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莫再讲      更新:2021-04-30 17:17      字数:4787
  各有所宜之义乎。然则方法者。道之用也。例者。所以行其方法也。义则其行而宜之之谓是已。
  是皆相须而不相离。一致之谓道也。啻此为然哉。其余各属。悉皆类此。条目具在也。夫何无己
  之注解。不省义例原属方法中。法外又独有伤寒之例。独例伤寒而置诸各属。舍义而独曰例。岂
  仲景之言。其为后人之伪。明亦甚矣。伪例者谁。或曰叔和。谓叔和者。以其编述也。编述论而
  出始。则叔和之于论。诚功之首也。乃若又伪此例。则后之医伤寒者。不知通求各属。但务专拟
  于伤寒。仿例而行。仲景之道。反愈晦。而至今愈不明。究其叛乱不由厄于此例以至如此乎。以
  此言之。则叔和者。亦一罪之魁耳。贤如叔和。愚意其智不乃尔也。或曰无己。谓无己者。以其
  注解也。此则近似。何也。已任注解。则当精辨论之条目。详悉各属本义。以迪诸后。不当愎强
  苟且。一概徇己。朦胧训为伤寒。比之于例。俨然一家口语。以此拟己。夫复何疑。且例苟在己
  前。亦当暴白其非。不令得以迷误继述。是也。奈何懵此不为。乃固为尾之以阿顺可乎。律以春
  秋大义。譬如专国政之赵卿。以不讨贼而直受弑君之恶。罪不能辞。己亦有也。虽然。事属久远。
  理在难明。必欲求其人以实之。斯亦凿矣。伪不容有。无之可也。既应无之。削之是矣。故从削。
  跋
  属性: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惟仲景此书。然则此
  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之经而时出者也。后有作者。终莫能比德焉。是故。继往开来。
  莫善于此。愚自受读以来。沉潜涵泳。反复 绎。窃怪简篇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由于
  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时异世殊。不无蠹残人弊。今非古是。物固然也。而注家则置弗理会。
  但徒根据文顺释。譬如童蒙受教于师。惟解随声传诵。一毫意义。懵不关心。至历 聱牙。则又
  掇拾假借以牵合。即其负前修以误后进。则其祸斯时与害往日者。不待言也。所谓舟。一也。操
  之而善则有利济之功。不善。则不惟适足以杀人。而反并己亦沦胥以自溺者犹是也。是故。君子慎
  术。不亦可惧也夫。于是不惮险遥。多方博访。广益见闻。虑积久长。晚忽豁悟。乃出所旧得。
  重考修辑。属草于万历壬午。成于去岁己丑。倩书誊脱。方幸字得颇佳。而校讨点画。则又率多
  讹谬。自慨今年七十一矣。不免强拭眵昏。力楷 梓。复客留后。凡若干万言。移整若干条。考
  订若干字。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呜呼。仲景圣
  当时而祖百代。其神功妙用。闻而不可得见。所可见者。仅存是书。 是书以求其道。由其道以
  缵其宗。亦惟系乎人之心志用不用何如耳。今也以生乎千五百年之下。而欲渊源千五百年上人之
  遗言。键发其神妙以懋率由。岂可以容易言哉。然时世虽殊。人心则一。不一者事。至一者道。
  诚能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则道在是也。道得则仲景得矣。尚何时世之间。可以二言
  邪。是故具述其本末。粗陈大义。俟诸来哲。大家精详。允期斯
  道。协陟重明以之修己治人。进之拱盛顺化。念兹在兹。施于有政。庶几将来。虽或时灾。平循
  通辙。克绥正命。则仲景在我。而圣贤之宗风不坠。是非吾人顾念天之所以与我。而我当求尽其
  所以体之全之之一事邪。他固非愚之所可豫知也。曷敢道哉。抑揣余景衰肘。丑 何可以入人目。
  而乃劬劬若是。以取身后嗤唾邪。不然也。盖亦不过远。惟或者得彻观于有道。在任。则亦尚可
  以少见。竞竞专致。操存于一笔之不敢苟云尔。
  x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仲冬闰辛巳朔粤三日癸未 新安方有执自跋x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属性:神农本经。药三百六十五种。效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数。应三才而合四时。此本草之所以
  权舆也。厥义尚矣。梁陶隐居。进明医别录。倍之为七百三十种。而义犹在焉。迨夫唐本图经。
  蜀唐慎微证类。以至宋嘉 政和。重定重修。义皆不论。旁搜远访。务在增多。凡见闻所及。有
  关用验者。莫不兼收并录。实总一千七百四十六种。而药无遗品。本草称大备。疾病之需。卫生之
  具。天下至今为永赖焉。然一百一十三方。用者九十一种耳。旧本皆一一注性味于各方药下。烦
  冗无义。今具钞而附说。以为初学仓卒。易于检对之便。余则略云。
  桂枝 桂。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霍乱转筋。头痛出汗。止烦。坚骨
  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神农本经。有牡桂菌桂。辛温无毒。无桂枝。桂。别
  录以下有桂。上文钞者是。皆无桂枝。别说云。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
  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愚按诸家本草。桂虽云辛甘大热。本经则言辛温。皆无发散之说。经于发汗。
  曰宜麻黄汤。曰宜桂枝汤云云者。以例言也。出汗不出汗。有权在经。深思宜之一字。则有所宜
  者。必有所不宜者在。宜于此者。必有不宜于彼者在。此经之言外意。读者要当潜心察识。然后
  可以用经之权。而能神经之妙矣。苟徒泥于发散。发汗云云。此成无己所以凿发散之谬注也。后
  此。人人遂皆自然其说而以为说。殊不思人之用桂。大率皆皮。而无用枝者。经于桂枝。凡用皆
  云去皮。去皮者。非谓去其枝上之皮也。以桂之用皆皮。惟经用枝。故有去皮云耳。经既去皮而
  用枝。则是去人之所用于不用。而用人之所不用以为用。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可知矣。
  岂取发散云乎哉。不在此也。然则所取何。曰。用不与人同而意正与人相反。则是枝必桂中奇才
  妙用。人虽皆未及知。而经则独知之深者。以其从阳而敏于走卫也。得之者。惟主理疏不足。宣
  导百药无所畏是也。)
  麻黄。味苦。温。无毒。主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通腠。理疏。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陶隐居云。用之折除节。节
  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药性论。根节能止汗。日华子。通九窍。开毛孔皮
  肤。)
  葛根。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
  (陶隐居云。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药性论云。能治天行上气呕逆。近世方书。谓野葛
  有毒。伤胎。遂将妊娠妇人方中葛根。改为家葛。殊不思本草作于神农氏。当此之时。人尚无家。
  葛焉家哉。有野葛者。自是一种。大毒杀人。不啻伤胎而已。魏武啖至一寸者是也。非葛也。若
  因此物。道听途说。岂不迂哉。)
  柴胡。味苦。平。无毒。主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
  五脏间游气。(药性论云。主时疾内外热不解。萧炳云。主痰满胸胁中痞。柴。本经作茈。广韵
  如此。)
  芍药。味苦酸。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寒热 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去水气。
