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5506
  而致误者多矣。 可胜惜哉!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托里消毒散
  属性: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金银花 白芷 甘草
  连翘 水煎服。
  【注】参; 耆; 术; 苓; 草以益气分; 归; 芎; 芍以滋血分; 银花;
  白芷; 连翘以解毒。
  医宗金鉴 三十一卷
  删补名医方论 六卷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汤 治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头病发热;恶风恶寒;
  属性:鼻鸣干呕等证; 及杂证自汗; 盗汗; 虚损; 虚疟亦可用。 若脉浮紧;
  汗不出者; 酒客病风寒而汗出者; 禁用。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 ( 炙 ) 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服一升; 覆令微汗;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服一升; 汗出病痊; 不必尽剂。 服已; 更啜稀粥一盏 ;
  以助药力。
  【注】凡风寒在表; 脉浮弱自汗出者; 皆属表虚; 宜桂枝汤主之。 名
  曰桂枝汤者; 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 辛能散邪; 温从阳而扶卫。 芍
  药酸寒; 酸能敛汗 ; 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 是于发散中寓敛
  汗之意; 芍药臣桂枝; 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生姜之辛; 佐桂枝
  以解肌表。 且大枣之甘; 佐芍药以和营里。 甘草甘平; 有安内攘外之
  能;用以调和中气; 即以调和表里调和诸药矣。 以桂; 芍之相需; 姜
  ;枣之相得; 藉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 气卫血营; 并行而不悖; 是刚
  柔相济以为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
  ;不但易为酿汗; 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 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又
  妙在温服令一时许; 微似有汗; 是授人以微汗之法。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乃解肌
  ;发汗; 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 凡中风; 伤寒; 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
  解;皆得而主之。 其他但见一; 二证即是; 不必悉具。 故麻; 葛; 青
  龙发汗诸剂; 咸用之也。 若汗不出麻黄证也; 脉浮紧者麻黄脉也; 固
  不可与桂枝汤。 然初起无汗; 当用麻黄发汗; 如汗解后复烦; 脉浮数
  者;与下后脉仍浮; 气上冲者; 及下后下痢止而身痛不休者; 皆用此
  以解外。 何也 ? 盖此时表虽不解; 腠理已疏; 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
  且经汗下; 津液已伤; 故脉证虽同麻黄而主治当属桂枝矣。 粗工妄谓
  桂枝汤专治中风; 不治伤寒; 使人疑而不用; 又谓专发肌表不治他病
  。不知此汤倍芍药; 生姜加人参; 名桂枝新加汤; 用以治营表虚寒;
  肢体疼痛; 倍芍药加饴糖; 名小建中汤; 用以治里虚心悸; 腹中急痛
  ;再加黄耆; 名黄耆建中汤; 用以治虚损虚热; 自汗盗汗。 因知仲景
  之方; 可通治百病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麻黄汤
  属性: 治太阳风寒在表; 头项强痛发热; 身疼; 腰痛; 骨节
  痛;恶风寒无汗; 胸满而喘; 其脉浮紧或浮数者; 用此发汗。 虽有是
  证;若脉浮而弱; 汗自出; 或尺中脉微与迟者; 俱不可用。 风; 寒 ;
  湿成痹; 肺经壅塞; 昏乱不语; 冷风哮吼最宜。
  麻黄 ( 去节 ) 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 ( 炙 ) 一两 杏仁 ( 去皮;
  尖) 六十枚; 右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纳
  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温覆取微汗; 不须啜粥。 一服
  汗出; 停后服。 汗出多者; 温粉扑之。
  【注】凡风寒在表; 脉浮紧数无汗者; 皆表实也; 宜麻黄汤主之。 名
  曰麻黄汤者; 君以麻黄也。 麻黄性温; 味辛而苦; 其用在迅升。 桂枝
  性温; 味辛而甘; 其能在固表。 证属有余; 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
  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 杏仁之苦温佐麻黄; 逐邪而降逆。 甘草之甘平
  ;佐桂枝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 行气于元府; 输精于皮毛; 斯毛脉
  合精; 溱溱汗出; 在表之邪必尽去而不留; 痛止喘平; 寒热顿解。 不
  须啜粥而藉汗于谷也。 其不用姜; 枣者; 以生姜之性横散于肌; 碍麻
  黄之迅升; 大枣之性泥滞于膈; 碍杏仁之速降; 此欲急于直达; 稍缓
  则不迅; 横散则不升矣。 然则为纯阳之剂; 过于发散; 如单刀直入之
  将;用之若当; 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可一而不可再; 如
  汗后不解; 盒饭以桂枝代之。 此方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庸工不知其制在温覆取汗; 若不温覆取汗; 则不峻也。 世谓麻黄专能
  发表; 不治他病。 不知此汤合桂枝汤; 名麻桂各半汤; 用以和太阳留
  连未尽之寒热。 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 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用以解
  太阳热多寒少之寒热。 若阳盛于内而无汗者; 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以散太阴肺之邪。 若阴盛于内而无汗者; 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
  汤;以温散少阴肾家之寒。 『金匮要略』以此方去桂枝; 『千金方』
  以此方桂枝易桂; 皆名还魂汤; 用以治邪在太阴; 猝中暴厥; 口噤气
  绝;下咽奏效。 而皆不温覆取汗。 是知麻黄汤之峻与不峻; 而温覆与
  不温覆。 此仲景用方之心法; 岂常人所能得而窥耶!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大青龙汤
  属性: 治太阳风寒两伤; 营卫同病。 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
  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 二证俱不出汗而烦躁者; 用此两解发汗
  。虽有是证; 若脉微弱; 自汗出者; 不可服之; 服必亡阳。
  麻黄 ( 去节 ) 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 ( 去皮; 尖 ) 四十个 甘草
  (炙 ) 二两 生姜 ( 切 ) 三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石膏 ( 碎
  ;绵裹 ) 如鸡子大;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
  沫;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
  扑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汗多亡伤; 遂虚; 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何以知风寒两伤; 营卫同病? 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 中风
  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 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
  乎桂枝; 治寒不外乎麻黄; 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 故为兼风寒中伤
  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 故减芍药; 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 故加
  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 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
