸直。
  这和我国中医提倡的人的标准睡眠姿势非常相似
  中医强调睡眠姿势为“卧如弓”,其标准姿势为:身体向右侧卧,屈右腿,左腿伸直;屈右肘,手掌托在头下;左上肢伸直,放在左侧大腿上。
  中医认为以这种姿势入睡不损心气,像猫一样蜷卧后大脑很快就能静下来,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不久就能进入梦乡。
  睡觉姿势频繁改变是否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呢?
  最新的研究结果是肯定的
  这是美国科学家首次评估睡觉姿势改变与心脏发病的关系。当人们血压开始出现急剧变化的时候,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就会显著升高。这种血压急剧变化的情况常发生在夜晚睡觉改变睡姿时和人们突然起身站立的时候。
  “四不”益寿又延年 其他 中医养生 “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不懒不馋益寿延年”,这句谚语听起来虽然简单,却说明了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大道理。
  “不急不恼百年不老”,
  说明了精神养生的重要性,指平时性情平和,情绪乐观,遇事不急躁不恼怒可以使人健康长寿,保持青春活力。换言之,也就是说平时注意修身养性,并善于调节情志有利于健康。现代医学将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两种,即A型行为类型(A型性格)及B型行为类型(B型性格)。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格急躁,争强好胜,过分的自负,固执,好争辩,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而B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随和,与世无争,淡泊人生,不争名利,易满足,生活悠闲自在,工作从容不迫,为人平易近人。美国学者对3524名男子进行了长达8年半的跟踪观察,发现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B型行为者的2倍,复发率是5倍,死亡率为7倍,由此可见不急不恼,性情随和,情绪乐观的精神养生者益长寿。
  “不懒不馋益寿延年”,
  说明了运动养生和饮食养生的重要性。不懒是指运动养生,即平时手脚勤、不懒惰,经常参加体力及脑力劳动,或经常参加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适量的运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馋是指饮食养生,即日常生活的饮食结构合理,平时的饮食能够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不偏食,这样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所以说,不懒不馋有益于益寿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养生学会“冷处理”
  其他 中医养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冷处理”;不仅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还是一种养生之道。
  养生学会“冷处理”
  '佛家养生百字诀'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矛盾加剧,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
  '和“白领综合征”说再见(图)'
  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胀、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
  由此,学会“冷处理”,你就会冷静地调整,面对各种复杂的变化从容不迫,处逆境而不乱,受打击而不惊,化险为夷,转忧为喜。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有避免不了的“缺陷”,在人与人之间,我们要“将心比心”,不能一味地去指责他人的缺欠而忘了自己其实也不够完美。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有些事情一时想不通,不要去钻牛角尖,应暂时把它放一放,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避开烦恼,寻找乐趣,遇事多一分冷静,化干戈为玉帛,减少对大脑和神经的刺激,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法”养脾有疗效 其他 中医养生
  今年夏天,由于炎热难熬,和许多人一样,我不得不大量食用冷饮和瓜果以解热消暑。但由于过食冷饮和瓜果,又随即出现了不思饮食、全身乏力,甚至消瘦等现象。翻过一些中医书才得知:瓜果和冷饮性寒,虽能解一时炎热,却极易损伤脾胃,出现上述症状。后又从书中偶得养脾“四法”,如今交替使用,确有受益。
  秋季来了,正是养脾的还时机,下面介绍这养脾“四法”如下:
  醒脾: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不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也可常取山楂条20克、生姜丝5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有开胃健脾之功。
  健脾:选用各种药粥健脾祛湿,如莲子、白扁豆、薏仁米煮粥食,或银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
