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节
作者:打倒一切      更新:2021-04-30 17:06      字数:4946
  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尝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
  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文蛤散方
  属性: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圆主之。
  【注】
  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蓣、花粉之润燥生津,
  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麦之渗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阳气,上蒸津液
  ,下行水气。亦肾气丸之变制也。然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栝蒌瞿麦丸方
  属性:栝蒌根(即花粉)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二两 附子(炮)一枚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
  腹中温为知。
  【集解】
  李□曰:此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生津之剂,此用薯蓣即五苓用白术之义也。但五苓兼
  外有微热,故用桂枝走表;此内惟水气,故用附子温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
  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则是水气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
  。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悖,此方为良
  法也。求变通者,于此三复焉。
  @@@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注】
  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闭病也。主
  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者,蒲灰乱发血分药也,滑石白鱼利水药也,然必是水郁于血分
  ,故并主是方也。观东垣以通关丸,治热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则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
  。主茯苓戎盐汤者,茯苓淡渗,白术燥湿,戎盐润下,亦必是水湿郁于下也。盐为渴
  者之大戒,观用戎盐则不渴可知也。
  【集注】
  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仲师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择其
  善而从之。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蒲灰散方
  属性: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滑石白鱼散方
  属性:滑石二分 乱发(烧)三分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卷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茯苓戎盐汤方
  属性:茯苓半筋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注】
  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脐中之证。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
  ,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溺出状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谓石淋也。
  @@@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注】
  淋家,湿热蓄于膀胱之病也。若发其汗,湿从汗去,热则独留,水府告匮,热迫阴血
  从小便出,即今之所谓血淋也。
  【集注】
  高世栻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虚,故不可发汗,若发汗更夺其津液,则膀胱气竭,胞
  中并虚,故必便血,便血溺血也。
  卷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属性:@@@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
  【按】
  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
  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注】
  欬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欬喘,谓之水气。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
  ,当责为气也;肿重者当责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故肿重也。
  @@@
  水病脉出者,死。
  【注】
  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集注】
  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
  肿重,当责有水。但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浮起,是真气
  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
  @@@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
  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
  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伤则必欲饮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
  者,则水精输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则水无所从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
  虚,不能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不能主水,故阴肿也。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当防病水也。
  【集注】
  程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
  恶湿,故腹满;肾主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利则水行,汗出则水散,虽
  不药而亦自愈矣。
  @@@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
  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
  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
  上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本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证。
  【注】
  目下窠,太阴也。目下微肿,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则水泛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
  微肿于目下也。有卧蚕状,水病证也,面目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水病脉也;
  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
  【集注】
  赵良曰:『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于肠胃之外,又曰:水
  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
  起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
  多饮则水积,水积则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
  目下如卧蚕之状;水主明亮而光润,故面鲜泽,为水病之验也。然水病因阳微阴盛,
  经隧不利,所以脉伏,而胃中津液水饮,外溢皮肤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诚非
  真消渴也。
  @@@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注】
  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
  当发其汗乃愈,越婢、青龙等汤证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
  苓等汤证也。
  【集注】
  赵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
  阳,小便通地分之阴。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水停于地者,决其出关而
  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洁净府法也。
  尤怡曰: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注】
  上条为水之在外、在下者立法也。若水在里者,非其治矣。腹者至阴脾也,故病水必
  腹大也。水蓄于内,故小便不利也。其脉沉绝,即伏脉也。脉伏腹大,小便不利,里
  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枣、神佑之类,酌而用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腹大者,为水在里,小便不利者,为水不行,是以脉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
  利其水。
  @@@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按】
  「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紧条,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
  属,必是错简。在此观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术汤发表之药所能治矣。
  【注】
  此承上条言里水未实,不可下、不可利之义也。里水者,谓里有水也。一身面目黄肿
  ,有水之证也;脉沉,有水之脉也。虽有是证脉,犹必渴而小便不利腹大者,始为里
  有水也。设不腹大满急,此里水未实,不可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
  有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
  尤怡曰: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
  故一身面目悉黄肿也。水病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
  矣。
  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越婢加术汤方
  属性:(见下)
  @@@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注】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
  是为水气虚结,未可下也。故以白术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结开,两得之矣
  。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剂也。
  【集注】
  赵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
  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程林曰:此证如盘而不如杯,是水饮散漫之状也。以散漫于心下如盘,不必辛热之剂
  以发之,但用枳术以散之,得腹中耎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见心下坚大如盘,当审虚实寒热,脉之浮沉、迟数、大小为异,毌得执方
  而误用也。
  尤怡曰:言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枳实白术汤方
  属性: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当散也。
  【集解】
  李□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
  亦从此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
  。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
  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
  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里水脉伏,非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趺阳胃脉当
  伏也。若脉不伏反紧,其人必本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则疝瘕腹中痛,医误以为里水
  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其中,故胸满短气也。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本自有热也。
  水热同病,当消谷而小便数,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本脉也,为水畜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
  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
  今反紧,不惟水盛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积
  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医者不识其为阴寒,乃以为水邪可下,
  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趺阳脉当伏,今反数,为本自有热。然
  本自有热,则当消谷,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证也。今小便反不利,则知为
  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
  @@@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注】
  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藏气血之水也。肝主筋,腹□是其部也,水邪干
  之,外则筋缓不能自转侧,内则腹大、□痛,淋溲也。
  【集注】
  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存两□,故腹大而□下痛。少
  阳阴阳往来之道路,有邪窒碍,故不能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故时时津液
  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为患也。
  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下腹痛也。时
  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
  「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
  【注】
  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不行,其