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作者:公主站记      更新:2021-04-30 17:20      字数:4734
  兄妹俩来到酒楼,伙计在端菜送菜,付掌柜仍旧在柜台算账,皱着眉,一脸专注认真。
  “付掌柜,我们又来了,还记得我们不?”叶将看他算着账不知到何时才结束,只得上前打断他。
  付掌柜听闻声音,余光瞅到来人,这回倒是很快停止拔动算珠,应道,“当然记得,现在不是松乳菇成长的季节,你们带啥来了?”他当然记得兄妹俩,所以与两人说话也不似以前那样寡言。
  在叶将身后的叶络赶快把箩筐里的豆豉坛子搬出来,叶将看她有些吃力的样子,搬完箩筐里的另一坛后赶忙接手过去。
  付掌柜看着兄妹俩的动作,摸着没胡子的下巴不知在想什么。
  “付掌柜,这是我家自己做的豆豉,你们这收不?”叶络笑嘻嘻指着柜台上的两坛子豆豉问他。
  “味道正宗当然收。”付掌柜从来不会说废话,招呼伙计把专门盛豆豉的勺子拿过来,待叶将把坛子揭开,舀一勺子出来,伸手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
  叶络的眼神顺着付掌柜的动作,心也跟着提起来,忐忑不安看着他,就怕听到他一口给否决的话。
  终于,付掌柜天籁般的声音传来,“收,你们家的豆豉味道不比铺子里的正宗,不过胜在够浓,所只算中等豆豉的价钱给你。”这两坛子豆豉看着也比铺子里的干净一些,味道不是行家分辨其实差别也不是特别大,付掌柜这样想着才给出中等的价钱。
  兄妹俩这下可放下心来了,“可以,那价钱是多少?”叶络问道,只要能挣到钱都能接受。
  付掌柜看着生怕亏本的叶络一脸担忧的样子,脸上隐约有笑意,“这两坛子统共四两银子,你们觉得如何?”
  叶将仿佛看到以后的利益,兴奋问道,“好,我们相信付掌柜不会讹我们,那以后我家的豆豉都可以拿来给你吧?”要是照这赚钱速度,家里离发财不远了。
  付掌柜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明显,仿佛看穿了叶将所想,真是不想泼他冷水,他这里又不是卖豆豉的,每天吃豆豉鱼的人也不多,要那么多豆豉有什么用,今儿不过是看两人第一回拿来。
  是以付掌柜收起笑意,故意严肃道,“以后每三个月送两坛子过来,再多我们不要了,我们与酱料铺子那边也有生意。”酒楼做菜需要配料,都是跟一家酱料铺子做长期的生意,付掌柜是看着兄妹俩是厚道人,勺子一搅拌豆豉坛子,一看也是满满的大豆,实打实的,不会弄些虚的来凑数,自己也不会坑他们,价钱给的合理。
  叶络明白付掌柜的意思,暗道,这两坛大豆的价钱都不够一两,这赚得也太明显了,这已经是对自家很好的一桩生意了,不然人家干嘛不跟铺子买正宗的非得跟自家要,也是看中自家的实在,当下笑嘻嘻应道,“好,那我们就这样说定了,往后我哥按时送货过来。”
  叶将听付掌柜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想得太夸张了,这样每三个月能赚三四两银子也可以了,笑着谢过付掌柜。
  兄妹俩卖完豆豉都不约而同想到买些肉回去改善伙食,两人来到菜市场,叶络看着一个个猪肉摊位,以前看的种田文里老是写古人不会处理猪下水,没人要,价钱便宜,可以买回去做成各种美味的吃食,什么爆炒猪肝,红烧肥肠,想着唾液腺就开始分泌,可来到这里,叶络只想说,谁说古人不懂处理猪下水,不要看不起古人的智慧好伐,这里的猪下水确实便宜,而猪肉又那么贵,刚好能让些乡里人买回去打打牙祭。
  “哥,那是谢兰姐吗?”叶络示意他哥看过去,刚才没注意看,这才看到拐角猪肉摊后边那人怎么那么像谢兰。
  “是,她和石头哥大吵一架,都跑回娘家好多天了。”这是曹安慧前天跟他念叨的事,叶将小声跟叶络说。
  关于石头和谢兰,叶络后续也听到一些消息,谢兰把药当饭吃,前些年好不容易怀上一个,全家把她当宝待着,没成想生出来却是个女儿,后来肚子又没消息了,然后矛盾又来了,石头可是独子啊,这也是当年他这么早成亲的原因,可想而知,这成天全家的怨气是如何笼罩着谢兰。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这谢兰忍无可忍之下就抱着女儿回娘家了。
  虽然石头家与自家不来往多年,可既然看到了,不可能当作没看到。两人过去打招呼,顺道要买啥也在她那买了。
  胡屠户是谢兰的娘,长得腰宽膀圆的,人也比较强势,早就忍不了石家这么对她女儿,要不是谢兰和她爹拦着,早拎着杀猪刀去找石家算账了。
  话题走远了,两人笑眯眯地走到猪肉铺前,“谢兰姐,哪些下水比较好吃啊?”叶络纯属没话找话,哪些下水好吃还能不知道。
  胡屠户孤疑地看着两人,女儿认识的人自己不认识那应该是青山村的人,她现在对于这个村子的人可没什么好感,一句话不说,埋头继续把猪骨头砍成几段,刀起刀落间,像是谁跟她有仇。
  谢兰扬起笑容,招呼着两人看各种猪下水,“腰子卖完了,就剩大肠小肠和猪肺,你们看要哪一种?”
