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古诗乐      更新:2021-05-03 16:31      字数:4816
  x灸法x
  用葱一大把。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以一面熨热置于脐上。用
  熨斗盛炭火葱上熨之。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
  x香砂六君子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白术 人参 香附 砂仁 藿香 炮姜
  中寒多有胸中不宽。宜加浓朴。若滞重者。宜去参术(按随机应变智者之能事岂可执一以误人哉)
  卷上
  暑热
  属性:天之六气。春主厥阴风木。秋主阳明燥金。冬主太阳寒水。各行其政。惟夏至以后。秋分以前。
  少阳相火。少阴君火。三气合行其事。是以天本热也。而益以日之暑。日本烈也。而载以地之湿。
  三气交运。时分时合。其分也。以风动于中。胜湿解蒸。不觉其苦。其合也。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
  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多有体倦神昏。肌肤痱起。胸膺痤出。头面疖生
  者矣。当此之时。元气浮于肌表。内存者少。所以多有饮食不消。而成霍乱。吐泻胸膈不宽诸症。善养
  生者。宜节饮食。薄滋味。为却病之良方。至于生冷瓜果。尤宜节制。西瓜虽能解热。食之亦必有时。
  即如巳时申时。离饮食已远。新谷未进。食之毫不为殃。若饮食甫离。继以瓜果。势必冷热相抟。酿
  成诸病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甲乙经曰。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者是也。仲景分之为四。弦细芤
  迟。皆为暑脉。总是元气虚衰之象。若难经所谓。洪大而散者。乃心之本脉。不可以言暑也。洁古云。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此句最当领会。中暑者阴症也。凡乘凉于高堂大
  厦。水阁冷亭。表受寒邪。周身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头痛恶寒。身体拘急。脉来浮数滑大。即为夏月伤寒。
  宜以寒法治之若脉来细缓无力。方为中暑。宜用香茹散暑汤。至于口食生冷。停滞饮食者。治分阴阳二候。
  内热脉数。宜用柴胡化滞汤。脉沉细缓。宜用浓朴温中汤。香茹藿香以之为君。一则
  发散阴暑。一则发越脾气。脾气宣行。积滞方得下降。不独治暑然也。但脉
  缓者可用。脉数者不宜。若夫中热之症。行人农夫。日中劳役。或隘巷小房。无处乘凉。口鼻吸入
  热气。以致身体大热。昏晕欲死。脉沉细数者。宜用辰砂六一散。或柴胡芍药汤之类。不可妄投热药。
  大抵肥人多湿。最易召热。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热。六一散。能驱湿热。从小便而出。
  古人用之解暑有自来矣。若瘦弱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用柴胡芍药汤。
  藜汁蔗浆之类。充其津液。若用辰砂六一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其有中热之人。脉洪盛
  而不虚弱者。此天禀之浓。暑热客于肌肉。未得深入经络。身虽燥热。毫无倦怠。宜用竹叶石膏汤。
  黄连解毒汤之类。不可与脉虚者。同归一治也。
  卷上暑热
  暑厥
  属性: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谓之暑厥。当分阴阳二症。阳症脉来洪数无力。身热汗出。谓之阳厥。此因暑食伤脾。
  食多而热亦多。宜用连芍调中汤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热。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调治。昔云。
  中暑不得用冷。得冷则死。原为中暑者说。非为中热者言也。今人一遇热症。动引此说。总由未明中暑中热之理也。
  至于脉来沉细无力。肌肤不热。曾食生冷瓜果。谓之寒厥。夏月元气发散在外。腹中空虚。又遇生冷伤脾。冰伏其
  食气闭不通。宜用浓朴温中汤。不可遽补。如遇汗多身冷。方可以香砂理中汤治之。诸书言此。不分阴阳二候。混言
  风暑误用升散。害人不浅也。又有老人虚人。夏月中痰多类暑厥。但中痰之人。身温不冷。又无大热。口角
  流涎。以此为别也。(按厥分寒热发前人所未发学人尤当细心研究庶免草率误人生命要在审症精详然后用药自无他歧之
  惑也)
  卷上暑热
  中
  属性:中 者。口渴喜饮是也。其人洒洒恶寒。淅淅发热。全似伤寒。但伤寒。脉来洪大。 症脉来细数。于此可
