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2 节
作者:猫王      更新:2021-05-04 17:25      字数:4788
  一天一斤青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一天一斤左右的粮食,米、面、粗粮等;
  一天100克精肉,包括猪、牛、鸡、鱼类等;
  一餐一碗汤水,老年人对水的需要比年轻人多,因此汤水非常重要羊肉配豆腐不上火 药膳
  编者的话:羊肉具有温补作用,最宜在冬天食用。但炖、烤、涮、炸这么多吃羊肉的方法中,哪种最好?羊肉搭配什么吃才最科学、最有营养呢?本版从这些方面向您介绍吃羊肉的知识。
  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吃羊肉时最好搭配豆腐,它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而羊肉和萝卜做成一道菜,则能充分发挥萝卜性凉,可消积滞、化痰热的作用。
  做羊肉的时候,调料的搭配作用也不可忽视。最好放点不去皮的生姜,因为姜皮辛凉,有散火除热、止痛祛风湿的作用,与羊肉同食还能去掉膻味。烹调羊肉时应少用辣椒、胡椒、生姜、丁香、小茴香等温辛燥热的调味品;可以放点莲子心,它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很多人不喜欢闻羊肉中的膻气。其实,这是羊尾脂肪、皮下脂肪、羊皮脂腺分泌物和肌肉间隙的脂肪中所含的一种挥发性脂肪酸。要想掩盖这种膻味,不妨放点孜然。它又叫“安息茴香”,原产于古安息国,即现在的伊朗一带。它的气味芳香而浓烈,适宜羊肉烹制,能起到理气开胃、祛风止痛的作用寒饮食可温胃
  药膳
  这个冬季给人的感觉是不太冷,但每年的冬季都是胃溃疡、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多发季节,这与精神因素、气候变化及寒流的不时南侵等有关。冬季,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气候转冷,脾胃素虚或胃有宿疾的病人,受寒凉之气影响,胃络易失温煦濡养,胃功能紊乱,气郁拘急而发生疼痛闷胀诸症。此时家庭“煮妇”们可以为家人准备些温胃的饭菜。
  玫瑰温胃茶:玫瑰花6克,砂仁6颗(研碎),胡椒6粒(研碎),三药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作茶饮服。此方有行气健胃止痛之功,适合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伴有胃痛嗜杂、胸腹胀闷等症状者。
  温胃酱:新鲜蚕豆20克,醋5克,白糖10克,花椒4粒,胡椒4粒,生姜3片,大蒜1-2瓣(切碎)。先在炒锅内放入花生油少许,待油热后放入花椒、胡椒、姜、蒜煸炒出香味,加入酱、醋、糖翻炒几下即可。平素可用此佐餐用,有开胃止痛之功,适合胃溃疡,慢性胃炎伴有胃痛、胃寒、肢冷者。也可间断服用,待疼痛、腹胀等缓解即可停用。
  马兰温胃酒:鲜马兰60克,优质红葡萄酒100毫升。将鲜马兰洗净、捣汁、烧开,放入酒内掺和,每次服用15~20毫升,早晚各1次或佐餐食用,有消炎止痛之功,适用于胃溃疡伴有胃痛绵绵者。
  羊肉温胃粥:将新鲜羊肉200克(煮烂细切),加入黄芪10克,糯米100克,加大枣10枚(切细),高良姜5克煮烂,待粥煮熟后加入适量细盐、味精、胡椒粉。此粥养脾胃,常服可温阳补气健胃,适合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等伴有畏寒、四肢怯冷、胃痛时有发作者。
  木香温胃饮:木香6克,麦冬15克,乌梅10克,加水煎10~15分钟饮用。适合萎缩性胃炎病人,有养胃生津,行气止痛之功中医中药常用的四大食补法 药膳
  中医药常用的食补方法有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峻补法四种:
  1、平补法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应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的食物,如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其中包括粳米、玉米、扁豆、白菜、鹌鹑、猪肉、牛奶等。一种是应用既能补气,又能补阴或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既补脾肺之气,又补脾、
  肺之阴,如枸杞子既补肾阴,又补肾阳。这些食物适用于普通人保健。
  2、清补法是应用补而不滋腻碍胃、性质平和或偏寒凉的食物,有时也以泻实性食物祛除实证,如清胃热、通利二便,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致新,以泻中求补。常用的清补食物以水果、蔬菜居多,包括萝卜、冬瓜、西瓜、小米、苹果、梨、黄花菜等。
  3、温补法是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适用于阳虚或气阳亏损,如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长而频或水肿等症患者,也常作为普通人的冬令进补食物。常用的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鳝鱼、海虾等。
  4、峻补法是应用补益作用强、显效较快的食物来达到急需补益的目的。此法的应用,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需做到既达到补益的目的,而又无偏差。常用的峻补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鹿胎、鹿尾、鹿肾、甲鱼、熊掌、鳟鱼、黄花鱼等今年冬至阿拉不进补
  药膳
  “12月21日,冬至”,今天的日历上这样印着。传统中,这一天常常与“进补”两字联系在一起,因为“三九”严寒是紧跟着冬至而来的;而现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补”已不再集中于冬至,也不再单单意味着人参膏方。于是乎,对不少人来说,今年冬至———不进补。
  暖冬效应参茸淡销
  冬至进补,最主要的作用是“给身体加油”,通过补充体内的能量与营养来抵御寒冷的天气。然而,今年的冬至虽然比往年早到了一天,严寒却迟迟不见踪影。
  “我这个人比较怕冷,去年冬至的时候就去药房买了点膏方,吃了后身体果然暖和多了。本想今年再去买一点,没想到今年是个暖冬,直到现在我还没觉得冷。”怕冷的张小姐对记者说道,“看来,今年进补的钱可以省下了。”记者昨天还走访了南京路上的几家药房和食品商店,发现虽然已经是冬至夜了,但人参、冬虫夏草、燕窝等传统冬令补品的柜台前基本上没什么顾客走动,即便是正在搞参茸节优惠促销的一家大药店,买的人也是屈指可数。而××胶囊、××含片等保健品更是无人问津,三阳南货店和食品一店的相关负责人都告诉记者,“保健品的销量逐年下降,今年比去年又少了近30%。”
