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7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823
  证候分析:本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侵犯肺脏形成狼疮性肺炎,肺纤维化的表现。因气血闭阻,肺脉受损,肺气不荣,肺阴不布,气阴两虚,痰聚而化热,痰热内阻于肺而成该证。
  治则:益气养阴,化痰清热
  方药:狼疮补肺方加减:黄芪生地沙参麦冬桑白皮竹茹桔梗川贝母黄芩白术茯苓落得打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肺纤维化的主方,治疗中可加大川贝母及落得打的用量,分别用至30~40克,感染明显时加鱼腥草、败将草,气短明显时加紫河车、沉香,咳嗽严重者加百部、五味子,咯痰不爽加鲜竹沥。
  2.1.2肺气不足,饮聚胸胁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胸痛,呼吸转侧痛甚,面部红斑或面白,关节疼痛,舌红,苔腻,脉滑数。胸部透视可见大量胸水,或有胸膜增厚,或胸腔包裹性积液,白细胞下降(伴感染时白细胞增高)。
  证候分析:本证为狼疮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由于肺脉痹阻,水液运行不畅,水停胸胁。本证的胸水与普通的悬饮引起的胸水不同,在治疗中本证应特别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治则:益气补肺,蠲饮逐水
  方药:狼疮蠲饮方加减:黄芪白术生地苡米五味子葶苈子枳壳桑白皮丝瓜络元胡忍冬藤落得打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性浆膜炎胸腔积水的主要方剂。在治疗中,饮聚胸胁不宜抽水,宜宣肺化饮,可重用葶苈子30~40克,配苡米、白术健脾益肺,助蠲饮之力,配丝瓜络、忍冬藤通络活血以助化饮。如合并心包积液及关节腔积液可加用白芥子、桑枝、牛膝等。
  2.2心痹论治
  2.2.2心气不足,心血亏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重者不能平卧,头晕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四肢怕冷,兼有狼疮活动的其它症状,舌淡或舌暗苔白,脉结代或细弱而数。心肌酶明显增高,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表现,超声可见有心包积液等。有关狼疮的其它检查异常。
  证候分析:本证是狼疮性心肌炎或狼疮性心包炎造成的损害,由于心肌损害可出现心肌无力,心力衰竭,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出现心律失常。心主血脉,心之气血不足,血脉闭阻,而见上证及脉结代之象。
  治则:益气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狼疮保心方加减:黄芪人参甘草五味子麦冬玉竹五加皮当归枳实丹参何首乌葶苈子
  临床应用:本证治疗要加强心肌营养,恢复损伤的心肌细胞功能,本方保元汤,五味子汤基础上化裁成狼疮保心方,临床可合用天王补心丹或加用灵芝、枣仁、生地等加强养心作用;还可加用川芎、三七、赤芍、红花以改善心肌供血。
  2.2.2痰浊阻滞,血脉瘀阻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心胸痞闷胀满,或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兼有狼疮活动的症状,舌苔白腻、滑腻或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滑数或脉虚结代。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心律失常,超声检查可有心包积液,有关抗体性。
  证候分析:本证是狼疮性心脏血管炎,心肌缺血或狼疮性心包炎引起的症状。由于痰浊内阻,心血瘀阻而出现胸痹心痛的症状,但应与中医原发的胸痹相鉴别,治疗中也应多从原发的狼疮病着手。
  治则:化痰宁心,活血化瘀
  方药:狼疮逐瘀方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半夏陈皮枳实栝蒌落得打六月雪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缺血的主方,在治疗中如狼疮活动引起血小板下降过多,有出血倾向者,可减少活血药物的数量,加用益气药黄芪、人参等使气行血行;以痰浊阻滞为主者,加用竹茹、苡米、茯苓等。
  2.3肝痹论治
  2.3.1肝脾两虚,湿热瘀滞
  临床表现:胁肋部隐痛,恶心厌食,食欲不振,或有轻度黄疸,面部红斑晦滞,胁下有否块,小便色黄,大便干,舌暗淡,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滑。白细胞降低,血浆蛋白下降,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转氨酶增高,超声可见肝内部分纤维化,或有肝脾肿大。
  证候分析:本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损害肝脏的狼疮肝炎,在红斑狼疮中相对少见,由于肝损伤而出现肝功能异常及消化道症状,病程日久引起肝纤维化,宜尽快控制狼疮活动,由于气血闭积肝脉产生肝痹,湿热痰内阻,横犯脾胃,郁滞气机而出现以上症状,要争取早期治疗。
