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古诗乐      更新:2021-05-03 16:31      字数:4892
  x香砂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半夏 陈皮 藿香 香附 砂仁
  寒甚者。宜加姜桂。
  x竹叶石膏汤x
  麦冬 知母 石膏 人参 粳米 灯心 生姜 竹叶
  合小柴胡汤。用之更妙。(按治瘅疟其效尤捷)
  卷下
  痢疾
  属性:脉诀云。痢疾脉沉细者生。洪大者死。此言久病也。初起之时。元气未虚。谷气尚强。其脉未有不滑而大者。
  惟久病之后。元气已虚。谷食又少。故脉宜沉细。不宜洪大也。夫痢疾之起。由于暑食伤脾。不能运化。并于血
  分。作成
  痢疾。其色红者。从食中之热化。其色白者。从食中之冷化。不可以赤为热。而白为寒也。治之当分表里。丹溪曰。恶
  寒发热。身首俱痛。是为在表。在表则当散暑。邪入里。必由皮肉而及筋骨。由筋骨而入肠胃。今寒热身痛。表
  邪未净也。若但清胃化滞。不及其表。则表间之邪。势必尽从里出。何日可解。柴胡化滞汤。诚表里两解之良剂也。
  (治挟表痢大有捷效屡试屡验喻氏逆流挽舟法即此方加减)古方用人参败毒散。责之太阳。而不责少阳。未免求之
  太远矣。至于后重窘迫。腹痛急坠。是为在里。在里则当下。宜用朴黄丸下之。然欲用下药。必在两三日之
  间。元气未虚。脉犹有力。方可用下。若日久痢多。脉来无力。虽有后重。气虚下陷。与初起者不同。不可妄下。
  至于外无头疼身痛。内无里急后重者。宜用芩芍调中汤。黄芩能敛大肠之气。白芍能敛大肠之血。痢疾便红。非此
  不愈。然患痢之人。多由饮食不节。旧积未尽。新谷又多。往往然也。若见胸中不宽。芩芍未可骤用。恐其收敛饮食。
  愈加其痢。通调之后。合当大补元气。但痢家气虚者固有。而阴亏者亦多。下多亡阴。脏腑虚燥。大渴欲饮。脉
  来细数。宜用芍药健脾汤。但止其汤。其痢自愈。若是阳虚。脉必洪大无力。宜用芩芍补中汤。或用资生丸。补
  而不愈。方可再行兜涩。不可骤用粟壳等药。恐积滞不尽。而成胀满。病愈甚也。(每成休息痢皆由兜涩早耳)
  虽然。肾有胃关。未可久痢而胃不损者。凡四君归脾十全补中。皆补脾虚。未尝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无母。
  设非桂附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救脾家之母。饮食何由而进。门户何由而闭。真元何由而复耶。若畏热不前。仅
  以参术补土。未见
  痢之能愈也。此皆治热痢之法。而沉寒者亦有。不可泥定是热。平日元气虚弱。口食生冷凉物。以致胃寒下痢。
  脉来沉细无力。四肢厥冷。可为辨也。宜用理中化滞汤。不但冷痢如此。即热症变冷者亦往往有之。李东垣云。
  久痢不止。(着眼久痢二字)各症不减。或反加重。竟作虚治。用补中汤。加炮姜一升一补。虚回而痢自止。如
  小腹重坠切痛奔豚。加肉桂破故纸诚确论也。痢家虽不禁食。只宜清淡柔烂。少吃为妥。生冷面食俱不相宜。
  浓味尤当禁之。至于五色兼下者。如鱼脑髓者。或下烟尘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唇似朱涂者。皆难治之症也。
  又有热毒痢者。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间八九十行。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挠。宜从里治。里急后重者。宜用大黄
  黄连甘草大剂下之。若无里急后重。宜用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盖暑邪据于肠胃。凉药入口。隔拒而不纳。
  少加肉桂。引凉药直达热所。有如向导之兵。人所不知者也。若脉来沉细无力。八九十行者。又为气虚下陷。非前法所
  可治也。
  下痢噤口者。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寒。不欲饮食。古方仓禀汤。散其内中热毒。非散表也。
  后以仓连人参汤。频频与之。服之不应者。多主于死。初起胸中不宽。不欲饮食者。胃中有痰有食。非噤口也。
  又有血痢者。纯红散血。不与粪杂。故为血痢。若有血又有粪者。谓之便血。非血痢也。此因饮食伤脾。中州郁结。
  不能摄血。所以血从大孔而下。亦用芩芍调中汤。若脉来细数。胸中如故者。宜用柴胡四物汤。加地榆乌梅之
  类。勿以血痢为拘耳。
  丹溪云。先水泻而后便脓血者。脾传肾也。为贼邪治之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治之易痊。论
  虽如此。又当看其轻重。先泻后痢。固为难治。若下痢不甚。岂难治乎。先痢后泻。固为易治。若泻多不止。岂易痊乎。
  世有痢兼疟者。当以治痢为主。不必治疟。若疟后变痢发泄已尽。必无暑热之毒。宜以资生丸调理。其有恣意饮食。
  酿成痢疾者。又不拘于此例也。
  x柴胡化滞汤x
  柴胡 黄芩 甘草 丹参 当归 枳壳 浓朴 山楂 木香 槟榔
  柴芩甘草。用之以治暑也。枳朴山楂。用之以消食也。河间曰。行血则便脓自愈。故用丹参当归。调气则后重自除。