  两人商量着买些猪大肠回去,再搭上几根被胡屠户剔得干干净净的猪大骨,虽然没有肉,可想想熬得香浓乳白的玉米大骨汤,叶络瞬间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了。
  待兄妹俩走后,谢兰无奈地看向她娘,“娘,人招你惹你了,过来买东西你也板着个脸。”
  胡屠户把刀砍到垫板上定住,气呼呼道,“我现在一看到青山村的人心里就不得劲,我跟你说,他石头要不过来接你,说点好话,你不准回去。”像生不出儿子是自己闺女一人错一样,那家人摆着个脸就算了,石头还不知冷知热。
  “诶。”谢兰小声应道,想起自己的处境,心里也是烦不胜烦。
  卖完豆豉,买完东西,按理说该是回家了,可叶络想去探听一下青柠干的销路,上次做的那批青柠干还好好保存着,不卖掉太可惜了。
  炎热的夏季,青柠干销售的季节,叶络这回得到教训了,不会再去摆摊,这么简单的东西,这样一天到晚摆着肯定无人问津。
  两人专门寻些大户人家,往后门走去,不过大部分是不得门而入,想想也是,人家那是高门大户的,谁会平白无故让来历不明的乡下人进去。
  好不容易一户人家看门的示意两人讲明来意,叶络便打听这里有没有小姐对青柠养颜配方感兴趣的,结果看门的一脸不屑,“我们小姐啥样的胭脂水粉没有?谁会稀罕你那什么配方,再说我可没听说过青柠能有这作用,你们再不走,我可放狗了。”
  叶将一听那藐视的语气气得牙痒痒的,登时就想上去理论,好歹自己也是秀才,他不过是一替人看门的,由得他这样不长眼地一副穷酸样看着自己和小妹。
  叶络赶忙把哥哥拽住,事没办成可别惹了事回去,“哥,咱就两人,谁知道他一会喊多少人出来,咱斗不过的。”
  看他还是一副不甘心的样子,叶络顺便趁着这机会刺激他,“你看要是你以后成了举人,当了官,咱家就不用怕这种人了。”即使到时候还是在乡下,可县太爷都得给举人老爷几分薄面。
  “哥晓得了,那咱走吧。”叶将虽然还是一脸岔岔不平,可没想着再冲上去了。
  看来这一户户问的方法不行,明儿还是得出来摆摊,那样起码能碰到出来逛街的小姐或者采买的丫鬟。
  作者有话要说:  好了,今儿我啰嗦一下,嘤嘤嘤,又是一年期末时,好忧桑,下周的榜单帖子我刚刚默默去删了,怕扛不住,我也知道自己更的比较慢,哎,亲萌不要抛弃我啊,可以养肥养肥啊,嘤嘤,在这里感谢还陪着我的大家,鞠躬,逃走,我会尽量多更的。
  ☆、征兵的传闻
  叶络和叶将卖豆豉挣的钱又给家里添了一个进项,以后按时把豆豉送去“红居”楼,这样一年能挣十多两银子,加上家里的两头猪,家里又往新屋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还有做绣活,卖掉地里收回来的一部分粮食,这是最近主要的进账。至于家禽,皆是养着收蛋,或留着过节的时候杀掉,现在家里手头宽松点,李氏决定多养些,以后卖鸡鸭鹅里也能捞一笔。
  兄妹俩从镇上卖回的大骨和猪大肠,当晚就把猪大肠洗净了,猪下水的处理,粗盐混合生姜泡一段时间,使劲搓着去味,这是家家户户都知道的方法。
  家里的做法一直是猪大肠炒辣椒,叶络想换种口味给家人尝尝,便跟家人说这道菜由她来炒。
  酸菜肥肠,家里的条件只允许最简单的做法,洗净肥肠,备好葱姜蒜,自家腌制的酸菜切丝,还有油盐糖,准备就绪。
  平日里叶络都是给她们打下手,很少自己提出来要做一道菜,是以,叶飘和曹安慧都过来厨房瞧她一展身手。
  “哈哈,你们看好了啊,我这是无师自通。”两人双目炯炯盯着,叶络没有丝毫的压力,很有自信地让两人瞅着。
  曹安慧笑道,“还无师自通,我们看通到哪个地步。”
