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8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463
  不欲食; 心烦喜呕; 少阳经主证也。 或渴; 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
  腹中疼; 或悸不呕; 尿不利; 舌胎滑白者; 皆少阳或有之证也。 均宜
  小柴胡汤主之; 随证加减治之可也。 详少阳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属性:12。 胸烦不呕去参夏; 加蒌若渴半易根; 腹痛去芩加芍药; 心悸尿秘
  苓易芩; 胁下痞硬枣易蛎; 不渴微热桂易参; 咳去参枣加干味; 小柴
  临证要当斟。
  【注】少阳经主证; 宜小柴胡汤主治也。 其或有之证; 务要临证斟酌
  加减可也。 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 人参; 加栝蒌实。 若渴者; 以
  半夏易栝蒌根。 若腹中痛; 去黄芩加白芍。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去黄芩。 若胁下痞硬; 加牡蛎去大枣。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去
  人参加桂枝微汗之。 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加干姜; 五味子。 义详
  少阳篇小柴胡汤下。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阳禁汗吐禁下
  属性:13。 少阳三禁要详明; 汗谵吐下悸而惊; 甚则吐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
  命难生。
  【注】三禁; 谓少阳禁吐、 禁汗、禁下也。 若误发汗; 则生谵语; 若
  误吐下; 则心悸而惊。 少阳经; 即有心下硬; 不可下; 下之甚; 则下
  痢不止。 即有胸中满; 不可吐; 吐之甚; 则水浆不入; 变成危候; 命
  难生也。 详少阳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属性:14。 胸满热烦栀子豉; 痞硬冲喉瓜蒂平; 发热恶寒肢烦痛; 微呕支结
  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 心下痛硬大柴攻。 误下柴胡证仍在; 复与
  柴胡振汗生。
  【注】上言其禁; 恐失宜也; 此言其可; 贵变通也。 胸满烦热; 太阳
  少阳轻邪也; 宜栀子豉汤涌之。 胸满痞硬; 气上冲喉不得息者; 太阳
  ;少阳重邪也; 宜瓜蒂散吐之。 发热恶寒; 四肢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
  太阳; 少阳表证也; 宜柴胡桂枝汤; 微汗两解之。 郁郁微烦; 呕不止;
  心下痛硬; 少阳; 阳明表里证也; 宜大柴胡汤缓攻两解之。 误下不致
  变逆;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解则必蒸蒸振汗出而
  解;以下后虚故也。 详太阳、少阳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三阳合病并病
  属性:15。 合病两三经同病; 并病传归并一经。 二阳合病满喘发; 自痢葛根
  呕半同。 太少痢芩呕加半; 明少弦负顺长生; 滑数宿食大承气; 三阳
  合病腹膨膨; 口燥身重而谵语; 欲眠合目汗蒸蒸; 遗尿面垢参白虎;
  浮大汗下禁当应。 二阳并病汗不彻; 面赤怫郁大青龙; 表罢潮热手足
  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太少头项痛眩冒; 心下痞硬如结胸; 禁汗吐下
  惟宜刺; 谵惊不食痢多凶。
  【注】一经未罢; 又传一经; 二经; 三经同病; 而不归并一经者; 谓
  之合病。 二经; 三经同病; 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 谓之并病。 二阳;
  谓太阳; 阳明也。 太阳则有头痛; 发热; 恶寒; 无汗; 阳明则有肌热
  ;恶热; 心烦; 不眠之证; 相合同病也。 满喘; 谓二阳合病当下痢不
  下痢; 更加胸满而喘; 宜麻黄汤发之。 自痢; 谓二阳合病当有之证;
  宜葛根汤也。 呕半; 谓二阳合病; 不下痢但加呕者; 宜葛根汤加半夏
  也。同; 谓二证同用葛根一方也。 太少; 谓太阳; 少阳合病也。 太阳
  则有头痛发热; 恶寒无汗; 少阳则有寒热往来; 口苦耳聋; 目眩胸胁
  痛之证; 相合同病也。 痢芩; 谓太阳; 少阳合病当自下痢; 宜与黄芩
  汤也。 呕加半; 谓太阳; 少阳合病不自痢; 但加呕者; 宜黄芩汤加半
  夏也。 若不呕痢而见太阳; 少阳之证; 非合病也; 宜用柴胡桂枝汤两
  解之。 明少; 谓阳明; 少阳两经之证同见下痢合病也。 弦负; 弦为少