  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 则知麻黄证之发热; 热全在表; 大青龙证
  之烦躁; 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 以其辛能解肌热; 寒能清
  胃火; 甘能生津液; 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 当
  用不用; 必致热结阳明; 斑黄狂胃; 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
  中风伤寒之要药; 得麻; 桂而有青龙之名; 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 汗出多者; 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 停其后服; 盖戒人即
  当汗之证; 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 是欲其不
  大发汗也; 麻黄汤中用桂枝者; 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 汗
  多亡阳; 变生诸逆; 表遂空虚而不任风; 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小青龙汤
  属性: 治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痢;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及杂病肤胀; 水肿证;
  用此发汗而利水。
  麻黄 ( 去节 ) 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 ( 炙 ) 三两
  干姜二两 半夏 ( 洗 )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 以水
  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
  一升。 若渴者;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 ( 炮
  )一枚。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 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者; 去麻黄
  加杏仁 ( 去皮; 尖 ) 半升。 若微痢者; 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 ( 熬
  令赤色 )。
  【按】「加荛花如鸡子; 熬令赤色」; 此必传写之讹。 盖本草荛花即
  芫花类也; 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 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 岂有治停
  饮之微痢; 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 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 一中风; 表虚有汗; 五苓散证也; 一伤寒; 表
  实无汗; 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 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 去大枣者
  ;以其性泥也。 去杏仁者; 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加之。 去生姜者; 以
  有干姜也; 若呕者仍用。 佐干姜; 细辛; 极温极散; 使寒与水俱从汗
  而解。 佐半夏逐痰饮; 以清不尽之饮。 佐五味收肺气; 以敛耗伤之气
  。若渴者; 去半夏加花粉; 避燥以生津也。 若微痢与噎; 小便不利 ;
  少腹满; 俱去麻黄; 远表以就里也。 加附子以去噎散寒; 则噎可止。
  加茯苓以利水; 则微痢少腹满可除矣。 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
  ;而为肤胀; 水肿; 宜发汗外解者; 无不随手而消。 越婢治有热者;
  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 小青龙治有寒者; 故方中佐以姜; 桂以
  消阴水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葛根汤
  属性: 治太阳; 阳明两经合病; 头项强痛; 背亦牵强; 脉浮
  无汗恶风者; 及表不解; 下痢而呕者; 并宜服此发汗。
  葛根四两 麻黄 ( 去节 ) 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 ( 炙
  )二两 生姜 ( 切 ) 二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
  斗;先煮麻黄; 葛根; 减二升; 去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营卫之汗
  。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 不曰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而以葛根
  命名者; 其意重在阳明; 以呕利属阳明多也。 二阳表急; 非温服覆而
  取汗; 其表未易解也。 或呕或痢 ; 里已失和; 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
  精于皮毛; 故不须啜粥也。 柯琴曰: 此证身不疼; 腰不疼; 骨节不疼
  ;不恶寒; 是骨不受寒矣。 头项强痛; 下连于背; 牵动不宁; 是筋伤
  于风矣。 不喘不烦躁; 不干呕; 是里不病; 无汗恶风; 病只在表。 若
  表病而兼下利; 则是表实里虚矣。 比麻黄; 青龙二证较轻; 然项强连
  背拘强; 更甚于项强无汗; 不失为表。 但脉浮不紧; 故不从乎麻黄;
  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 小变麻桂之法也。 盖葛根为阳明主
  药;凡太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太阳药中; 凡少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少
  阳药中; 无不可也。 李杲定为阳明经药。 张洁古云: 未入阳明者; 不
  可便服。 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 ? 要知葛根; 桂枝; 俱是解肌和里之
  药;故有汗; 无汗; 下利; 不下利; 俱可用。 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
  同也。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 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 伤寒项背几几; 无汗恶风者; 用葛根汤。 此证亦用
  之者; 以其邪在太阳; 阳明两经之界。 两经之热并于胸中; 必伤肺金
  清肃之气; 故水道不行; 小便少; 津液不布而无汗。 阳明之筋内结胃
  口; 外行胸中; 过入迎环口; 热并阳明; 斯筋脉牵引; 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 必从汗解; 况湿邪内郁; 必以汗出如故而止。 故用此汤
  合解两经之湿热; 与风寒之表; 法无害其同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 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 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
  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
  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 ( 去节 ) 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 (
  炙) 一两 大枣 ( 擘 ) 四枚 杏仁 ( 去皮; 尖 ) 二十四个; 右
  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一升八
  合;去滓; 温服六合。
  【注】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有如疟状之寒热。 热多寒少者; 其人
  不呕; 小便清白; 此里和不受邪; 虽为欲自愈。 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
  ;一日二; 三度; 轻轻而发; 诊其脉微而且缓; 则知邪衰正复; 表里
  将和; 始为欲愈也。 若脉微不缓; 正未复也; 更恶寒者; 邪未衰也;
  虽不能自愈; 但已为前之汗; 吐; 下虚其表里; 故不可更发汗; 更吐
  ;更下也。 脉微恶寒; 表里俱虚; 面色当白; 今色反赤; 是犹有表邪
  沸郁; 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 故面赤身痒; 未欲解也。 宜桂枝麻黄
  各半汤; 稍稍汗之以和营卫; 自可愈也。
  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二麻一汤
  属性: 服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