  “阿络,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叶飘想看看小妹做的这什么酸菜肥肠是个什么样的。
  大火把锅烧热,倒入一勺猪油,放入备好的葱姜蒜用来爆香,香味传出来了,倒入酸菜丝,翻炒一番,添些水把酸菜闷一段时间,再把肥肠倒进去,把两者翻炒混在一起,最后把盖子盖住炖一段时间,这样酸菜的酸和肥肠的味完全融合在一起,两者都有些韧,炖久点易嚼。
  叶络一步步来,动作还挺快,酸菜肥肠味道传出来的时候,曹安慧忍不住拿筷子夹起一点尝尝,一脸惊讶道,“小妹,你做的这道菜味道不错。”
  “原来阿络不是只会炒青菜。”叶飘吃过后也赞道。
  “嘿嘿,以后我多多下厨。”叶络汗颜,在现代活了二十多年,在这里活了十多年,要还是个厨房白痴也不用活着了。
  家里其他人吃过之后,李氏笑道,“以后阿络嫁出去了,倒是不用担心做饭这块了。”
  第二日,叶络去镇上摆摊卖青柠干,这次陪同的是曹安慧,摆摊半天,有人停下来看,就是没有年轻的姑娘们,叶络睁大眼睛找着对养颜感兴趣的姑娘,曹安慧不好意思大声吆喝,叶络一人喊得断断续续的,真是有些怀念以前兄妹三人轮流吆喝的日子。
  没过多久,两位差役模样的人从摊前路过,一人手里拿着一卷白纸,一人手里拎的该是浆糊,走到一堵围墙处停下,后边渐渐围着一群人,叶络知道这是县衙要发公告了,不知是科举放榜还是抓犯人公告?叶络第一次碰了个正着,跟嫂子说一声便围过去看热闹。
  那里围着不少人,曹安慧点头让她小心点,自己继续守着摊位。
  “姑娘,这上面写了啥啊?”一位眯着眼的老奶奶抓着叶络的手问。
  公告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有些还是繁体字,叶络除了顶头的公告二字看清了,其他的字都是识得一两个,太潦草的字了,寻思着要不要问问别人,结果站在前头一位年轻人为了方便大家,边看边读出来了。
  叶络解释给老奶奶听,大概的意思是战家军要征兵,每家都要出一位,家里只有一子或者科举考试中了秀才的除外,叶络边念着边暗自庆幸自己哥哥有两层护身符。
  以前都是自愿加入,毕竟男儿志在四方,文的不行来武的,想建功立业,伸展抱负的人还是有的,这样强制要求加入的政策还是几十年来一次。
  老奶奶一听,身形晃荡了一下,似乎有晕倒的趋势,叶络赶紧唤着身边的大叔一起扶着她。
  听完公告就成这样了,大叔像是知道老奶奶是在烦恼什么,“老人家,放宽心吧,现在战争少了,战家军只是在补充兵力。”每年都有退伍的老兵,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家军征兵也不奇怪,不一定是要起战事。
  “我心里那个悔啊,早些年怎么不逼着他们读书,中一个都好啊。”家里如果有一个儿子是秀才就能逃过一劫了,这也是纪朝为了鼓励年轻人读书的一项举措。
  叶络不懂这里的征兵制度,征兵不是要自愿的吗?这是穿来这里第一次看到征兵公告,以前学过的,“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古代征兵的反应也是跟这位老奶奶一样,有去无回。
  读完字的年轻人走过来,跟着安慰道,“老人家,这回是战家军啊,是其它军队中的佼佼者,士兵的待遇也好,你别太担心。”传闻中的战家军骁勇善战,跟着这支军队,跟在战老将军麾下,是多少热血男儿求之不得的。
  老奶奶才不管什么待遇,这要上战场,真刀真剑的,命都没了还要什么待遇,真是越想头越晕。
  围着的大伙听年轻人念完,已经散了不少,有的暗自庆幸逃过一劫,有的却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