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节
作者:淋雨      更新:2021-05-03 16:37      字数:5072
  百草霜 苍耳子 密陀僧 锻石
  〔温脾血〕
  虫白蜡 伏龙肝 百草霜 天仙藤
  〔凉脾血〕
  射干
  〔破脾血〕
  郁李仁 紫贝 姜黄 莲藕 皂矾 蚯蚓
  〔止脾血〕
  百草霜 锻石
  〔解脾毒〕
  蚯蚓 射干 白矾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手太阴辛金)
  肺为清肃之脏。处于至高。不容一物。故经以此配金。谓其禀气肃烈。脏适与之相均也。
  (
  凡药味辛色白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为庚金。
  肺为辛金。)惟是肺主于秋。秋主收而恶燥。故肺常以清凉为贵。犹之金气燥烈。忽得凉气
  以解。则金坚强不软。然使寒之过极。则铁精华尽失。必致受锈而败。肺虽以凉为贵。而亦
  恐其过寒。以致气不克伸。(金寒而锈。)仍当治以温和。如燕窝饴糖甘菊胡桃肉之类是也。
  若使胃气素虚。肺金失养。咳声渐少。步武喘鸣。与夫足痿莫行。是犹金之燥烈而痿。(金
  燥而痿。)治当亟补肺阴。兼滋肾水。如补肺则当用以葳蕤人乳阿胶胡麻熟蜜榧实之类。滋
  水则当用以枸杞熟地菟丝山药之类是也。心火挟其相火上克于肺。则肺受烁之极。是犹金之
  被烁而熔。(金烁而熔。)治当审其火势稍微。则当用以生地栀子天冬麦冬桑白皮薏苡仁百部
  百合之类。火势与热稍甚。则当用以栝蒌花粉马兜铃青木香竹茹黄芩之类是也。至于肺气久
  泄。逆而不收,是犹金之锋利太过。则当急为收藏。(金锐而泄。)如粟壳木瓜乌梅诃子五味
  子蜊粉之属是也。(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肺有寒痰与气内塞。而声不
  能以发。是为金实不鸣。治当相其所实以治。大约实在于寒。(寒实不散。)则有桔梗麻黄紫
  苏葱管党参白蔻生姜薰香马兜铃紫白二英红豆蔻川椒冬花百部丁香杏仁等药可散。实在风湿
  痰热。(风痰湿热不开。)则有甘菊葳蕤五倍子百药煎辛夷牛子白前芜荑皂角可解。实在于气
  不得降下。(气实不降。)则有马兜铃青木香旋复花栝蒌花粉葶苈苏子枇杷叶杏仁莱菔子补骨
  脂可降。(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实在肺气不宜宣通。(气塞不通。)则有薰香
  安息香可去。实在肺气不得疏泄。则有丁香冬花牵牛白前橘皮女菀可除。(经曰。以辛泄之
  。)实在中有湿热不得渗泄。(气有湿热不泄。)则有黑牵牛黄芩石苇车前子通草薏苡仁葶苈
  可渗。若使肺气空虚。而肺自嗽不已。是为金空而鸣。肺气衰弱。而气不得上升以胜。是为
  金衰而钝。皆当用以人参黄 桔梗以为振拔。或兼白术补土以生金。惟有肺气内伤。声哑不
  开,是为金破不鸣。治当滋水清肺。如熟地山药枸杞阿胶天冬麦冬人参之类。余则看症酌施
  。然要肺属娇脏。寒热皆畏。故治当酌所宜。而不可有过寒过热之弊耳!