  护脾养脾:老年人宜常按摩腹部,可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用手掌旋转按摩20次。同时,散步亦能养脾健胃,可使食欲增加、气血畅通。
  暖脾:因食生冷过多,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日后的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齐念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专家提醒: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评:在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见持续炎热,雨水偏多,暑湿偏盛,故极易造成脾胃功能下降而厌食困倦。因此,不仅在酷暑的夏季、乃至日常调理好脾胃功能,对饮食养生都很有必要。文中所列“醒脾、健脾、护脾、温脾”四法,可使脾胃双调,从而达到开胃、增食、提神的养脾疗效。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位居中焦,同主消化,但各司其职:胃主纳,脾主运。胃喜润恶燥,喜凉恶热,脾喜燥恶湿,喜热怕寒。胃气以通降为和,不降则腹胀便秘,嗳气呃逆。脾气以上升为健,不升易头晕泄泻,四肢困倦,内脏脱垂。所以还应该强调:在养脾的同时还应重视调胃。
  *无论是夏季还是日常中,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
  脾胃功能正常者,适量饮冷不会影响脾胃功能,但不宜过量。文中所列食生蒜泥、山楂虽可以减少肠道疾病、消食导滞,但若过食,又有伤胃之嫌,尤其胃炎泛酸患者当慎用。“健脾法”中选用莲子、白扁豆、薏仁米或银耳、百合、糯米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等药粥健脾益气、祛湿利水,也确有意义。但若能将方中“土茯苓”改用“茯苓”,则更有利于健脾利湿。按摩脐周和散步亦有调和脾胃的作用,两者作用原理相近,故可合称“护脾养脾”。“暖脾法”是护脾的主要方法,但要切忌过食生冷。同时,睡眠时还应注意加强脘腹部保暖,炒菜时不妨加点生姜末,饮茶者选喝红茶等,都不失为护脾的养生上策。
  总之,无论在任何季节,调理脾胃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胃热者以清降为主,脾虚脾寒者当温补。但无论药补还是食补,均以服后感觉舒适为宜。白露时节好滋阴 其他
  中医养生 时令食疗
  “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今天为廿四气节的白露,在长江流域以北确是“露凝而白”了,在南方虽秋意未浓,也始见阴气,早晚已有凉意。此时佐餐的汤品逐渐转向滋阴为主,况且今年夏日比较炎热,人体耗津伤阴过大,现应适时调理。
  所以推荐一款——芡实蚝豉老鸭汤
  芡实蚝豉老鸭汤味道甚佳,且具滋阴补肾,健脾益血的功效,亦可为中秋时节的汤品,同时能适应肾阴不足,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消渴、遗泄、潮热等,或脾虚水肿,久泻;或老人肾虚之尿频;或病后脾虚体弱,虚烦不眠等。
  *[材料]芡实60克、蚝豉250克、光老鸭一只(约600-700克)、生姜3片。
  本汤确是滋阴补肾之汤品,其中芡实性平,味甘、涩,具补肾涩精、健脾止泻的功效,为中医补肾健脾、涩精止遗常用之药物。古药书曾有说芡实是“婴儿食之强身,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蚝豉性平,味甘、咸,有滋阴养血的作用,是常用之营养佳品,既可为汤,又可做菜。因其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能增强儿童的智力发育,故又有“益智海鲜”的美称,有的地方则呼其为“海牛奶”。老鸭则能补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烦热,并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生姜则健胃、除腥。合而为汤,滋肾健脾而益阴血,是老少咸宜、家庭常用的清补汤品。
  编辑推荐:秋季润肺银耳羹(图) 食粥帮你解秋燥(图) 初秋进补食莲藕 初秋进补食莲藕
  *[烹制]蚝豉先用清水浸软、洗净,芡实用清水洗净,并浸泡半个小时,老鸭洗净、斩为件块,然后一齐放到瓦煲里,加入清水12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3个小时,加入适量盐和少许生油便可。此量可供4-6人,蚝豉、鸭肉可用酱油拌之佐餐用。文/佘自强(广东省中医院药师)
  巧食五味科学养生 其他 中医养生 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
  甜:中医认为,甜入脾。食甜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医讲“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疗水肿病。
  辣:中医认为,辣入肺。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养生:神补最最不能少
  其他 中医养生 都知道养生离不开补:药补、食补,运动健身也是补。还有一补:神补。最难补,也是最最不能少的补。
  神补
  什么叫神补?就是心不旁鹜,情绪勿多。读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案例':一位退休干部,患有心脏病。他天生敏感,好激动。因为他知道患心脏病,情绪不能激动,气定神闲最重要。所以,无论家内家外,事无巨细,他什么都不管。来了电话也不接,可以接也不接———因为怕激动。每天躺在沙发上,号脉摸着左胸,日日监测自己的病情。表面看来,他拒绝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