  故用木香槟榔。此方不但初病宜用。即久痢身热者。亦宜用之。金匮云。下痢脉反弦。身热汗出者自愈。夫久
  痢之脉。深入阴分。沉细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全是少阳生发之气。用此逆流挽舟。邪从外散。
  宁不愈乎。若脉沉细滑。表里无热者。脾气郁结。加藿香一钱。更有殊功。
  x朴黄丸x
  大黄(四两酒煮) 浓朴(二两姜汁炒)
  x芩芍调中汤x
  枳壳 浓朴 山楂 黄岑 白芍 丹参 桔梗 槟榔 泽泻
  热盛加酒炒黄连。
  x芍药健脾汤x
  山药 扁豆 石斛 萎蕤 沙参 白芍 陈皮 白茯 山楂 神曲 花粉
  x连芍补中汤x
  人参 白术 甘草 黄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芍 黄连
  久痢宜忌当归。以其润下故也。去升柴加阿胶地榆尤妙。
  x资生丸x
  人参(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一两) 白茯(两半)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麦芽(两半) 陈
  皮(两半) 桔梗(五钱) 山药(两半) 扁豆(三两) 苡仁(三两) 藿香(五钱) 芡
  实(两半) 泽泻(五钱) 黄连(三钱五分) 白蔻(三钱五分)
  蜜丸弹子大。
  x理中化滞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砂仁 浓朴 藿香 陈皮
  寒甚加肉桂。
  x仓廪汤x
  人参 白茯 甘草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陈仓米 石莲肉
  本方不用人参。服之无效。脉沉者。宜加藿香。
  x仓连人参汤x
  黄连(七钱) 陈仓米(三钱) 人参(五钱)
  脉洪实者。去人参名仓连煎。
  x外治法x
  用大田螺一枚。捣烂如泥。入射一厘。纳入脐中。引热下行。胃即开矣。(此法曾经试之效捷)
  x香连丸x
  木香(一两) 黄连(二两)
  卷下
  泄泻
  属性:泄泻者。胃与大肠之病也。此因饮食不调。脾胃不能运化。小水并于大肠。故令作泻。脉来沉滑。腹中作痛。
  宜用胃苓汤加减。以其积滞在胃。气不宣通。稀粪旁流故也。若久泻不止。脉沉细缓。按之无力者。是为脾虚。宜用健
  脾丸参苓白术散之类。甚则用八味地黄丸。补命门火以生脾土。此不易之法也。但泄泻之病。虚寒者固有。
  而虚热者亦多。如下多亡阴。津液不足。脉来细数无力。甘温毫不可投。宜用脾肾双补汤。此外又有数症。
  条分缕析。治之方不误耳。
  积泻者。腹痛而泻。泻后痛减。泻去稍宽。偶然而起者。谓之食泻。法当消食分利。若不时举发。定
  因脾土虚弱。不能运化。以致食停作泻。初起必先消食。方可用补用温。世人概言脾泻。骤用温补者非也。
  大约脉实有力。宜用胃苓汤。脉细无力。宜用半消半补(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裹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滑有热者。宜用枳
  朴柴陈汤。脉来弦细无力。宜用香砂六君子汤。
  火泻者。腹中痛一阵。泻一阵。后去如汤。后重如滞。此因湿在肠胃之中。火在肠胃之外。宜用清热柴苓汤。甚则
  完谷不化者。火性急速。不及传化故也。
  冷泻者。鼻吸风寒之气。口食生冷之物。皆能作泻。此暴病也。宜用香砂理中汤。若久泻之后。
  脉细皮寒。病涉大虚。宜于前方更加桂附。若加之以不食。危笃难医。至于完谷不化。初起犹为胃寒。
  治之可愈。久则胃气已绝。断主于死。
  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辨证精详)或遍身发肿。身热脉数者。病属于阳。(分别阴阳不
  紊)初起宜用分消饮。久以柴苓汤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消肿
  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亦宜服也。
  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宜用清金
  润燥汤。润肺兼润其肠。则泄泻自止。若误认脾虚。而用温补。非徒无益。又害其肺也。治者详之。又有脱泻者。水谷
  皆下。日有百次。不但糟粕泻尽。并肠中所蓄之黄水。俱已竭尽而无余。所以平人时泄黄水。即是脾坏之候。皆主于死。
  不易治也。
  x加减胃苓汤x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楂 桔梗
  平胃而用苍术。取其雄壮上行。发越脾气。脾气一行。则郁结自开。若单用沉降之药。胃反不能开也。但脉来沉缓
  者可用。滑数者勿与。以其燥能助火故也。至于猪苓虽能渗湿。脾湿不甚者。服之必伤肾水。不可轻用。若两
  肋作胀。因于气郁者。宜加香附青皮之类。
  x健脾丸x
  人参(二两) 白术(三两) 白茯(二两) 甘草(一两) 山药(二两) 扁豆(三两) 芡实(三两) 莲