  经曰。肺苦气上逆。
  (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如青木香葶苈子之类。)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子
  乌梅之类。)以酸补之。(酸能收。气不散。故以酸为补。)以辛泄之。(如牵牛之类。)
  〔补肺气〕
  人参 黄
  〔温肺〕
  燕窝 饴糖 甘菊 胡桃肉
  〔润肺〕
  葳蕤 人乳 阿胶 胡麻 熟蜜 榧实
  〔升肺气〕
  桔梗
  〔通肺气〕
  薰香 安息香
  〔泄肺气〕
  丁香 冬花 牵牛 白前 橘皮 女菀
  〔降肺气〕
  马兜铃 青木香 旋复花 栝蒌 花粉 葶苈 苏子 枇杷叶 杏仁 莱菔子
  补骨脂
  〔破肺气〕
  枳壳
  〔敛肺气〕
  粟壳 木瓜 乌梅 诃子 五味 蛤蜊粉
  〔散肺寒〕
  桔梗 麻黄 紫苏 青葱 杏仁 白豆蔻 生姜 薰香 马兜铃 白石英 紫
  石英 红豆蔻 川椒 款冬花 百部 丁香
  〔宣肺风〕
  甘菊 皂角
  〔宣肺风湿〕
  葳蕤 五倍子 百药煎 白前
  〔宣肺风热〕
  辛夷 牛子
  〔燥肺湿〕
  川椒
  〔渗肺湿〕
  茯苓 桑白皮 姜皮
  〔泻肺湿热〕
  牵牛 黄芩 石苇 车前子 通草 薏苡仁 葶苈
  〔散肺暑湿〕
  紫苏
  〔泻肺热〕
  马兜铃 青木香 五倍子 百药煎 通草 车前子 贝母 牵牛 石苇 牛子
  金银花 山栀子 白薇 知母 沙参 薏苡仁 百部 百合 黄芩 芙蓉花 柿霜 柿干
  土贝母 竹茹 梨 蛤蜊粉
  〔泻肺火〕
  黄芩 栝蒌 花粉 竹茹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生地 天冬 栀子
  〔凉肺血〕
  生地 紫菀
  〔涩肺血〕
  白芨
  〔散肺毒〕
  野菊花
  〔解肺毒〕
  金银花 芙蓉花 牛子 贝母 黄芩
  〔降肺痰〕
  栝蒌 花粉 贝母 生白果 旋复花 杏仁 土贝母 诃子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足少阴癸水)
  书曰。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
  膀胱
  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主听主骨主二阴。又曰。诸寒厥逆。皆属
  于肾。又曰。肾中之水则能行脊至脑而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末。内注脏腑
  。以应刻数。上达皮毛。为汗为涕为唾。下濡膀胱。为便为液。周流一身。为血。则是肾中
  之水。实为养命之源。生人之本。惟是肾无水养。则肾燥而不宁。水无火生。则水窒而不化
  。绣常即肾以思。其水之涸竭而不盈者。(水涸不盈。)固不得不赖熟地枸杞山茱萸菟丝以
  为之补。若使水寒而冻。火不生水。水反凝结如土如石。(水寒不温。)则补不在于水而在于
  火。是有宜于附桂硫黄细辛之味矣!(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水因食积寒滞而聚。
  (水聚不散。)则补不在于水。而先在于疏泄渗利。是有宜于茯苓香砂干姜之味矣。水因火
  衰
  而水上逆。是谓之泛。水因水衰而水上逆。是谓之沸。(水逆不下。)治当审其火衰。则有宜
  于附桂加于地黄之内。火盛则有宜于知柏之苦。(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加于地黄
  之中。是皆补水之味矣。(经曰。以苦补之。)若使水郁而热不化而致症变多端。(水蓄不泄
  。)其在轻剂则有茯苓桑螵蛸土茯苓乌贼骨以为之渗。重剂则有防己木瓜苦参海蛤文蛤琥珀
  以为之泻。再重则有海藻海带昆布以为之代。(经曰。以咸泻之。)此又以渗以泻为补者也。
  若使水藏于下而性反逆于上。是为肾气不藏。(水气不收。)肝气佐使。审其气自寒成。当以
  枝核乌药沉香补骨脂硫黄青皮吴茱萸以为之治。气因热至。当以枳实黑铅等药以为之治。此
  又以降以破为补者也。若使肾气不充而水顺流而下。绝无关闭。症见遗尿精滑泄泻。(水脱
  不固。)则又当用补骨脂复盆莲须金樱子山茱萸龙骨牡蛎沉香灵砂秦皮石斛桑螵蛸芡实诃子
  石钟乳五味子菟丝等药分别以治。(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使之以救其水而固其泄
  。(经曰。以苦泄之。)此又以固为补者也。总之。治水之道。法不一端。然大要则在使水与
  火相称。而不致有或偏之为害耳!
