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作者:蒂帆      更新:2021-04-30 17:09      字数:4855
  由于心理障碍产生的第一步往往发生在生命早期,那时形象思维占据着比逻辑思维更主要的位置,所以创伤性经验引起的是当时的主要符号系统——意象的异常。而且正如我们前边所说,人对待情绪的经验,不是象科学家一样思维,而是用有情绪的符号——意象去把握。皮亚杰指出,当儿童有无意识的冲突时,如性兴趣、防止忧虑和恐怖、防止被攻击、防止与攻击者在一起、因害怕冒险或争夺而畏缩,他就会“需要一个更直接的象征作用”。皮亚杰是在分析象征游戏时这样说的,象征游戏是意象活动的表现之一,但是这也适合其他意象的活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 1986)
  当创伤性经验引起一种消极的感受时,当时的知觉被加工为意象。这个意象可以是当时情景的表象,也可以是一种象征性意象。意象成为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Peter J。 Lang 1979),被储存在记忆里。
  二、消极意象原型与心理障碍
  类似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就会加强成为一种模式,即意象的原型。 消极的意象得到相似的消极意象反复加强,或被强烈消极情绪加强,被固定强化,成为消极的意象原型。这一消极意象原型是象征性的,因为即使它是包含创伤性事件的具体情景,这一情景也有了象征意义。如记忆中“被父母遗失”是“父母忽视我”的象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形成越来越概括水平高的意象原型。消极的意象原型反映了对世界对他人对人际关系的消极的基本认识。当形成消极的意象原型后,由于其影响大,就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即产生心理障碍。
  由于意象原型可以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不是事件,而是人对事件的观念引起情绪和行为。意象模型认为不是外在事件,而是人通过意象原型的过滤而看到的事件引起情绪和行为。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歪曲的、消极的,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问题的。因此,他们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适当行为。这里说“不适当行为”是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并不认为不适当。例如,一个人的消极意象原型是“世界是战场”,他就会在任何人身上看到敌意,就会把任何人看作敌人。对他来说,他的恐惧逃避行为是“合理的”。
  消极意象原型引起心理障碍,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的区别源于不同的消极意象原型。我们可以找出每种心理障碍特有的消极意象原型。每种消极意象原型决定了对世界、人生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决定了他的情绪基调和基本行为模式。
  例如,“战场中的无人注意的伤兵”这一消极意象原型,反映了“世界是危险的,我是无力的,我不被别人关心…”等认识,但是不是可以说出来的认识而是感性认识;此消极意象原型还决定了一种恐惧、哀伤、愤懑混合的情绪基调,一种无所作为、逃避的、有时用言语攻击别人的行为模式。
  在理解新的经验时,消极意象原型会使人们对新经验的认知带有歪曲。
  三、从一个消极的意象,到一个泛化的消极的意象的原型。这个过程是一个泛化的过程。
  婚姻失败的女子说,“男人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
  实际上,她不过是遇到了一个“靠不住,好色,没有责任感”的丈夫,对其他男性,她并无知识。这就是泛化。她的泛化带来了一个偏差,她把在某一个男人那里发现的真实推广到其他男人,而其他男人未必是这样的人。
  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大偏差出现较少,大多是有小的偏差。但是积小成大,渐渐意义上越来越失真,能量也渐渐转化或转向,就形成了心理障碍。
  有时偏差和语言表述有关系,因为语词本身就有泛化性。比如,我们说男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所取的经验永远是来自部分男人,但是这个结论是推至所有男人的。
  受语言的影响,或者不受语言影响,受“相似者相互感应”规律影响,意象也就泛化了。由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意象扩大为一个原型性的意象。
  泛化是有益处的,益处是拓展经验,举一反三。从一个男性那里得到了教训,在其他男性那里就会有所提防,免得重蹈覆辙。
  但是也会带来错误的可能,如果另一个男人刚好不是同样的人呢。
  心理问题就出现于在泛化的错误出现后,不能纠正。
  第五节  心理障碍的维持
  一、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
  由于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低下,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意象原型。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意象原型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这是心理障碍维持的原因。
  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差。想象是借助意象来推测未来的过程。
  因为真实经验不是如心理障碍患者所看到的一样,如果他们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健全,他们就可以发现,实际的事件和自己想象的有差别,从而修改自己的消极意象原型。
  但是,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区分现实和想象,他们就觉察不到,和至少不能清楚地觉察到,事实不同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会把想象当成现实。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真的是完全无能,世界上真的没有谁会帮助自己,世界一片灰暗。因为意象是如此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在区分力差的他们看来,是如此真真切切。他们不能想象世界会有另一种面目。
  因此,他们不会想到修改消极意象原型。
  区分想象与现实的能力为什么会有人与人的不同?有几种可能:有可能是先天素质性原因;有可能是他们长期自我关注,和外界联系少,很少在生活中实际进行区分;有可能消极的想象会消弱这种能力;还有可能就是情绪太强烈的时候就减弱了这个能力;更有一个情况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宁愿把想象当作现实。
  具有消极意象原型和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这二点加起来就足以造成心理障碍。
  如果只具有消极意象原型而不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心理障碍将不会维持而将自愈。如果缺少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但是不具有消极意象原型,也不会成为心理障碍。