  别。中 亦有洪大者。其症初起即渴。与伤寒之久病作渴者不同。肥盛之人。可用六一散清之。使热从小便而去。
  不致伤损津液。若身体黑瘦之人。精血为时令所耗。又以利小便为戒。
  宜用柴胡芍药汤。生津止渴。奇妙无穷。(按中 与伤寒同脉来洪大者伤寒细数为中 几微之辨间不容发要在
  细心讨论而自得之)
  卷上暑热
  伏暑
  属性:暑热发于季夏。此其常也。亦有伏藏日久。留于少阳胸胁部分。以致微寒
  微热。恶心自汗。小便短少。脉来沉弦细数。即其候也。宜用香茹六君子汤。若脉不甚虚者。去参术名香茹二陈汤。
  卷上暑热
  注夏
  属性:立夏之后。四肢酸软。困倦喜卧。饮食少进。名为注夏。秋冬则精神如故。说者皆云脾虚。合用资生丸。
  补中益气汤矣。但脉沉细缓脾肺无热者。可用此药补之。若脉来沉细又带微数。往往不受参术。其奈之何。
  试看脾胃论中。脾偏于阳。无阴以济之。亦不能化物。故湿热之气乘于四肢。令人筋痿无力。宜用养血健脾汤。
  则注夏之脾虚有热者。亦当仿此施治矣。其中多用酸收方为合法。夏月元气浮散在表。又以汗而大泄。不加
  酸收。则浮散者不止。孙真人云。暑月多服五味。令人气力涌出。厥有旨哉。(脾受湿热熏蒸故四肢倦怠乏力用
  酸收以敛浮越之阴然必审无外邪方可用之)
  x香茹散暑汤x
  香茹 浓朴 甘草 藿香 柴胡 陈皮 杏仁 半夏
  香茹原利小便。何以又能发散。以其味辛而淡。辛者先走表分。后者乃入膀胱。所以又能散暑也。佐以藿香柴胡走
  表更速。暑邪在经。必有痰滞留结。故用杏朴半夏。但脉缓无热者宜之。有热者勿服。(阐明立方之旨洞若观火)
  x柴胡化滞汤x 方见食门。
  x浓朴温中汤x
  浓朴 杏仁 半夏 枳壳 桔梗 炮姜 甘草 藿香 香茹 陈皮
  此方易晓。
  x辰砂六一散x
  辰砂(研细水飞五钱) 滑石(磨碎水飞六两) 粉草(煎膏拌晒一两)
  六一散有辰砂。能引甘滑之凉。先入心经。使热与湿俱解。无朱砂者。但能
  利湿。不能解热。以其无向导之兵也。(按此方旨用药之理固已开发尚有未尽者如其人肝阳素旺外袭暑风必加青黛以清之
  抑肝
  清肺少加薄荷之辛辛能散凉能清故前人有碧玉鸡苏之名而曲尽其妙用也)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麦冬 白芍 知母 黄连
  x竹叶石膏汤x
  x黄连解毒汤x 俱见火门。
  x连芍调中汤x
  枳壳 浓朴 山楂 泽泻 陈皮 桔梗 白芍 黄芩 黄连 甘草
  此方因其胸中不宽。又兼中热。故用此方。若有热无食。宜用柴胡芍药汤。
  暑月发厥。阴厥者多。阳厥者少。身不热。脉不数者。不可浪投。
  x香茹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白茯 甘草 陈皮 半夏 香茹 山栀 黄连 赤芍
  此方用六君子以祛痰益脾肺。使正气旺则客邪易逐矣。值时当炎暑。热蒸于外。湿蕴于中。故用栀连以清里。茹芍
  以解表和荣。惟脉洪数。尤宜慎审。未可浪投。(按此亦扶正逐邪之法)
  卷上
  湿
  属性:湿之为病。散见各门。此将湿之原委。逐一讲贯。治之。方不谬也。有自外而伤者。有自内而中者。从外而伤者。
  即如冒雨而行。雾露而处。冷水灌汗。湿从上受也。若涉水履冰。当风洗足。坐卧湿地。湿从下受也。初起湿邪在经。
  未郁为热。但觉骨中冷痛。或皮肉微肿。微微恶寒。其脉细缓而不洪数。可
  知其为寒湿也。俱用人参败毒散加减。湿留日久。壅遏本身正气。即成湿热。脉多洪缓数大。向之细缓者。今则乌有矣。
  但看上下部分。红肿酸痛。恶寒发热者。知其为湿热也。虽宜解表。但可用辛凉。不宜用辛温。如柴葛二
  妙汤。上下俱可着用。如寒热已退。红肿不消。宜用加减柴苓汤。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见治湿之法。又以
  利小便为第二义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湿则利湿。无湿则损津液。肿盛者可用。微肿而痿弱者。又当除
  湿养荣。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言湿邪初客。未郁为热。但觉蒙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又云大筋软短。小筋驰
  长。是言湿客日久。湿郁为热。热伤其血。则大筋为之软短。湿伤其筋。则小筋为之驰长。明此数语。方知治湿
  之不可过于燥矣。此湿从外受者也。至于湿从内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积于上焦。即为
  上焦之湿。其人头面发肿。或生瘾疹。是为湿中生热。治当凉散。不宜温散。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其人小
  便不利。在上之湿。难于下趋。又当用柴苓汤。利其小便。若脉来细缓无力。小便色白。不时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
