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2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732
  者带瘤生存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指出,肝癌的综合治疗应掌握两个基本原则,即注意各种治疗疗效的互补;避免疗效的拮抗或副作用的叠加。并强调在选择多模式治疗时,还必须考虑其毒副作用和对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应重视中医中药的作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锦鸿指出,中医治疗肝癌,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调整失调的脏腑功能,纠正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增强抗病能力,减轻和消除临床症状,抗癌消瘤以及治疗肝癌并发症,配合放、化疗发挥减毒增敏作用,而并不在于直接杀灭癌细胞。将之与能直接杀灭癌细胞的西医疗法相结合可取长补短。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法则是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兼用,以扶正调理为主。当然,在中药中提取有效抗癌成分,研制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新药也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在肝癌治疗全过程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将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与现代医疗技术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治疗手段,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可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毒副作用,减少肝癌转移和复发。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应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所推崇。用中西医结合法来治疗血压
  其他 中医常识
  作为常见病、多发病的高血压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有关医学专家认为,长期服用有效的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从临床角度观察,无论西药不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慢。
  中西医复方制剂采用中药和西药相结合的办法制成,其中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再配合少量西药,起到提高药效的协同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葡萄膜炎的临床中西医疗法
  其他 中医常识
  葡萄膜炎是眼科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之一,治疗不当常导致失明,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容易复发,给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本病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尤其是临床长期使用或滥用激素的患者,采用该法对维持机体阴阳平衡更为显著。
  葡萄膜炎由于病因和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前部的病变主要表现疼痛、畏光流泪,眼红、视物模糊、睫状部压痛、角膜后壁沉着物、房水混浊、瞳孔变小变形等。后部病变则表现为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飘动、玻璃体混浊、眼底病理改变。由全身性疾病引起或伴发者可有全身表现。
  中医治疗葡萄膜炎,贵在辨证施治。采用局部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初期多实证,祛风清热解毒祛瘀治疗,用葡萄膜炎Ⅰ号方加减治疗:黄芩、银花、荆防、丹参、炒薏苡仁等。风热型加蔓荆子、菊花、桑叶等;肝胆实火型加龙胆草、夏枯草等;湿热型加滑石、砂仁等;风湿热型加羌独活等。日久多虚实挟杂,应扶正祛邪,用葡萄膜炎Ⅱ号方加减治疗:菊花、生熟地、麦冬、枸杞子等。阴虚型加知母、黄柏等;阳虚型加仙灵脾、桂枝等;气阴两虚加党参、五味子等。用上述中药药渣熏洗和热敷病眼,每日三次,疗效显著。
  西医用1%阿托品或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孔。散瞳孔既可防止发生虹膜后粘连减少青光眼发生,又可解除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痉挛以减轻刺激症状。
  根据炎症部位及轻重程度,选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药物如消炎痛和抗生素治疗。前部病变较重者可局部滴激素眼药水,后部病变视病情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胆囊炎、胆囊结石结合治疗
  其他 中医常识
  胆囊炎、胆囊结石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国内学者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作者的经验与体会。
  胆囊结石的“碎排溶切取”治疗体系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临床中西医医师的共同努力,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它包括保留胆囊的碎石、排石、溶石与取石以及胆囊切除术,即“碎排溶切取”治疗体系。实践证明这一体系中的各种方法均有相应的适应症,也存在着各自的利弊,只有对之正确地选择应用以及加以科学地发展提高,才能使之成熟,提高胆囊结石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1.胆囊结石的非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排石疗法,从最初采用针刺和利胆通中药促进排石发展到中西药物和措施(电针、耳穴按压、推按运经仪等)有机结合的总攻排石,使排石率逐步提高。但与胆管结石的排石疗效比较,胆囊结石的排石率相对较低,排净率更低,二未能严格掌握排石适应症是其重要原因。目前比较统一的胆囊结石排石治疗适应症是:①胆囊病变损害轻,收缩功能良好。②胆囊管以及胆总管下端无明显器质性狭窄。③肝功能无明显异常。④结石最大直径小于0。5cm。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溶石治疗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开辟了新径。但从临床实际应用结果来看,口服溶石疗法(胆汁酸制剂、各种中药制剂)疗效并不满意,结石完全消溶率低,并且耗资费时,治愈后有较高的复发率。直接灌注溶石疗法虽能明显提高胆囊结石消溶率,但由于所用药物(甲基叔丁醚、复方胆汁酸制剂等)对胆囊组织和机体有严重副作用,至今难以推广应用。此外,适应症掌握的严格与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溶石治疗除了需具备与排石疗法相似的适应条件外,迄今所用药物都仅对胆固醇结石有效,针对胆色素类结石几乎无有效药物,而我国纯胆固醇的胆囊结石比例相对较低。因此,溶石治疗效果的提高还有待于新一代安全、有效、作用多靶点的中西药物的开发、应用。上世纪80年代体外碎石技术的应用是胆囊结石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在碎石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西药物的溶排措施,明显提高了胆囊结石的治愈率,并拓宽了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但是,其治疗时间相对较长,治愈后有一定的复发率等问题,尚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努力探索解决。
  笔者认为,碎、排、溶疗法尽管疗效还不尽如人意,但作为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综合措施,值得从药物研发、措施改进、技术提高等方面加以发展。至于非手术治愈后抗复发问题,更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寻求解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高复发倾向的病人除了按常规应用胆汁酸制剂防石外,还应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防治理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碎排溶防”融为一体,更加科学合理。