  阳木脉; 木胜则土负; 负则死也。 顺长生; 长为阳明土脉; 土盛则本
  不能灾为顺; 顺则生也。 滑数; 谓阳明; 少阳合病; 下痢粘秽者; 脉
  必滑数; 是宿食也; 宜大承气汤; 呕酸苦者; 宜大柴胡汤。 三阳; 谓
  太阳、 阳明; 少阳合病也。 腹膨膨; 谓腹胀满也。 口燥; 谓口中干燥
  也。身重; 谓身重难转侧也。 谵语; 谓妄乱言也。 欲眠; 谓喜睡也。
  合目汗蒸蒸; 谓合目出热汗也。 遗尿; 谓失尿不知也。 面垢; 谓面似
  有油垢也。 此皆三阳热盛; 津液枯竭之证; 设使脉浮; 禁不可汗; 脉
  大亦不可下; 惟宜用白虎加人参; 益气生津清热可也。 若未经汗下;
  津液未伤; 三阳合病; 轻证惟宜柴葛解肌汤; 清解三阳可也。 二阳;
  谓太阳阳明并病也。 汗不彻; 谓邪在太阳; 发汗未彻; 又传阳明也。
  面赤; 谓邪犹怫郁于太阳; 阳明之表; 未并阳明之腑; 宜大青龙汤解
  两经之热也。 表罢; 谓太阳证罢也。 潮热; 手足汗; 大便难; 谵语;
  谓已归并阳明腑也; 宜大承气汤; 攻阳明实热也。 太少; 谓太阳; 少
  阳并病也。 头颈强痛; 目眩昏冒; 心下痞硬; 如结胸证; 谓太阳少阳
  二经之证尚未归并; 其邪未定…禁不可汗下; 惟宜刺大椎、肝腧; 肺
  腧;以泻其热也。 若误发汗; 则必发谵语。 若误吐下; 则必心烦而惊;
  水浆不入; 下痢不止。 变此恶候; 命多凶也。 义详合病并病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属性:16。 伤寒三日二阳尽; 热微烦躁入阴传; 其人能食而不呕; 脉小尿清
  为不传。
  【注】伤寒三日; 三阳受邪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身热虽微; 而烦
  躁者; 谓邪去阳入阴不解也。 若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脉静小; 小便清;
  谓邪未入于阴为不传; 欲自愈也。
  太阴阴邪脉证
  17。 太阴阴邪沉迟脉; 吐食腹满有时疼; 手足自温痢不渴; 理中汤主
  悸加苓; 腹满去术加附子; 吐多去术加姜生; 虽吐下多还用术; 渴欲
  得水倍术宁; 欲作奔豚术易桂; 干姜寒倍参腹疼。
  【注】太阴阴邪; 谓邪从阴化之寒证也。 脉沉迟; 太阴阴邪脉也。 吐
  食;腹满时痛; 太阴里寒证也。 手足自温; 邪入阴也。 自痢不渴; 脏
  无热也; 宜理中汤主之。 若心下悸; 加茯苓。 腹满; 去术加附子。 吐
  多;去术加生姜。 唯吐若下痢多; 还用白术。 若渴欲得饮水; 仍倍加
  术。若脐下欲作奔豚; 去术易桂。 中寒倍加干姜。 腹痛倍加人参。 详
  太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太阴阳邪脉证
  属性:18。 阳邪嗌干腹满痛; 误下时痛大实疼; 大承桂枝加芍大; 脉弱芍大
  当审行。
  【注】阳邪; 谓太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 嗌干; 谓咽干太阴热也。 腹
  满痛; 太阴有余证也。 误下; 谓误下邪陷太阴当分轻重也。 时痛; 谓
  腹有时痛; 有时不痛; 宜桂枝加芍药汤和之。 大实痛; 谓腹大满痛;
  无时不痛; 宜桂枝加大黄汤下之。 兼阳明胃实; 以大承气汤下之。 若
  脉弱即当行大黄芍药; 宜斟酌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也。 详太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属性:19。 腹满时减复如故; 此是寒虚气上从; 腹满不减不大便; 转属阳明
  乃可攻。
  【注】腹满时减; 减复如故; 谓腹时满时不满; 而减复如常; 此为太
  阴寒邪寒虚之气上逆之满; 乃可温之证也; 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
  汤。 腹满不减; 谓常常而满; 终日不减; 或不大便; 此为转属阳明实
  热内壅之满; 乃可攻之证也; 宜大承气汤。 详太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阴阴邪脉证
  属性:20。 少阴阴邪脉沉细; 背寒欲寐口中和; 咽痛腹痛骨节痛; 厥痢清谷
  四逆瘥。
  【注】少阴阴邪; 谓邪从阴化之寒证也。 脉沉细; 少阴阴邪之脉也。
  背寒; 谓背恶寒; 阳气虚也。 欲寐; 谓但欲寐; 阴气盛也。 口中和;
  口中不干燥也。 咽痛腹痛; 下痢清谷; 寒盛于中也。 骨节疼痛; 四肢
  厥冷; 寒淫于外也; 宜四逆汤; 温中散寒也。 详少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阴阳邪脉证
  属性:21。 少阴阳邪沉细数; 口燥咽干大承汤; 少阴心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
  是主方。
  【注】阳邪; 谓少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 少阴病但欲寐; 阴邪则脉沉