  所有心理障碍患者都有消极的意象原型,所有正常人都没有。
  所有心理障碍患者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都低。正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此能力低。
  今天正在看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的书,他提出“精神交互作用”是维持神经症的原因。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说自己越注意自己的消极感受,这个感受就越明显,于是越要注意到消极感受,形成恶性的循环。实际上,神经症是把某种体验当作现实。他说“梦这种东西就是某种观念、情感和痛苦的体验,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后,照原始状态立即当作现实来加以感受的。患者的发作也可以比做是这种做梦或幻觉”。
  所以,意象对话技术也致力于帮助来访者学会区分想象和现实。
  二、逻辑的语言与意象
  由于意象和语言属于不同的认知符号或表征。用语言改造意象有固有的困难。
  意象本身不包含语言。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意象,例如说抑郁症的意象原型是“荒凉的”等等,但是这“荒凉的”这个词不是意象中本来所有的。如果说意象象一幅画,描述它的语言只是画边上的说明文字。
  我们可以对抑郁症患者说,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甚至可以让他也承认这一点,但是,这不能改变意象。改变说明文字不能使画的内容改变。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明知道某些情绪不合理却改不了。因为对类似一幅画的意象来说,无所谓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是合乎逻辑、道理,而意象是与逻辑和道理无关的。如果一个人有不合理观念“我永远不可能成功”,我们可以证明这句话不合理,但是,如果他有一个灰暗的意象原型,我们无法证明这意象不合理。意象不是命题,没有“真”、“伪”,所以我们无法证明一个意象“错误”。
  和认知行为模型不同,我们的意象模型认为,心理障碍患者的是本质是消极的意象,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是有消极意象引起的,是消极意象的注解。因为,患者的思维能力并不低,为什么会有那么不合理的思维呢?如果说是他们形成了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为什么在其他问题上患者的思维却可以完全正常甚至很聪明呢?我们的答案是:患者不合理的思维只是对内心的意象一个描述,这一描述是不合理的,却符合他内心中意象的实际状况,因此这是他“内心的现实”。只有改变意象原型,不合理的思维才能根除。
  而意象对话技术,就是改变意象以及意象的原型的技术,它对心理障碍要治疗作用也是很自然的。
  第六节  执著
  痛苦是因为执著。
  比如女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感到没有了这个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旁人也许会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这话对女孩子是没有用的,她的心在大叫说:“我只要这一棵草”。
  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说,“我爱的是他,而不是随便的什么芳草”。
  在她遇到他之前,她是活着的,活得也有意义。为什么现在她却觉得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她只可以在他一个人身上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
  是因为执著。
  我们把心理能量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当这个人离开了我们。我们不是马上可以把这心理能量转到别处的。这个“惯性”,就是执著。
  执著是能量的不灵活。
  为什么会有执著呢?是因为一个观念。
  比如这个女孩子的观念就是:“我爱的是他,他可以满足我,让我快乐”。
  她这样想是有理由的,是有她过去的经验做根据的,所以是难于被驳倒的。因为过去她在他这里得到过快乐,在别人那里没有得到同样的快乐,所以她不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因为在她的经验中,没有别的“芳草“使自己快乐的经验。
  她的大脑可能知道你的话是对的,但是她的心不知道。心只知道自己经验过的事情。
  但是我们是可以消除一些执著的,我们可以帮助她改变观念。
  我们可以把“你爱他”,改为“你爱的是你和他在一起时的感受”,“你爱的是爱情”。这样的话没有改变能量的方向,只是把能量由终端回收了一些。然后,渐渐改为“你爱的是你自己的青春”。
  当能量回到起点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转向了。既然爱的是青春,另一个人的爱情也可以焕发你的青春。
  失恋是这样,其他时候也常常是这样。
  执著就是能量转向和转化的障碍。
  第七节   改变意象
  要改变意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意象既然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东西,是虚幻的东西而不是实体,就应该可以随意改变。但是,你试一试就会发现事实远不是这样。
  有一次,一个大学生做意象对话。起始的意象是进入一个山洞。他想象在山洞中拣到了一些玻璃和石头。
  做完这次意象对话后,我说起意象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我们想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归根结底是和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关的。假如你的心态很好,你想象中在洞里找到的东西就会很好。这个大学生就有点不相信,说“我要想象什么就可以想象什么,我现在就回到洞里,找一大堆钻石带出来”。
  他想象了一下,大声说“我想象出钻石了,我把它们拿起来了”。
  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偷偷地小声告诉我“我拿到了钻石,但是一出洞口,它们就变成了玻璃和石头。”
  意象难于改变,意象原型更难于改变,之所以难于改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带着大量的能量。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引导意象才可以释放这些能量,或者让能量流转变方向,必须了解能量流转向的规律。这样,我们才可以最终让意象原型改变。
  改变意象治疗心理障碍的过程,也是一个正本求源的过程。前面我们说过,心理障碍产生过程中,有一个泛化。比如,一个女孩子失恋了。她说,“男人不是好东西”。这就是泛化。而心理治疗的过程,是让她注意,有些男人(比如她父亲、或者某一个男老师)是一个好东西。让她看清,她的怨恨是来源于对一个男人的,而不是对所有男人的。这就是正本求源。正本求源的过程,就是把泛滥出的能量归回它原来的地方。这样,意象就可以转变,她可以分出至少2个男性形象,一个“不是好东西”,另一个是“好东西”,以后还可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