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8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858
  ⒆杂招б嗨佟?br />
  3.风湿外感案:宋某,男,60岁。3日来头昏头闷,头重如裹,周身乏困,四肢无力,背部恶寒,微有发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咳嗽,喷嚏,舌苔白腻,脉浮缓,证属外感风湿之患,治以祛风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杏仁10g,麻黄6g,藿香10g,草蔻仁10g,桂枝6g,赤芍9g,茯苓10g,葛根9g,生姜3片,大枣4枚。服药2剂,诸症减轻,仍有四肢困重,不饥不食,以藿香正气丸两盒,以善其后。
  外感病多因于风,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分,患者素体肥胖,脾湿过盛,新感风邪,则成风湿合邪之外感,治当外散其风而药用桂枝、麻黄、葛根、藿香,内祛其湿而配以草蔻仁、茯苓,更以杏仁宣肺解郁,共奏祛风解表、健脾燥湿之效。中医的望闻问切(一)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
  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的望闻问切(二)
  其他 中医常识 闻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证,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证,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证,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证,气腥为寒证,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问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是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径,很多名老中医非常重视问候,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明朝张景岳曾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对需问内容做了一个概括。切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清朝江笔华有诊脉歌:“病人双腕,高骨定为关,寸脉量虎口,尺脉准臂弯,左寸心包络,左关胆与肝,左尺司何职,膀胱肾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属右关,要知大肠肾,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时珍着有《濒湖脉学》详细介绍了二十七种脉象及主病,但脉理幽微,其体难辨,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初学不易掌握,临症日久自有心得。总之,四诊在病中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叁,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联合运用,缺一不可,有人认为,中医看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中医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有关资料,和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然后得出结论,但疾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症状,体征表现得复杂,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就要求医生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甄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准确论断,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医面部辨病术是什么
  其他 中医常识
  察面,是古老医学流传至今的〃望诊〃内容之一。这里先说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路过齐国,见到齐桓侯,一看齐桓侯的面部神色有患病的征象,就对他说:〃您有病在肌肤,不治就将深入。〃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对左右说:〃医生为了挣钱,竟想诳治没有病的人。〃过了五天,扁鹊又见了桓侯,告诉他病已进入血脉。又过了五天,说病已进入肠胃.可齐桓侯仍讳疾忌医,不予理会。又过了五天,扁鹊一望桓侯的气色,便知他已经病人膏肓,不可救药了,便回头就跑。桓侯派人追问,扁鹊说:〃病在肌肤时,可用汤洗和药熨的办法治愈;病入血脉,尚可针炙;病在肠胃,也能用酒醪治愈;现在病已进入骨髓,连阎王爷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也没有任何请求了。又过了五天,桓侯终于病重而死。
  从这个故事中不难看出,扁鹊确实精于望诊,达到了〃望而知之〃的境地。这也许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但却说明〃察颜观色〃对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望面察病不仅要仔细观察病人面部的神态、还要端详其面色、面容。脑外伤后高热临证治验
  其他 中医常识 高热是脑外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辨证治疗时发现,中重型脑外伤以青壮年多见,高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治疗若能力挫病邪,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例1:尹某,女,40岁。因交通事故致急性闭合性脑损伤(重型),于1998年5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右环池出血,头皮裂伤,左上肢骨折。当时已深昏迷,呼吸困难,bp24/14kpa。即行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48小时撤除亚低温治疗,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查血wbc10。7×109/l,n:91%,l:9%,西医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后中枢性发热并肺部感染。先后用环丙沙星、希普欣、稳可信、泰能等治疗疗效不显。5月2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昏迷,t39℃,肌肤灼热无汗,全身散在青紫擦痕。气管切开,喉中痰鸣,舌红、苔黄浮糙,脉弦滑数有力。证属痰热上蒙,瘀阻脑络。治宜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开窍。处方:栝楼18克,半夏、天竺黄各12克,黄芩、石菖蒲、郁金各9克,川芎3克,鱼腥草15克,白芷、炙远志、射干各6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胃饲。6月1日复诊:仍高热,神昏,t40。5℃,大便已1周未行,舌脉同上。治宜釜底抽薪,泄热祛邪。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后下)、厚朴、芒硝(冲)各5克,人工牛黄(冲)0。3克,天竺黄、焦栀子各12克,淡豆豉6克,羚羊粉(冲)12克,栝楼18克,炒枳实、石菖蒲、郁金各9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剂后,排出大量臭秽大便,体温降至38℃,4剂后体温36。8℃,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神志为浅昏迷,呼吸平稳,痰少,体温未再升高。
  例2:邹某,男,42岁。脑外伤2天、右颞脑内血肿术后1天,于1998年6月22日以右颞脑内血肿术后继发脑干损伤收入院。入院时神志昏迷,予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腰穿引流降颅压等对症处理后神志转清,但头右颞部伤口溃破开裂,有脓性分泌物及脑脊液渗漏,随即出现高热,神志模糊。查血wbc19。9×109/l,n:80%,l:19%。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浊,潘氏试验(+),细胞总数16×109/l,白细胞11×1010/l,单核42%,多核58%。脑脊液生化glu19mmol/l,cl80mmol/l,pro193m克/l。脑脊液培养枸橼酸盐杆菌。西医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用凯复定、磺胺、泰能、罗氏芬等抗生素及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病情未能控制。7月16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神昏,t39。3℃,肌肤灼热,头部伤口脑脊液渗漏,脓性分泌物,愈合不良,失语,尿多色黄,大便溏,舌红、苔薄黄腻,脉数不匀。证属湿热弥漫,毒恋气分。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藿朴夏苓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半夏、焦栀子、车前子(包)各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淡豆豉、射干各6克,薏苡仁25克,郁金、黄芩、紫苏叶各9克,厚朴5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药后体温渐退,脑脊液渗漏及脓性分泌物减少,伤口开始愈合。7月24日复诊:t37。8℃,神志模糊,喉中痰多,大便2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佐以通腑。处方:栝楼、茯苓各18克,胆南星、半夏、栀子、赤芍各12克,黄芩15克,炒枳实、柴胡各9克,大黄(后下)5克,羚羊粉(冲服)0。6克,人工牛黄(冲服)0。3克,4剂。药尽体温正常,神清,能语,但不欲言,伤口愈合良好,醒后多汗,舌苔薄,寸脉弱,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剂收功。
  例3:郭某,男,13岁。患者车祸后脑外伤、呕吐3小时,于1998年5月15日以急性闭合性脑损伤(中型)收住院。入院时神清,能语,精神差,头皮无裂伤,耳鼻无出血。ct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入院不久头痛,呕吐,发热,右侧偏瘫,失语,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其他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不明显。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混浊,潘氏试验(…),总细胞数7。25×109/l,白细胞7。2×109/l,多核65%,单核35%。脑脊液生化:glu0。2mmol/l,cl119mmol/l,pro57mg/l。脑脊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予青霉素、复达欣、菌必治、消炎痛栓及中药柴胡制剂等抗菌、消炎、退热均无效,6月1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发热,t39℃,肌肤灼热无汗,面苍形瘦,神清,失语,右侧肢体偏瘫,头痛,烦躁,纳少,大便多天未行,舌红、苔白腻,脉细数无力。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见血性脑脊液。证属外伤脑络,瘀阻水停。治宜化瘀利水为主,以抵当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虻虫、水蛭、三七末(冲)各3克,桃仁、红花、葶苈子各9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包)、藿香各12克,人参(另兑)6克,茯苓24克。2剂,水煎分3天服完。21日诊:体温恢复正常,余症改善。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