  药。即不可施。其有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宜用柴胡汤加大黄下之。湿积于下。即为
  下
  焦之湿。合用柴苓汤利之矣。若其人恶寒发热。或两尺洪盛。余脉沉细。湿热下壅。阴气不能上通于阳。必用柴葛二妙
  汤。散其标邪。方可利水。若脉来细缓。小便色白者宜用独活寄生汤。助阳以驱湿。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x人参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人参 白茯 甘草
  寒甚者。加桂枝。无人参。以白术代之
  x柴葛二妙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苍术 黄柏
  湿热之脉。洪数者多。亦有湿邪壅滞。脉沉细缓者。但问身热内烦。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黄柏。加连翘。
  x加减柴苓汤x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赤茯 泽泻 赤芍 枳壳 苡仁 木瓜
  x除湿养荣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牛膝 杜仲 木瓜 苡仁 续断 黄芩 石斛 五茄皮
  x加味柴胡汤x
  柴胡 黄岑 甘草 花粉 白芍 麦冬 山栀 大黄
  x独活寄生汤x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茯苓 甘草 杜仲 牛膝 续断 秦艽 防风 独活 细辛 肉桂 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阳以驱湿小溲清白脉来尺微寸缓是其的剂若湿热未尽者尤宜三复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卷上
  燥
  属性:人之脏腑。有血脉。有津液。津液又在血脉之先。得心火之化。变成血脉。流于坎宫。得命门真火之化。变成真精。
  其原生于胃。输于脾肺。下灌两肾膀胱。以为一身之阴气。胃气得之。则留恋不脱。若津液亏损。胃为孤阳。阴绝
  而阳亦绝。古云。伤寒偏死下虚人。盖有见于此也。今之医家。不知津液为何物。动手便用燥剂。杀人惨于刀刃矣。
  然而
  燥之一气。诸书从未辨明。即以素问之遗。亦言秋伤于虚。后代名医错出。并无一人改正其讹。所以疑
  误至今。用药鲜当也。惟法律始详辨之。盖言风主于春。寒主于冬。暑湿火兼主于夏。而燥则专主于秋也。立秋之后。
  犹是夏天余气。热中有湿。所以草木犹青。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
  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阐发致燥之由较胜于喻氏)凡有身热咳嗽
  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治当养血生津。不可妄投燥剂。戕人
  性命。极为要紧。然燥令虽主于秋。凡久亢不雨。津液少者。亦生燥病。岂独
  主于秋乎。治者明之。
  x柴胡芍药汤x
  柴胡 黄芩 花粉 甘草 白芍 麦冬 知母
  (清燥救肺汤亦可用较此方尤为得宜用桑麻麦冬阿胶以滋燥杏仁梨皮以润肺是谓有制之师也)
  卷上
  火症
  属性:火症之脉。洪数为顺。细数无力则凶。亦有火盛之极。而脉反沉。小伏匿者。即大易。所谓干之上九
  亢龙有悔者。是也。脏腑之中。火从何来。气之不得其平为之也。有实火。有虚火。有相火。有燥火。
  有湿热之火。又有郁火。猛烈之火。无名之火。皆不可以不察也。何谓实火。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
  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宜用黄连清心汤。柴胡泻肝汤。
  黄芩清肺汤之类。若是虚火。东垣之论。确不可易。东垣曰。饮食所伤。劳倦所损。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症似白虎。但脉来洪大。虚而不长。不可以实火投治。当有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则自愈
  矣。倘以实火治之。立见危殆。又有相火者。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熬煎真阴。
  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急用滋阴地黄汤。填补真阴。务使水壮而火息。一切凉药。毫不可施。至若燥火者。肠胃涩滞。
  津血不充。大便常闭。先用脾约丸润之。后用地黄固本之剂。若用芩连栀柏。百
  剂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