  细无力; 阳邪则脉加数而有力矣。 始病即口燥咽干; 水不上升; 热之
  甚也。 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泻阳救阴也。 少阴病但欲寐; 二、 三日已
  上变生心烦不得眠; 是阳邪乘阴; 阴不能静也; 宜黄连阿胶汤; 清阳
  益阴也。 详少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属性:22。少阴脉沉反发热 ; 麻黄附子细辛汤; 若二三日无里证; 减辛加草
  用之良。
  【注】少阴病脉沉; 为阴寒之证; 当无热; 今反发热; 是兼有太阳表
  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急温而散之。 若二、 三日热仍不解; 亦无里
  寒吐痢之证; 去细辛易甘草; 缓温而和之。 详少阴篇。 厥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厥阴阴邪脉证
  属性:23。 厥阴阴邪微细厥; 肤冷脏厥躁难安; 囊缩舌短胎滑黑; 四逆当归
  四逆先; 少满痛厥姜萸入; 蛔厥静而复时烦; 得食而呕蛔闻臭; 烦因
  蛔动乌梅圆。
  【注】厥阴阴邪; 谓邪从阴化之寒证也。 微细; 厥阴阴邪脉也。 厥;
  谓四肢厥冷也。 肤冷; 谓肌肤冷也。 脏厥; 谓寒阴脏厥也。 躁难安;
  谓烦躁无有安时也。 囊缩; 谓外肾为寒收引缩入腹也; 妇人则乳缩阴
  收也。 舌短; 谓舌缩短也。 胎滑黑; 谓舌胎不干而色黑也。 四逆; 谓
  四逆汤也。 当归四逆; 谓当归四逆汤也。 先者; 谓先服当归四逆汤也。
  少满痛; 谓少腹满按之痛心也。 厥; 谓厥冷也。 姜萸入; 谓当归四逆
  汤加入吴茱萸、 生姜也。 蛔厥; 谓厥而吐蛔也。 静而复时烦; 谓烦时
  止时烦也。 得食而呕蛔闻臭; 谓呕因蛔闻食臭而始呕也。 烦因蛔动;
  谓烦因蛔动而始烦也。 乌梅圆蛔厥; 谓宜用乌梅丸也。 详厥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厥阴阳邪脉证
  属性:24。 阳邪热厥厥而热; 消渴热气撞心疼; 烦满囊缩舌焦卷; 便硬尚任
  大承攻; 四逆不分四逆散; 咳加姜味下痢同; 悸加桂枝腹痛附; 下重
  薤白秘尿苓。
  【注】阳邪; 谓厥阴邪从阳化之热证也。 厥; 谓手足寒也。 厥而复热;
  热而复厥; 是为热厥。 厥微热微; 厥深热深也。 消渴; 谓饮水多而小
  便少也。 热气上撞心疼; 是火挟木邪而逆也。 烦满; 谓少腹烦满也。
  囊缩; 谓外肾为热灼; 筋缩入腹也。 舌焦卷; 谓舌胎干焦而卷也。 便
  硬;谓大便硬; 尚可任攻; 宜大承气汤。 四逆; 谓四肢厥冷也。 不分;
  谓寒热之厥; 疑似不分也; 宜四逆散; 疏达厥阴。 其厥不回; 再审寒
  热可也。 或咳加生姜; 五味子。 下痢亦加; 故曰同也。 心下悸加桂枝。
  腹痛加附子。 泻痢下重加薤白。 秘尿不利加茯苓。 详少阴厥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属性:25。 少阴里寒外热证; 面赤身反不恶寒; 厥痢清谷脉微绝; 通脉四逆
  主之先; 痢止参加脉不出; 葱入面色赤炎炎; 腹痛加芍咽桔梗; 呕加
  圣药用姜鲜。
  【注】少阴里寒外热之证; 面赤不恶寒; 格阳外热也。 四肢厥冷; 下
  痢清谷; 脉微欲绝; 阴极里寒也; 宜通脉四逆汤主之。 服四逆汤下痢
  止; 脉仍不出加人参; 面色赤者加葱; 腹痛加芍药; 咽痛加桔梗; 呕
  加生姜。 详少阴篇。
  卷四伤寒心法要诀
  两感
  属性:26。 一日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
  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
  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 脏腑表里同病也。 一日; 头痛、 太阳也; 口干烦渴;
  少阴也。 二日; 身热谵语; 阳明也; 腹满不欲食; 太阴也。 三日; 耳
  聋;少阳也; 囊缩而厥; 厥阴也。 传经之邪其为病也渐; 两感之邪其
  为病也速。 盖因阳邪酷烈; 正不能御; 所以三日后水浆不入; 六腑之
  气欲绝; 昏不知人; 五脏之神已败; 而不即死者; 赖有胃气未尽耳;
  故又三日其气乃尽而死。 张洁古制大羌活汤; 以羌; 独; 芩; 连辈;
  辛甘以散太阳之表; 苦寒以清少阴之热; 施之于表里不急者; 固为得
  法也。 若夫一日则头痛口干烦渴; 二日则身热谵语腹满不欲食; 三日
  则耳聋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昏不知人; 传变如此迅速; 恐用大羌活
  汤平缓之剂; 反失机宜; 当遵仲景治有先后之说; 审其表里孰急; 随
  证治之; 犹或可活。 故于此证初病; 一日表里俱热者; 根据少阴病得之
  二;三日; 口燥咽干之法; 用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