  治则:舒肝健脾,活血利湿
  方药:狼疮养肝方加减:柴胡黄芩公英茵陈黄芪白术茯苓郁金落得打苡米陈皮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肝炎的主方。病初肝功能损害明显时重用茵陈、黄芩加五味子、女贞子;日久乏力神疲,胁下痞块则加用龟板、鳖甲、绞股蓝,重用黄芪、白术;肝纤维化者,除应用龟板、鳖甲外加活血化瘀药物桃仁、红花、丹参、莪术等。
  2.3.2肝郁气滞,心肝炎旺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或癫痫样抽搐,甚至昏迷惊厥,或表现为烦燥,失眠,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舌淡或舌红,苔黄脉弦滑。血白细胞下降,抗心磷酯抗体阳性,计算机断层检查可有脑部血管的相应变化征象。
  证候分析:本证为狼疮活动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肝郁化火,心肝火旺,上灼清空,〃清阳之府〃被扰而出现以上症状。
  治则:舒肝解郁,清心宁神
  方药:狼疮清肝方加减:黄芩龙胆草黄连莲子心天麻柴胡白蒺藜生地栀子人工牛黄水牛角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性脑病的主方。出现精神症状者可加磁石、枣仁、远志;痰多加天竺黄、青礞石;抽搐加蜈蚣、全虫;脑血管意外者按中风辨证论治。
  2.4脾痹论治
  2.4.1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多或便秘,重证者可有呕吐,腹部彭胧,无大便,无肠鸣(肠梗阻)。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或沉弦或滑。胃肠道物理检查可有胃、肠梗阻、肠炎等相关的变化。
  证候分析:本证是狼疮性胃肠道损害出现脾胃功能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方药:狼疮和胃方加减:陈皮半夏苏叶黄连枳实枳壳元参生地大黄木香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性胃肠道损害的主方。本证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偏虚者可加吴茱萸、肉桂、白蔻;吐酸水加瓦楞子、佛手、香元;胃痛加砂仁、白蔻;肠梗阻配合外科治疗。
  2.4.2脾虚失运,气血亏虚
  临床表现:低热或自觉内热,面色不华,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腰酸腿软,舌淡白,苔白,脉细无力。血细胞下降明显,或有肌酶谱普遍增高。
  证候分析:本证是狼疮损害血液系统,引起全细胞下降,或狼疮损害全身肌肉出现肌无力症状。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全身失养而出现以上症状。
  治则:益气健脾,生血和血
  方药:狼疮归脾方加减:黄芪党参当归生熟地山萸肉白芍川芎甘草茯苓白术鹿角片紫河车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性血液系统损害,全血细胞降低的主方。血细胞及血色素过低,加用阿胶、鹿角胶;白细胞低加用苦参、冬虫夏草;血小板低加用茜草、地榆;肌无力加落得打、丹参、西洋参、忍冬藤等。
  2.5肾痹论治
  2.5.1肾阴亏虚,精微外泄
  临床表现:低热,自觉内热,五心烦热,面部红斑,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持续蛋白尿,尿蛋白常在(+2~+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大于2克,血细胞可有降低,血沉增快,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
  证候分析: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脏器损害,最初以蛋白尿为主,后发展成肾衰竭,由于肾阴不足,内生虚热,肾虚不固,精微外泻而出现以尿蛋白丢失为主证。
  治则:养阴清热,补肾固精
  方药:狼疮地黄丸加减:生地丹皮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黄芪鬼箭羽元参女贞子白花蛇舌草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常用方剂。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少佐黄芪以益气,如伴有内热化毒表现可加用漏芦、地丁;小便不利加车前子、石苇;腰痛加续断等。
  2.5.2阴阳两虚,水湿内停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红斑变暗,腰酸乏力,手足发冷,咽部不适有微热感,下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或腹水,舌淡,苔白,脉沉或沉滑、弦滑。贫血,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严重降低,血中尿素氮偏高,相关抗体阳性,超声检查可见肾脏炎性损害。
