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5-03 16:29      字数:4693
  烊撕弦弧L烊嗽趺春弦荒兀克蛋琢司褪翘斓卦诒浠艘惨疟浠飧霰浠慕诼梢芄煌健4由厦嬲飧銎母拍钪校颐侵懒颂斓乇浠幕窘诼删褪瞧簿褪鞘逄煲桓霰浠逄煲桓霰浠T谡飧鼋诼缮希艘惨幸桓隼嗨频耐奖浠飧霰浠狭耍烊司秃弦涣恕D敲矗谌颂迥冢咛迨悄母霾棵鸥涸鹫飧龌窘诼刹愦紊系奶烊送奖浠兀烤褪欠巍K裕握撸荆档氖钦饷匆患隆U飧銎牒粑胍簧碇钟惺裁垂亓兀肯匀幻挥惺裁创蟮墓亓T僖桓鼍褪恰胺沃髦谓凇保吨谢防锇颜飧觥爸谓凇彼党嗓C“治节”不宜是“治理和调节”,这个差距似乎就更大了。什么是治节呢?解 作“治 理治节这个概念出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它与后面的气之本和调节”。是相呼应的。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三候为一气,实际还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细分起来,一个月的两个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所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节与气实际上是非常相近的概念。治节当然是治的这个“节”,怎么会扯到治理和调节的问题?即便它是调节,调节什么呢?有关上面的“肺主气”、“肺主治节”,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思考。肺处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大家数一数,肋骨有多少根呢?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这个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我们先看一看人的四肢大关节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十二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二十四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气象预报说有雨,她可以说没雨,结果真的就没雨。她为什么敢这样断言呢?因为她的关节有反应,这个反应与天气的变化是十分相符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关节看做是人体对天气变化的一个感应器。而这个感应器是由肺来掌管的。弄清了肺与节气的这层关系,肺的意义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天人相应,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实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面。但是,我们看一看《中基》,却根本没有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如果现在就急着用《中基》来取代《内经》,大家想一想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6。如何学好经典
  (1)直觉与工具的重要学习经典必须有方法,而基本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懂得“ 咬 文 嚼 字是中国文化借重工具。经典至少产生在东汉以前,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之最高境界。” 的限制,它必须用很精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它那深广的内涵,这是经典的一个特色。我们现在学习经典,你凭什么去了解经典深广的内涵呢?别无他法,惟有从文字开始。了解文字就要借重工具。所以,学习中医经典要有像样的工具书,光是《新华字典》还不够。古人云:文以载道。我们要明白道,当然就要首先知晓文。所以,《康熙字典》始终是案头翻动最多的一部书。翻弄多了,对文字你就会有感受,你就会觉得中国的文字的确有很多优越的地方,你就会对它生起感情。中国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很注重形义之间的关系。所以,看到一个文字,除了查阅工具外,你还要分析它的结构,形部的结构需要分析,声部的结构也要分析,两者都与义有关联。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它用一个口在古汉语研字作形部部首。声部呢?由未组成。义除与形部有关外,究领域,“右与声部似乎有更特殊的关联。未是十二地支之一,它位于文 说”已 是西南方,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被广泛确认坤;五藏属脾。弄清了未的上述涵义,我们就知道“味”字为的观点。这什么要用它来作声部。个观点的中学过《中基》我们懂得,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知五心内容就是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强调汉字右文(多 为 声未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所以,用一个未,部)的 语 义已然将与脾相关的这样一些生理全包括进去了。这是其学作用。一;其二呢?味在古代涵义很广,在《内经》里称五味,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当然也包括药物。大家可以考虑,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于什么时候呢?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这个成熟显然又与未有关联。另外,未处西南,在我们国家,西南这个地方由四川所居。四川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就是“天府之国”,为什么叫做“天府之国”呢?因为这个地方的物产特别丰富,味特别丰富。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味属丰富呢?因为它属未,属西南,属土,土生万物。所以,从文字的造字,从文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里面的涵义太深太深了。像这样一个味字,它的形、声、义结构已然将许多很深沉的理论包含进去了。一个文字包融这样深广的内涵,这在其他文字是难以做到的。“汉 字 是 人因此,要想深入经藏,文字就是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类 最 高 智而要解决文字,当然就得依靠工具,依靠对文字结构的一种慧 的 结直觉。二者不可缺一。晶。”(2)曾国藩的读经窍诀对于经典,熟读强识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个口诀尤其适用于经典的学习。学后世· 46 · 思考中医的书,我们不用读百遍,有时一遍就行了,而对经典,非读百遍不行,尤其是像《伤寒论》这样的典籍。有些人读经一二次就想过关。一二次没有感悟,就以为经典没什么,丢在一旁了。这哪是读经典呢?这是把茶当饮料喝了。你把巴赫的曲子当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你怎么会感受出味道呢?有关读经,我以为曾国藩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给其诸弟的一封信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记述:“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的这个“耐”字诀,可谓深得读经三昧。当然,对于曾氏的这个诀我们也可以灵活地看,不一定这句不通,就不读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是一定要做的。总之,读经不是三年、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二月、一个学期的事,读经是一辈子的事。经要放在案头,更要常置心头。经典是一辈子的必修课,你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学好经典,就必须做这样的打算。(3)基本条件“信是道源功学好经典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具备一个德母。”基本条件,或者说一个基本的素质,这就是信受奉行。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1991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形成· 66 · 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 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这一节里讲的这个条件,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以上这一章,我们从宏观的方面,理性的方面,和从某些感受上谈了中医学习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了,学习中医才没有障碍,学习经典才没有障碍。
  一、伤寒论说什么?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伤寒杂病论》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前,应该首先弄清楚这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题,通过书名来解决。1。伤寒的涵义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的这个定义说明了,这个具有发热特征的伤寒常见于五类疾病里,哪五类疾病呢?就是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稍稍具有临床经验的人就能感受到,《难经》给伤寒的这个定义确实很具体,临床所见的发热性疾病,大多也就见于这些疾病里面。所以,要研究伤寒,就应该着眼于上述这五类疾病。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难经》中谈到两个伤寒,第一个伤寒当然是总义的伤寒,也就是《素问·热论》讲的伤寒,现在的教材又叫它广义伤寒;后一个伤寒是分义的伤寒,又叫狭义伤寒。而我们这个论题上,书名上的伤寒,当然是指第一个意义上的伤寒,这一点不容混淆。这个问题弄清了,我们就知道张仲景并不偏重于谈寒,他也谈湿温、热病、温病。2。杂病的涵义伤寒是《伤寒论》或者《伤寒杂病论》这部书的经,但,还有一个纬,这就是杂病。杂病与伤寒相比,它具有什么意义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