  2。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切”、“取”迄今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作为胆囊结石的确定性治疗方法,一百多年来剖腹胆囊切除术一直是胆囊结石的良好治疗方法。然而,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强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近年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经腹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应手术器械设备的改进,以其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的优势,正逐步取代经典的剖腹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首选的手术方式。当然,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内地中小型规模的医院仍以剖腹胆囊切除术作为最基本的手术方式。
  一度盛行的经腹部小切口作保留胆囊的切开取石以及经皮胆镜取石术,由于结石复发率高未能普及推广。但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胆囊切开取石后采用中西药物防石,取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因此,这方面还值得从中西医结合角度作进一步研究,包括适应症的严格选择、手术缝合材料的改进以及中西防石药物的筛选。
  化学性胆囊切除术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并因化学药物的毒性和胆囊颈栓塞物的安全稳定性等因素,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如能解决好药物(包括中西药物)的无毒有效和栓塞物安全稳定等关键问题,这种治疗还能成为经皮胆镜取石或胆囊切开取石甚或急性胆囊炎行胆囊造瘘术后的序贯性治疗。
  注重胆囊结石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胆石症形成发展的发病学特点,国外学者早就提出一种观点,即胆石病非手术治疗应在早期成石阶段,即所谓的“YongStone”期实施。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临床上无症状的胆囊小结石,尤其是一些胆囊胆固醇结晶沉积、胆固醇结晶性假息肉的检出率逐年明显增多。近年来,笔者在因“胆囊息肉样病变”入院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中发现,其大多数为胆固醇结晶沉积所形成的假息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对一组这类病人采用现有溶排石结合的中西药物治疗,己观察到有较高的治愈率。因此认为对这类早期的胆囊结石性病变,只要采取积极的综合中西医非手术治疗,就可以避免创伤性手术而使患者痊愈。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类病人中的大多数将可以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在胆囊炎治疗中的地位
  慢性胆囊炎中合并结石的病人,通常按结石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中西治疗方法。对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经检查如无严重的器质性病理变化,我们认为大多数可采用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也比较满意,应尽可能避免手术治疗。
  至于急性胆囊炎,急性期手术治疗的利弊仍存在争议。急性期手术治疗,限于急诊手术人员技术水平、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条件等诸多因素,造成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后遗症相对较多也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加强中西医结合措施来提高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无论是天津,还是大连、上海等地,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实践,都证实了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医疗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急性胆囊炎的急性症状得到控制,从而避免急诊手术,为病人创造了进一步选择安全、有效、确切治疗方案的条件。
  天津等地和笔者单位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通下清热利胆中药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有别于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其具有抑制细菌、中和毒素、提高免疫功能以及调节平衡感染期全身炎症反应等综合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对于急性胆囊炎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并非是消极的保守治疗,而是有助于减少仓促急诊手术、降低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II期手术、残余结石等)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当然,对于发病较早、病变较为单纯、手术条件较好的病人,急诊早期手术仍是可取的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治肾病、尿毒症
  其他 中医常识 ·肾病、尿毒症的概念·
  肾病、尿毒症见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重症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前列腺肥大、恶性高血压病、糖尿病、中毒性肺炎、心脏病心衰等。由于多种原因致血尿、蛋白尿、管型、水肿、充血,严重贫血,有急慢性肾实质损害,出现少尿、无尿、代谢紊乱,形成尿毒症,以及因毒素贮留引起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预后较差。
  ·肾病、尿毒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肾病主要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尿毒症病人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头痛、烦躁不安、心悸气短,喘息不得卧,畏寒神疲,面色灰滞或污秽,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口有氨味、恶心、呕吐、腹泻、神
  志不清等。
  ·中医中药治疗肾病、尿毒症·
  中医中药治疗肾病、尿毒症的优越性在于“补肾益气,健脾祛湿,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此治疗方法是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实践,针对肾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时期而研制出的系列方药“益肾降浊胶囊”,该药能很好的修复肾脏损害,改善肾脏的缺血状态,调节肾脏免疫功能,有利于保护肾脏的残余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进展,从而达到消除尿蛋白及红白血球,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血色素,减轻激素不良反应等功效。对各种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损害,紫癜肾,小血管炎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早、中期尿毒症有显著疗效。
  ·肾病、尿毒症的预防与调摄·
  1、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全身感染性病灶,和各种诱发因素。
  2、尿毒症的预防,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