  来自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暖冬效应”,近一个月来,保健品和野山参、冬虫夏草等传统补品虽有动销,但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量都有回落。
  四季都补无需突击
  年过50的黄先生过去也讲究冬至进补,而且常常是食补、药补双管齐下,不过今年,他却决定不补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平时已经保养得很到家了。“以前在冬至大补,是因为那时的生活水平不如现在,平时没什么营养,只能在冬至那天把一年的营养统统吃进。而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不但平时吃得好,补也成了一年四季的事,所以根本用不着再到冬至这天吃补品了,当然喽,吃蹄骨旁什么的就更用不着了。”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意思是冬至进的补,补的不单单是岁末的这几天,还可以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的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现在,大鱼大肉早就不是什么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稀罕东西了,蛋白粉、维生素、水果片等功能性保健品也已经成为不少人一年四季常吃的补品。平时已经补得那么足,如果到冬至再大补特补,很可能就要补过头了。
  不知冬至何来进补
  “冬至大如年”———过去,人们把冬至当作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来过;然而现在,不少年轻人对类似的节气已经没有概念了。“明天是什么日子?不知道。”记者昨天在街头对五六位25岁上下的年轻人做了个随机调查,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今天是冬至。
  既然连冬至都不知道,自然更没有进补一说了———何况,膏方之类的补品,年轻人并不适合,一般而言,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需要吃。
  不过,年轻人也有自己保养身体的妙方,比如健身。记者上个双休日在沪上某体育馆看到,冬天里还坚持游泳的人就不在少数。一位常年健身锻炼的年轻人还对记者说,“吃补品配补药多麻烦,还不一定比我天天锻炼来得有效呢。
  新闻背景冬至的来源
  冬至是全家团聚庆丰年的节日,在农历里,冬至是一年中排在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象征家庭的和谐与团圆。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两个星期定一个节气,冬至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六个星期,也就是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的意思就是〃冬季到了极点〃,这个〃极点〃指的不是气温,而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冬至〃原是农民农忙之后庆丰收的节日。
  周代把元旦定在冬至日,汉武帝重修历法,改元旦在正月初一,自此历代相沿未改。由于元旦曾定在冬至日,因此,历代皇帝仍把这一天当作元旦一般大事庆祝一番,也因为这个缘故,今天还有过冬至增添一岁的观念。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吃汤圆的风俗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老人节食要有度 药膳
  69岁的李女士最近因为体重下降很快、肺部感染而住院治疗。这段时间里,她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明显减少。在排除了恶性肿瘤和其他消耗性疾病后医生发现,原来李女士患上的是“老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而致病“祸首”竟是半年前体检医生的一句忠告-饮食要以低盐、低脂、低糖类食品为主。
  老年人注重饮食控制本是件好事,但如果一味苛求“三低”,食量过少,则很容易患上营养不良症。
  营养不良的表现是消瘦
  李女士在最初体重下降时,还以为是糖尿病所致,所以没有在意。的确,由于目前对老年人营养缺乏的评价标准尚不完善,而且它的早期临床表现仅为乏力、怕冷、踝部水肿等,所以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连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对老人体重下降现象认识不足。有调查显示,老年营养不良症在住院老人中的患病率高达20%…60%,非住院老人的患病率达5%…10%,而诊出率仅为36%。
  营养不良长期被忽视,最终会出现原发病情恶化的状况。那么,老人应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营养不良了呢?一般来说,严格节食的老人,如果出现食欲不振、倦怠,逐渐消瘦,四肢或全身性浮肿,易感冒,反复出现各种感染,血检结果有电解质紊乱、贫血、血清胆固醇偏低或低蛋白血症等状况,就表明老人患上了营养不良症。
  节食需要讲科学
  像李女士那样,患了三高、冠心病和糖尿病后进行饮食控制是必要的,但事前一定要向医生咨询,弄清楚节食的具体尺度。
  一般来说,所有的老年人都应少吃主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纤维等的副食,每日摄入总热量不多于2000千卡。完全素食不可取,只要少食油炸、腌渍、熏烤的食物,不食用动物内脏、控制甜食及冰镇饮品的摄入就够了。
  患了糖尿病的老人要少吃碳水化合物,每天以每千克体重摄入20…25千卡热量为限,同时应适当补充肉蛋奶类食物;冠心病患者要在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的同时,限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多吃新鲜蔬菜,保证碘、钾等微量元素的摄入;三高老人要少吃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类食物,每日摄入食盐不超过4克,还要增加维生素、钙和钾的摄入。
  已经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的老年人,要多吃煮软的谷类、蔬菜和水果,可在菜中多加调料以促进食欲。另外要多喝水,适当运动以改善体质。
  服药种类过多也要提高警惕
  从临床统计来看,还有3种状况的老人需要格外注意保证饮食摄入量。
  一是服用药物种类过多的老年人。因为某些药物,如催眠药会使老人因易困倦、嗜睡而影响食欲,茶碱、甲状腺素等药物本身就会增加能量代谢,影响营养的吸收。
  二是嗜酒的老年人。酒精中的热量替代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