  经曰。肾苦燥。(指寒燥言。)急食辛以润之。(如细辛附桂之类。)肾欲坚。(坚固则无
  摇荡
  之患。)急食苦以坚之。(如黄柏之类。)以苦补之。(火去而水自安。故以苦为补。)以咸泻
  之。(如海藻之类。)
  〔滋肾〕
  冬青子 燕窝 桑寄生 枸杞 龟板 龟胶 胡麻 冬葵子 榆白皮 黑铅 桑
  螵蛸 楮实 磁石 食盐 阿胶 火麻 生地黄
  〔温肾〕
  苁蓉 锁阳 巴戟天 续断 菟丝 熟地黄 复盆子 狗脊 鹿胶 紫河车 犬
  肉獭肝 灵砂 海狗肾 山茱萸 葡萄 白蒺藜 海螵蛸 川膝 胡桃肉 麋茸
  〔燥肾〕
  附子 肉桂 鹿茸 沉香 阳起石 仙茅 胡巴 淫羊藿 蛇床子 硫黄 远志
  石钟乳 蛤蚧 虾 雄蚕蛾 阿芙蓉 川椒 胡椒 益智 补骨脂 丁香
  〔固肾〕
  胡桃肉 菟丝子 复盆子 补骨脂 莲须 金樱子 山茱萸 五味子 葡萄 阿
  芙蓉 没石子 龙骨 牡蛎 沉香 灵砂 秦皮 石斛 桑螵蛸 芡实 诃子 石钟乳
  〔散肾寒〕
  细辛 附子
  〔燥肾寒〕
  肉桂 阳起石 仙茅 胡巴 补骨脂 川椒 艾叶 胡椒
  〔降肾气〕
  沉香 补骨脂 黑铅 硫黄 灵砂
  〔宽肾气〕
  荔枝核 乌药
  〔引肾气〕
  川牛膝 五味子
  〔祛肾风湿热〕
  白花蛇 石南藤 川乌附 独活 桑寄生 蛇床子 巴戟天 冰片 淫羊
  藿五加皮 天雄 蔓荆子 细辛
  〔渗肾湿〕
  茯苓 桑螵蛸 土茯苓 海螵蛸 鲤鱼
  〔泻肾湿〕
  防己 木瓜 苦参 海蛤 文蛤 琥珀 寒水石
  〔伐 肾〕
  海藻 海带 昆布 茯苓
  〔软肾坚〕
  海狗肾 牡蛎 海藻 海带 昆布 食盐 青盐 蛤蜊粉 海石 白梅
  〔泻肾热〕
  琥珀 防己 青盐 秋石 寒水石 龙胆草 食盐 童便 地骨皮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茗 丹皮 胡黄连 青蒿草
  〔暖肾血〕
  阳起石 续断 韭菜 骨碎补 海狗肾 墨 鹿茸
  〔凉肾血〕
  童便 地骨皮 血余 银柴胡 蒲公英 生牛膝 旱莲草 赤石脂
  〔破肾血〕
  自然铜 古文钱
  〔止肾血〕
  墨 黑姜 炒黑艾 炙卷柏 炒栀子 象皮灰
  〔消肾痰〕
  海石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火居两肾之中。为人生命生物之源。但人仅知肾之所藏在水。而不知其两肾之中。七节
  之间
  。更有火寓。吴鹤皋曰。此火行于三焦。出入肝胆。听命于天君。所以温百骸。养脏腑。充
  九窍。皆此火也。为万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息。犹
  万物无父。故其肉衰而瘦。血衰而枯。骨衰而齿落。筋衰而肢倦。气衰而言微矣!此火衰之
  说也。(火衰气寒。)是以补火之味。则有宜于附子肉桂鹿茸硫黄阳起石仙茅胡巴淫羊藿蛇床
  子远志蛤蚧雄蚕蛾川椒益智补骨脂丁香之类。但须相其形症以施。不可一概妄投。若使火炎
  而燥。(火燥气热。)审其火自下起。则当以清为要。如丹皮黄柏知母玄参茶茗胡连青蒿草之
  属是也。火挟上见。则当兼心与肺同泻。如麦冬黄连栀子知母黄芩之类是也。火因水涸。则
  当滋水制火。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之类是也。(书曰。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至于火浮