  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中恶腹痛。(本经一耳。别录分赤白为二用。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
  止痛散血。古人采自山野。山野多赤。后世好奇尚白。取办于种莳。虽得白多而肥大。乃出自人
  为。而物已失其天性矣。故难责效。风寒所用。义自赤者。经无明文。古意本来如此。若芍药甘
  草汤方。明书白者。此用白也。药性论云。能蚀脓。衍义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甘草。(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邪气。长肌肉。温中。解百药毒。(反大戟。
  芫花。甘遂。海藻。陶隐居云。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故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药性论云。忌猪肉。)
  栝蒌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
  (反乌头。日华子云。治热狂时疾。)
  实名黄瓜。主胸痹。(图经云。疗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识人。)
  近时方书及称呼皆无栝蒌根。惟有天花粉。谓天花粉即栝蒌根。殊不知栝蒌者载在本经。而
  天花粉者。自本经别
  录。以至唐蜀诸家本草。皆所未有。在政和以后所收七十五种之内。功用虽相若。而物则殊别。
  正尔谓彼即此。亦失论矣。
  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利。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云。
  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日华子云。主天行热病。)
  黄连。味苦。寒。无毒。主明目。肠 。腹痛。下利。五脏冷热。调胃浓肠。(日华子云。
  止惊悸烦躁。天行热疾。药性论云。忌猪肉。恶冷水。)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
  咳逆。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时气呕逆。(迩来下俚。因经有渴者去半夏之文。释者
  以燥津液为说。遂讹为燥。谓半夏燥药。凡用以贝母代之。夸奇矜贵。以自高炫。道邪悖邪。
  诚可笑也。药性论云。开胃健脾。忌羊血饴糖。反乌头。)
  生地黄。味甘。寒。无毒。除寒热。(本经止于干地黄下云生者尤良。无生名。)
  麦门冬。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结气。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定肺气。安
  五脏。(日华子。治时疾热狂。)
  人参。味甘。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疗胸胁逆满。霍乱吐逆。
  调中止消渴。(反藜芦。)
  术。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止汗。除热。消食。风眩头痛。消痰水。除心下急
  满。及霍乱吐下不止。(陶隐居云。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药性论云。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日华子云。
  治山岚瘴气。衍义云。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见分苍白二种也。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
  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耳。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类。苍术为最要
  药。功效尤速。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谨按嘉 本草序。谓本草虽世
  传作于神农氏。盖仲景华
  佗诸贤之所编述也。然则经文术上其曰白者。无乃后之好事者之所加欤。惟白之加。则今之术皆
  出种莳。务白以求售。医之为道。本来面目。尚存几何哉。)
  大戟。味苦。寒。有小毒。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利大小肠。(反甘草。日华子云。
  泄天行黄病瘴疟。泽漆根也。)
  泽泻。味甘咸。寒。无毒。除五脏痞满。逐膀胱三焦停水。扁鹊云。多服病患眼。(药性论云。
  宜通水道。)
  知母。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疗伤寒久疟烦热。(陶隐居云。甚疗热结。)
  旋复花。味咸。温。冷利。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去五脏间寒热。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
  心胁痰水。膀胱留饮。
  葶苈。味辛苦。寒。无毒。主 瘕积聚。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热气。
  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药性论云。有小毒。能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衍义云。
  用子。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
  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
  甘遂。味苦。寒。有毒。主大腹。 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
  胱留热。(反甘草。)
  五味子。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苏恭云。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茵陈蒿。味苦平。微寒。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遍身发黄。小便不利。(日
  华子云。治天行时疾热狂。)
  荛花。味苦辛。寒。有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 瘕。荡涤肠胃中留癖。
  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疗痰饮。(衍义云。仲景伤寒论。以荛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则
  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时当以意斟酌。不可使过与不及也。仍须有是证者。方可用之。)
  细辛。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破痰。利水道。(反藜
  芦。陶隐居云。最能除痰明目。药性论云。忌生菜。日华子云。忌狸肉。
  衍义云。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真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风不可缺也。叶
  如葵叶。赤黑。非此即杜蘅。杜蘅叶形如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