  证候分析:本证由于狼疮肾,病程较长,大量蛋白漏出,形成低蛋白血证而见水腹水等,常同时伴有贫血,高血压等。病程日久,由阴及阳,阴阳两虚,水湿不化,泛滥而成本病。
  治则:滋阴助阳,利水消肿
  方药:狼疮补肾方加减:仙灵脾生熟地山萸肉泽泻茯苓猪苓赤小豆黄芪白术车前草白花蛇舌草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狼疮肾炎水肿的常用方剂。狼疮性肾炎日久多从肾阴虚转化成阴阳两虚,应用调补之品治疗是常用之法。本证治疗中不用附子、肉桂等热性药,以防伤阴加重病情,另外注意不可应用肾毒性药物。如出现严重〃水肿〃〃关格〃等则另病论治。综上所述,周痹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本病,有独特的疾病规律及固定的辨证标准。而周痹的气血痹阻重点体现在某一器官时就形成了五脏痹,此时为周痹的变证及发展,按各脏痹的不同证候进行论治,但在各脏痹产生的同时,本病周身痹阻的病机并末消除,只是体现的重点不同。因此临床治疗各脏痹的同时,要照顾到本病的治疗。另外,本病的主要病机变化是五脏亏虚,邪阻三焦,因此在治疗中要注意随时调补五脏气血,疏通三焦气机。黄芪、生地、山药、五味子、白芍等成为了各阶段治疗的常用药物。静悸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体会
  其他 中医常识 1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24岁,平均年龄15。5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2年。临床均表现有:胸闷憋气,头晕心悸,倦怠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心电图示:ST…T改变,T波低平或倒置,S…T段压低于0。05mv以上,早搏及传导阻滞等。
  2治疗方法
  方用静悸汤:瓜蒌、丹参、赤芍、茯苓各15g,枳壳、柏子仁、苦参、太子参各12g,半夏、天南星各10g,生龙骨(先下)、生牡蛎(先下)各30g。水煎,1剂/d,分早晚服。3周为1个疗程。
  随症加减:胸闷憋气较甚,痰多白粘者,加枳壳12g,葶苈子6g,去龙骨、牡蛎;兼阳气亏损,四肢不温,胸闷气短者,加制附子10g,桂枝12g,去苦参;兼心血亏虚,心悸不安,面色不华者,加黄芪30g,当归15g,去半夏;心阴不足,伴心悸怔忡,心烦少寐者,加麦冬20g,酸枣仁15g,五味子10g,去赤芍、天南星。
  3治疗结果
  显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倦怠无力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28例;有效(胸闷头晕,倦怠无力缓解,心电图基本正常)11例;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心电图未恢复正常)4例。显效率为65。1%。
  4典型病例
  刘某,男,36岁,1995年3月7日初诊。主诉:胸闷憋气,心悸易烦4月余,近2周加重。伴倦怠无力,痰白粘且多,少寐多梦,眠卧不宁,食欲欠佳。查心电图示:ST…T段改变,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房性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经抗病毒、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中西医治疗,收效不显,而来我科诊治。
  诊见舌苔薄白根厚腻,证属心肺气滞,痰瘀阻络。治宜宣肺解郁、活血化痰、开窍通络。方用静悸汤加枳壳12g,葶苈子6g。水煎,1剂/d,早晚各服1次。服药6剂后,胸闷憋气大减,余症亦减轻。药已中病,继前方随症加减连服28剂,胸闷憋气、心悸易烦、倦怠无力等症皆除,精神佳,食欲大增。复查心电图正常。为巩固疗效,仍以前方再服10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5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的范畴。病因为正气虚弱,复受外邪侵袭,毒邪乘虚而入,内舍于心,宿于血脉所致。患病日久,损伤脾气,湿聚成痰,气虚运血无力,则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心脉痹阻,气血不得通畅,而致心悸、怔忡。治宜宣肺解郁,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为主。
  静悸汤方中,瓜蒌、枳壳、半夏、制天南星宣肺解郁、开胸散结、化痰开窍;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养血行气;太子参、苦参、茯苓、柏子仁益气健脾、宁心安神(其中苦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以消心悸,且不敛邪气。全方具有宣上、畅中、渗下的功能,可使气畅血行,痰祛正复,标本兼治,病情向愈。肿瘤化疗期如何选择中医药
  其他 中医常识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已成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