  而散。此非肾火内炽。乃是阴盛于下。逼火上浮。(火淫不归。)宜用沉香补骨脂黑铅硫黄灵
  砂等药以为之降。牛膝五味子以为之引。(经曰。以酸收之。)火空而发。则火不在于补。不
  在于清。惟在塞中以缓其势。则火自熄。如甘草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合欢皮之类是也。火伏
  不发。则火已有告尽之势。其症必见恶寒厥逆。舌卷囊缩。唇甲皆青。在火因于寒郁不出。
  则当用以麻细升葛解表之剂以为之发。因于热郁不出。则当用以三黄石膏知母清里之剂以为
  之发。(经曰。以苦发之。)若使泥以厥逆而犹用以附桂峻补。是与操刀杀人无异。其为败也
  必矣。治之者可不审其所因。以定其治乎!
  〔补肾火〕
  附子 肉桂 鹿茸 沉香 阳起石 仙茅 胡巴 淫羊藿 蛇床子 硫黄 远
  志石钟乳 蛤蚧 虾 雄蚕蛾 阿芙蓉 川椒 胡椒 益智 补骨脂 丁香
  〔补脾火〕
  白术 白蔻 缩砂密 肉豆蔻 使君子 莲子
  〔补胃火〕
  大枣 韭菜 肉豆蔻 草豆蔻 草果 白豆蔻 缩砂密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奈 良姜 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茇
  〔补肺火〕
  人参 黄 饴糖
  〔补大肠火〕
  韭菜
  〔补心火〕
  龙眼肉 桂心 菖蒲 远志 薰香 安息香 胡荽 雄黄
  〔补小肠火〕
  小茴 橘核
  〔补肝火〕
  杜仲 山茱萸 鸡肉 续断
  〔泻肾火〕
  玄参 黄柏 茶茗 丹皮 胡黄连 青蒿草
  〔泻脾火〕
  大黄 白芍
  〔泻胃火〕
  茶茗 茅根 石膏
  〔泻肺火〕
  黄芩 栝蒌 花粉 竹茹 天冬 桑白皮 羚羊角 地骨皮 枇杷叶 沙参
  麦冬 生地 栀子
  〔泻心火〕
  灯草 竹叶 熊胆 羚羊角 山豆根 童便 麦冬 萱草 生地 栀子 犀角
  木通 黄连
  〔泻肝火〕
  钩藤 熊胆 女贞子 羚羊角 青黛 龙胆草 人中白 黄芩 大青 青蒿草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泻膀胱火〕
  人中白 童便
  〔泻三焦火〕
  青蒿草 栀子
  〔散火〕
  柴胡 升麻 葛根 薄荷 香附 羌活 白芷 水萍
  〔缓火〕
  甘草 麦冬 葳蕤 合欢皮
  〔滋火〕
  地黄 山茱萸 枸杞
  〔引火〕
  肉桂 附子 五味子
  〔敛火〕
  白芍 乌梅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手少阳经)
  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曰。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主气升降
  出入
  。游行上下。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
  。下主出。观此气虽分三。而实连为一气。通领上下。不可令有浓薄偏倚轻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