  肉(二两) 泽泻(一两) 陈皮(一两) 山楂(三两)
  x参苓白术散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山药 扁豆 苡仁 桔梗 砂仁 莲肉
  x脾肾双补汤x
  人参 山药 扁豆 车前子 白茯 白芍 萎蕤 菟丝子 杜仲 山萸 白蔻 石斛
  x枳朴柴陈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陈皮 白茯 枳壳 浓朴 赤芍
  x香砂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陈皮 半夏 砂仁 藿香 香附
  x清热柴苓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猪苓 泽泻 山栀 赤芍
  x香砂理中汤x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香附 砂仁 藿香
  滞多加浓朴。
  x分消饮x
  羌活 白芷 柴胡 川芎 枳壳 山楂 陈皮 猪苓 泽泻
  热盛加山栀黄芩。
  x消肿健脾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车前子 泽泻 浓朴 苡仁 炮姜 附子 陈皮 山药
  凡久泻脾虚。以及发肿。俱宜用此。
  x清金润燥汤x
  沙参 萎蕤 苡仁 山药 石斛 黄芩 白芍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陈皮 芡实
  x八仙糕x(痢后调理脾胃良方)
  白术(四两) 白茯(四两) 山药(八两) 扁豆(八两) 芡实(八两) 莲肉(八
  两) 苡仁(四两) 老米粉(二斤) 白糖(二斤)
  x四神丸x
  肉果(二两煨熟去油) 补骨脂(四两) 五味(一两) 吴茱萸(水浸炒一两)
  x姜煮红枣为丸x(补命火益脾肾要剂)
  卷下
  疝气
  属性:夫疝者痛也。重坠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阴肝经之病。与肾经绝无干涉。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东垣丹溪以为先
  有湿热。又被风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湿热尽也。即以湿热言之。初起睾丸肿大。恶寒发热。
  脉来弦数。不时举发者。奔走劳碌。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即为湿热。非水谷之外。又有湿热也。诸书泛言
  湿热。而水谷之气。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应。予从金匮论中。见其言疝言香港脚。以及腿缝生核。 肿不消。皆
  言水谷之气下注。则疝气之由食积明矣。其寒热脉数。全是劳倦伤脾。气道错乱。失其营运常度。郁生寒热诸症。
  岂尽感于风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汤。散其劳倦之火。继以柴胡化滞汤。消其食积。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气之
  根永除不复作矣。此古人隐而不发之义。经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无疑义也。又有微寒微热。脉虽洪弦。按之无力
  者。气虚下陷。与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练补中汤。其肿自消。以上二症。卵皮虽肿。其色如故。若红肿大
  痛者。谓之囊痈。热多湿少。血热下注。日久血化为脓。最难调治。初用清肝渗湿汤。七八日后。肿而不溃者。宜用滋
  阴内托散。已溃之后。全要睾丸悬挂。毒从外散。可保无虞。若囊皮脱落。连及睾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见
  之症。而亦有不恒见者。条分于左。以备采用。
  卷下疝气
  七疝症治
  属性:寒疝者。囊冷如冰。坚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因坐卧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湿
  而然。脉沉细缓者。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细辛之类。若脉
  来滑大有力。标寒束其本热也。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原有疝气反缩入内。聚于小腹疼痛异常者。阴寒夹食。积聚不通。
  宜用蟠葱散。
  水疝者。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脉来弦数者。病为阳水。宜用龙胆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